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根子探荔
作者:谢志
那一晚,荔风习习,村庄静谧,大唐高官与根子老农促膝长叙,无所不谈,力士终于找到了贡荔进京的好办法。——题记
荔红五月,走马广东高州根子,在大唐荔乡文化景区,我偶遇唐代名宦高力士。细心一看,原来是一组题为“力士探荔”的雕塑。画面里,荔风轻拂,力士悠然,骏马跃动,乡亲献荔。面对这色调古朴的场景,我仿佛梦回大唐。
高力士(公元684~762年),潘州(今广东高州市区)人,是南越女首领冼太夫人的六世孙,本名冯元一,九岁入宫,武则天改名“力士”,被好心宦官高延福收为义子,名为高力士。他在平息宫廷叛逆中,屡立殊功,深受玄宗皇帝赏识,累官至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高力士一生,政绩卓著,亮点众多。其中根子探荔的故事流传至今,最是情深深,路遥遥,当然,还有杨贵妃对他千里贡荔的无限痴迷与期盼。
岭南荔枝扬名长安,应归功大文学家张九龄(广东韶关曲江人)。他虽在京城为官,却对岭南的荔枝念念不忘。每到荔红五月,他就遥望南天而感叹:“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兮曷通。”为什么这么美好的水果,却生长在那么偏远的岭南呢?他在他的名篇《荔枝赋并序》中,盛赞岭南荔枝“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味道超过琼浆玉液。但在纸面上说得再华丽也没用,因为朝中没有人见过荔枝,更没有人吃过荔枝,不相信人间有此极品。
杨贵妃听了张九龄的话,对岭南荔枝来了兴趣。高力士就在一旁附和,说自己有办法,可以从岭南的家乡弄来荔枝。后来也证明,真正能让宫里人见到荔枝又能吃上荔枝的人,只有大宦官高力士。他深知,故乡潘州地处南方,水土肥美,光照充足,盛产荔枝,甜如蜜、润如玉、透如脂,色香味冠绝大唐。为了让杨贵妃能够吃上心爱的荔枝,李隆基让力士督办此事,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潘州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传旨沿途州县官员驿站人马配合接力护送荔枝。
天宝初年,四海升平,高力士借回乡省亲之际,去到浮山岭下的根子柏桥探荔看果。是时,正值荔红时节,千山果熟,红澄澄、圆滚滚的荔枝,挂满枝头。他入到荔枝园,在叶绿荔红间行来穿去,看看那些青绿色的荔枝,又摸摸那些深红色的荔枝,一会儿又摘下一颗熟透的荔枝,剥开红皮,撕开内膜,轻轻地咬上一口,那又白又嫩的果肉,立刻溢出果汁,满嘴香甜,沁入心脾。啊!白玉罂(现称白糖罂),这就是久违了的家乡味道。此时的力士,真的醉了。
力士一边品尝荔枝,一边请教乡亲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荔枝送到长安去。说话间,他听见远处传来动听的山歌:
五月荔枝多又多,摘咗一箩又一箩。
摘串荔枝俾哥食,粒粒甜入妹心窝。
力士循着歌声走过去,看见是一个窈窕女子在一边唱山歌,一边摘荔枝。她叫荔花,出世在荔花盛开的春天。荔花虽不像桃李那样烂漫娇艳,却也是质朴可爱,所以,他的爹就给她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还说,每年荔枝树开花的时候,就是女儿的生日,最好记了。荔花二十出头,一身俚族姑娘打扮,蓝色短衫,黑裙及膝,颈上缠绕着银色链子,乌黑的头发挽一个圆圆的髻。她家有三十多亩荔枝树,结的果子又大又甜,肉厚汁多,远近口碑最好。
力士见她摘荔枝是连枝带果一齐采摘的,就问:“妹子,你采摘荔枝,为什么还要带那么多枝条?”荔花笑了笑告诉力士:“官人呀,你有所不知哩,荔枝不离枝,放的时间就会长好多。”荔花接着又说:“我阿爹还有荔枝保鲜的秘笈哩。”力士听了很高兴,就随荔花入村去拜访她爹。那一天,瓜咸送白粥,力士说,好食过宫里的山珍海味,又去荔枝热气;那一晚,荔风习习,村庄静谧,大唐高官与根子老农促膝长叙,无所不谈,力士终于找到了贡荔进京的好办法。
几天下来,运送荔枝的工具都准备停当了。采摘荔枝那天,三更时分就开始了。力士命官差折枝带叶采下荔枝,然后用打湿的草纸裹起来装进湿润的大竹筒,最后用蜡密封口,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驰驿送往长安。荔花阿爹说,按照这个办法,可让荔枝保鲜六七天……那天早上,风和日丽,柏桥村比做“年例”还热闹,乡亲们杀猪煮饭,载歌载舞,为力士和众官差饯行。荔花和她爹很是依依不舍,拉着力士的手说:“盼望高大人明年再到根子来!”力士连连答应:“一定来!一定来!”
贡荔的马队出发了,浩浩荡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出了村口,开始快马加鞭,向北疾驰而去。穿州府,过峡谷,跨江河,越崇山,昼夜兼程,赶往长安。据专家考证,当年根子的荔枝是从潘州,经广州、衡州、襄州、邓州,一直送到京城,行程大约四千里,好马接力疾驰四天左右可抵达长安。据此线路和速度,《长安十二时辰》作者、著名作家马伯庸先生进行了严密的复盘,他最终惊讶地发现,当年杨贵妃竟然真的能够吃到潘州的鲜荔枝。1999年,“高力士墓”发掘完成,专家们在研读《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杨贵妃享用的贡荔,是产自高力士家乡的“白玉罂”。
在交通极度落后的古代,那些鲜荔枝经历千难万险最后到达长安,估计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可见,贡荔入京是一件多么悲壮的举动,可偏偏大诗人杜枚却将此事诗化成了浪漫的画面,还咏进了《过华清宫》。诗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六月初一是贵妃的寿辰。诗人知道,今日从潘州运到的鲜荔枝,是献给贵妃的寿礼。他早早来到长安城楼采风,回头远望骊山,只见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美不胜收。山顶上雄伟壮观的兴庆宫,厚厚的大门一道接一道缓缓地打开,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忽见春明门前,一队身穿盔甲高举令旗的骑手,弓着脊背,风驰电掣般奔驰而来,隐约可见马背上用藤筐装着的竹筒,在风中摇摇晃晃,马蹄掀起阵阵烟尘……妃子见了,欢心一笑,知道是南方送荔枝鲜果来了,只是其他人不知道罢了。
高力士承载着浓浓乡情演绎的一骑红尘,惊艳长安。潘州的荔枝因杨贵妃喜食而闻名,杨贵妃的容颜又因喜食潘州的荔枝而美丽。“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奇故事,精彩绝伦,名扬华夏。九百年后,清代大诗人阮元,又将先贤的辉煌壮举写入《岭南荔枝词》,传扬至今,也算是功德一件。诗曰:
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
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
曾为两广总督的阮元说得很明白,高力士进贡的荔枝产自他的家乡潘州。此事即使已过千年,我们还应感谢老乡高力士。
第二年,荔红时节,高力士又回到根子柏桥,回到那馨香流蜜的荔枝园,与荔花阿爹再聚乡情。
为纪念高力士当年贡荔进京,后人将他探荔的果园起名叫“贡园”。
原载《高州宣传》2022.总第31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