吃鱼
作者:罗里宁
鱼是许多人的喜爱,有人还爱吃鱼生,也就是吃生鱼片。吃鱼生,我们在口语上叫食鱼生。食鱼生颇有些讲究,一是要选好鱼。怎么选?有两个条件,首先是环境,最好是选在未经污染的河流或者大的水库里生长的鱼;再就是鱼的品种,比如坑坚、青竹、赤眼(几种做鱼生的鱼的俗称)这一类的鱼,水质要求高,不吃腐食,它们的肉质细、透、脆、甜,做鱼生最好。二是要做好鱼片。怎么做?也有两个条件,首先是取切鱼肉。取和切,还不能同用一个砧板,在一个砧板上取下鱼肉,去皮后放在另一个干净的砧板上,洗净手再用另一把干净的刀切鱼片,鱼片要切得薄薄的,两片相连,像一双蝴蝶的翅膀,俗称“双飞”。“双飞”入口,吃得爽快。这样取切鱼片,是为了讲究卫生。食鱼生,最怕有寄生虫,其实生长在好的环境里的健康的鱼,鱼肉不应有寄生虫,有虫它就不是健康的了,就如人体之内,若是有几只虫子,你是不可能长得白白胖胖的。鱼有寄生虫,一般也只是虫卵,是虫子在鱼鳞夹片里寄生的,所以取切鱼肉才会有那么多讲究。其次是配料要足。像鱼生草、姜丝、葱白、蒜白、洋葱、蒜蓉之类,必不可少,还要有上好的酱油、花生油和胡椒粉等佐料。食鱼生和吃海“刺身”不一样,海“刺身”只用些酱油和芥茉蘸点着吃即可,方便许多。鱼生溜滑,慢慢咀嚼,能感受得到鱼肉天然的甜香,更有助于顺畅消化系统。故而食鱼生,就成为不少人的热爱。
小时候喜欢到稻田边的水沟去抓鱼,这些用于灌溉农田的泥水沟,隐藏着塘角鱼、泥鳅和黄鳝之类的无鳞的鱼,都是野生的,原生态,无化肥农药,清蒸极易去骨,吃起来有入口即化的感觉。后来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水沟里的鱼也渐渐绝迹了。
河里有种“老鼠”鱼,因其嘴和老鼠嘴相似,身子圆滚滚的像一只水里的老鼠而得名。“老鼠”鱼用慢火煎,不用放太多的油,煎着煎着身上就会慢慢沁出油来,越煎越油。“老鼠”鱼肉质细腻香甜,就是细刺儿太多,吃起来有点儿费劲,需要耐心。另有一种实心鱼,跟人的手指般粗细,内脏只有一根细肠,肉质结实,人们叫它“实心仔”,煎了连肉带刺一起吃,又香又脆,是很好的下酒菜。
水利里有种“蓝刀”鱼,比人的一个手指要粗一些,身扁,骨刺多,香煎吃,味道还可以,但没有“老鼠”鱼香,也没有“老鼠”鱼那么多肉。钓“蓝刀”鱼,只须捉些苍蝇勾在钓勾上,抛到水面让它漂浮着,人坐在岸边,手握鱼杆,不时地抖动一下,让鱼饵像活的一样,等到苍蝇勾儿往水里一沉,就手向上一挥,一条鲜活的小“蓝刀”就被抽上来,鳞光闪亮,让人兴奋。
鱼的做法,有许多讲究,煎炸、红烧、焖炒、清蒸,各有风味。一般而言,无鳞的鱼,多用于清蒸,做鱼汤。也有人用来焖豆腐,如鲶鱼焖豆腐,但我不喜欢。有鳞的鱼,做法花样最多,什么红烧鲤鱼,清蒸坑坚,红焖鱼腩,香煎荷花,鲫鱼豆腐汤,等等。我很喜爱的一道菜,是剁椒鱼头。几斤重的大鲢鱼头,破开,用米酒洗过去腥,蒸熟,把剁好的红辣椒,和着胡椒花椒,加酱油、蚝油、糖、醋、料酒下锅勾芡,往鱼头上一浇,“嗞”的一声,盘子上掀起一片火红,之后化作一股热香气直扑鼻孔,让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吃鱼讲究一个鲜字。鲜活的鱼,宰杀即时烹调,入口鲜美。鱼死得久了,肉有醒臭,即便是烹饪高手,也难以提出它的鲜味来。
有人吃鱼讲究“活”:红烧鲤鱼只炸鱼身,鱼烧出上桌,鱼嘴还在一张一合,有的餐馆竟然还把它当作招牌菜招徕食客;食鱼生则在活鱼身上取肉切片,人一边吃鱼一边还在动。讲究“活”吃动物的人,目的只是为了吃到最新鲜的味道,但这样吃,未免太过于残忍。我不赞成这样吃。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