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列车:朝着大西北驶去(宁夏篇)
作者:安玉琦
这天行程很紧,
要去的景点不少。
我们先参观了“中华回乡文化园,
接着去了枸杞种植园,
还有西夏王陵……
(一)
6月6日20:39,火车开赴宁夏银川。这一夜,看外面灯火点点,而景物模糊,像捉迷藏似的,还是安心睡觉吧。四人包厢,很舒适。
6月7日6:53抵达银川。
早餐简单,但独具当地特色,吃起来别有风味,是这几天最可口的早餐。
这天行程很紧,要去的景点不少。我们先参观“中华回乡文化园,它坐落于回族最具悠久历史、圣裔赛典赤后裔聚集的回乡名镇纳家户村,和纳家户古老的回族社区清真大寺相辉映,是一个集中展示伊斯兰建筑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和商贸文化综合性民族文化园区,曾入围“神奇西北100景”。置身其中,尽情感受“回博馆里读历史,礼仪殿中解习俗,阿依沙宫品回宴,曼苏尔宫赏歌舞,纳家户旁逛回街”一幕幕内涵深刻的文化景象,无不为博大精深的回族民俗文化而惊叹。
来到主体大门前,不禁让人疑问,这不是印度的“泰姬陵”吗?不错,这个大门就是借鉴泰姬陵设计建造的,通高38米,两侧建有206米的廊房,玉白色的墙体上饰以花卉几何浮雕图案,显得古朴、凝重;整个看上去,高大、伟岸、恢宏、壮丽,给人以极为美好的视觉冲击力。
进入回族博物馆,里面集中展出中国回族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伊斯兰文明进程、中国回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以及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五大专题,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融入一体。另外,还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英雄人物介绍,如600年前,中国穆斯林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英勇壮举,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等,从这里可以领略到回族悠久的发展历史、浩繁的民族文化、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教人受益匪浅。
最为神圣华丽的是“礼仪大殿”,高38米,进深86米,宽62米,占地8000平方米,四隅建有高达46米的秀美宣礼塔,可容纳3000多人进行礼仪活动。这里是中国最大的伊斯兰礼仪大殿,更是宗教文化心灵洗礼的圣宫。要进入大堂做礼拜,在门口就得脱鞋,女士还得用头巾将头包裹起来,十分端庄严肃。大厅里面,高顶巨窗,画梁雕栋,地面光滑洁净,色彩华丽,阳光从穹顶洒进来,大厅显得愈加金碧辉煌。两则平台上是伊斯兰教发展历史介绍,特别是穆罕默德从一个穷苦孤儿成为先知先觉圣人的过程,用图画和文字做了详细的介绍,让人肃然起敬。
我们顺着“中华回族第一街”逛荡着往外走,这是一个集吃、住、游、购、娱、观于一体的回民文化旗舰街,整条街长446米,共有179套临街营业房,包括集中展示和销售回族文化和用品区、回族民间传菜区、纳家小院民俗栈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等几大部分,……我边看资料边走着,蓦然,“撒子”的香味诱我停下来,过来摊铺,买了一个吃着,“满口香”得我来了劲头,不知不觉就到了乘车点。
(二)
大巴直奔枸杞种植示范园,来到这里,我有点傻眼了,头一回见到如此大片、如此蓬大的枸杞树,如同白日做梦,说不出这种奇遇的心境。我顾不得进茶室品尝各种枸杞饮料,便独自进入枸杞园里与树心语:我怎么看你就像俺庄山坡上的山枣树;枸杞说,我们有着相同的血脉,都是滋阴壮阳,补血养神,但我尤甚,不信你吃我五颗试试……蓦然,让我记起那年战友回乡探亲从贺兰山下带给我一包枸杞籽,他一再嘱咐说,不可让嫂子多吃,最多三颗;我不信邪,心想,小小的大米粒般的枸杞子,吃个十颗八颗,岂乃我何?嘴犟不等于勇敢,我还是心有余悸地慢慢咀嚼着枸杞子,一颗、两棵、三颗、四颗,嚼到第五颗,试着鼻孔不舒服了,不一会,一条血丝流下来……从此,我对枸杞子敬而远之,但更乐意向体弱者极力推崇之!
