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水煮茶叶万缕香

水煮茶叶万缕香

 

作者:王军

 

  今年的新茶,无论是信阳毛尖,还是杭州龙井,市场早已声名鹊起,茶清水香,卖了一阵子。

  然而,虽然我出生在信阳山区里的一个乡下,但对饮茶的嗜好总是淡如清水,常在口渴时把手伸进水缸里端碗凉水咕咚咕咚地喝上一大碗。

  那时,家乡的茶叶多是母亲采摘回来手工炒的。因茶泡在水里喝起来有些苦涩,我常在父亲再三的“诱惑”下,捏着鼻子抿一下他递来的一口茶水。茶还没进嘴里,我便伸手推了过去对着父亲说:“好苦。”撒腿跑出了门外。

  这之后,我没养成喝茶的习惯,也总在口渴的时候喝上一口白开水,甚至径直走到水龙头接杯凉水直接灌进肚子里。

  朋友见了,愣愣地看着我,露出奇怪的眼神。“你怎么不喝茶呢?”

  我见她不解的样子,心不在焉地说了一句:“习惯了。”

  她睁大眼睛投来惊讶的目光,突然冒了一句:“茶是个好东西,你得学会喝。”

  朋友说完这话时,抬头望着窗外,看着微风抚弄的树叶,她的心思又飞进了一种闲情雅致的生活,一种田园的风光。那是她畅往的,也是她生活的一种心境。

  朋友爱茶,常去茶庄掰上一块老茶煮着半天。她望着茶水,闻着茶香。见壶中袅袅升起的水汽,慢慢地萦绕在胸前,散发着纯朴的叶香。有时,她喃喃地说:“要是雪天就好了。”

  她喜欢坐在茶炉旁,一手持着诗书,一手端着飘香四溢的茶水,望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过着清静的生活。她说她有钱了去一个乡下,盖一个木屋,听着流水淙淙的声音。

  原来,茶能让一个人痴迷,也能慰藉往事缠绕的心伤。难怪神农尝遍百草,称茶有药物作用。三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它煮水来解口渴。

  我对茶的悟道,并不谙熟,更没拿出半天功夫,坐在一处静静地品尝它那醇厚的香气。生活中,基本上是碰到什么喝上什么,这也算是品着茶了吧。

  但茶有待客之道。在往来的人情中,总有些记忆犹新的事,让人显得尴尬起来。

  那时在县城读高中,几个同学因事先有约,想在周末休息的时候随我一起去趟老家。

  老家离县城很远,得走大半天路程。同学到家时,母亲正在地里干着农活。我在家翻箱倒柜地找着母亲做的茶叶,可来回跑了几间屋里,连个影子也没找着。

  母亲急急忙忙从地里跑回来一屁股坐在小屋里,给锅里盛上几瓢水,正准备烧火,我上前便问母亲:“家里茶叶呢?”

  “哪有啊。春上那点儿茶,来人都喝了。”母亲点着柴火往灶里塞时,有些为难地望着我说。

  “不行,搞点儿糖水喝。罐子里还有点儿红糖。”

  那是母亲给妹妹补气血时买的。瓶罐里剩那一点儿,母亲还舍不得拿给妹妹喝。

  同学走过来问候母亲,正巧听到母亲跟我说的话。他连忙笑着说:“大娘,你别忙,我们喝口凉水就行。”

  同学站在小屋的灶台前我脸上露出了窘相。他见我心里生起埋怨的情绪,紧接又跟母亲说了起来:“我在家也不喝茶,渴了就舀起凉水喝。”

  母亲听后连忙解释说:“春上采有茶叶,上街卖了点零钱……”

  我见母亲一边烧水一边跟同学念叨没完,转身推起同学离开了小屋。

  那次之后,我才知茶在人情礼节的往来中是多么重要的一环。难怪宋代王安石称:“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茶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它与《诗经》一样,在浩瀚的尘烟中冒着一丝丝芳香。

  而老家的茶,是生活必需品。清明前后多数人上山采回来做好上街去卖,想在麦黄前给家中添点零花钱。

  那时,父亲喝的茶叶都是些老叶片子。每年的秋后,他总爱跑到山上把茶树的老叶子采回来炒着自己喝。

  他说:“秋后采叶子,茶树不会死。”

  父亲喝茶的时候,总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每到临睡前,他爱抓一把老叶片子放进罐头瓶里泡着,早晨起来喝。我见那水黑绿绿的,常劝他不要这样做,而父亲根本不理那一套,喝得特别香。

  后来,我到城市生活,有时把父母接过来住上一阵子。但父亲那种喝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记得父亲第一次来家的时候,母亲见我早起要上班,小心翼翼地走到跟前细声地对我说:“你家也没有茶叶咧。”

  突然,我意识到母亲的话音,也想起父亲爱喝茶,急忙跑到茶城那个“信阳茶叶店”买了两斤送了回来。母亲见了,脸上做着神兮兮的表情。我望着父亲拿起茶叶,惊讶地说了一句是老家的茶。一时间,他的笑声,倾泻在浓浓的茶杯里,荡漾在母亲的笑脸上……

  往后,有事没事时,我也抓起一小撮泡在玻璃杯里,闻着它的香味。

  我望着那片嫩嫩的叶子,在热气腾腾的水里缓缓地舒展开来,一股缕缕清香,瞬间飞向了窗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