(三)
我在车上做了功课,说是最看头的当属“西夏王陵”,但是自费项目,60岁以上的老人半费120元,回来后导游又退给40元,实际上只花了80元,我就较为完整地参观了“西夏王陵”——它位于贺兰山东麓,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现存帝陵9座,陪葬墓200余座。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宁夏历史上出了个李昊王,他南征北战,征服了方圆几千里地,建立了大夏国,……据说,李昊王这个人很残忍,他担心死后有人报复,盗掘他的陵墓,于是临死前就让人给他修造坟墓。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修一座墓,整整建成三百六十座墓,随后,他将参与修陵的统统杀了。昊王死后,便悄悄埋进了这三百六十座墓中的一座。”但在“这几百座坟墓中(并不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一个人的),有九座帝陵,二百多座王公贵族的陪葬墓。……从现存的遗迹看,每座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十万平方米以上。陵园坐北朝南,双重神城。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双阙之后,这里曾置放有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有汉文碑,还有独特的西夏文碑。碑亭后的月城犹如一轮弯月镶在神城前边,这里曾置放文臣武将和勋臣贵戚的石刻雕像,一排排站立整齐的官僚公卿好像还在等候皇帝的召见和圣训。长方形神城是陵园的主体,四面有门楼,装饰华美,四角有角楼,似哨兵驻守。醒目的塔状陵台位于神城西北,高达二十多米,体现出西夏陵园的特色,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的金字塔。”(韩小忙《西夏王陵》)
不错,西夏王陵和金字塔一样,至今仍有不少令人百思不解之谜,最具标志性的有“六奇”:
一奇,千年不倒。各陵的神墙已被风侵雨蚀,失去了原样,但同为夯土垒筑的陵塔却基本完好,以20米左右的高度高傲地挺立着,是什么力量支持它们顽强地独存于天地之间?
二奇,寸草不生。陵区周围牧草连天,即使贺兰山上的干旱地方也长着青草,为何地处贺兰山下湿润处的塔体却寸草不生?据说,建陵时,每一捧土都用笼屉蒸过,但究竟是怎样的“蒸”能使其功能维持千年?
三奇,飞鸟不落。乌鸦是大西北最为独特的鸟类,贺兰山下更是乌鸦遍地。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山坡下的西夏王陵飞鸟不落?不仅乌鸦不落,连麻雀也不落。
四奇,塔状陵台。塔本为安葬佛骨和佛徒之墓,西夏帝王坟墓建成塔状,究竟何意?是反映了西夏统治者的佞佛之风,还是别有寓意?西夏王陵就在贺兰山下,与取土相比,采石更为便利,土夯泥垒又是表达什么追求?
五奇,建筑奇巧。西夏王陵的整体格局是大分散、小集中,依据地形巧妙布局的,因此整个陵区地形利用之奇巧,令人惊叹。
六奇,陵名规制。西夏自景帝李元昊称帝至末帝李睍亡国,共传十帝。加上李元昊追尊的祖父太祖李继迁和父亲太宗李德明,共十二帝。李睍为蒙古军俘杀,建陵的可能性极小。而李继迁、李德明葬于贺兰山,史有明文。如此,应有十一座王陵。而西夏王陵现存只有九座王陵,缺的二座王陵是根本不存在呢,还是被毁?另外,所缺的又是哪二位的陵墓呢?(微信《2020漫步西夏王陵》笨蛋·马蜂窝)
于是,“当我们对这个西夏陵园作一次深情的巡礼后——那高大雄奇的陵台,那色彩斑斓的瓦砾,那形似鱼脊的墓道封土,那古朴简陋的土洞墓室……它们呼唤的都是:不要遗忘。”(韩小忙《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全国只此一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说繁杂,尽管急急忙忙兜了一圈,但觉得这座西夏王陵确乎不比一般,很值得观瞻。
此次宁夏之行,最让我失落的是没能去——张贤亮创建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因为我很喜欢他的小说和影视剧。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