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万仙山:风景这边独好(中篇)

万仙山:风景这边独好(中篇)

 

作者:安玉琦

 

  最让我感慨的是“绝壁长廊赞”:

  一村一长一个梦,

  一路一生一生求,

  一山一錾一绝壁,

  一心一意十三勇;

  一钎一锤一滴汗,

  一锹一镐一信念,

  一凿一撬一厚德,

  一寸一尺成大道……

 

(一)

 

  郭亮村的由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声名大噪却是因为上个世纪的七0年代——半山腰一条绝壁长廊(郭亮洞),亦称挂壁公路,令世界瞩目:日本裕田影视公司惊叹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美国媒体称其为“全球最奇特、最出名的18条道路之一”,国人称之为“太行隧道之父”。

 

  来之前,好友劝说“老来不饶人,最好别去,听说进郭亮村的路挂在半空里,险着哪!”但我好冲动,也不计后果,任凭感觉走,就这么来了,而且满怀喜悦地回来了——河南真是出奇迹的省份,小浪底、红旗渠几次想去均未如愿,而郭亮村让我大开眼界,敬佩不已.......

 

  亘古以来,郭亮人出行走羊肠、攀天梯,饱受路塞之苦。为了解决行路难的问题,村支书申明信、老村长申明凯动员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6岁的娃娃,全村齐上阵,并组成“十三壮士队”,就像古时候的老愚公那样,栉风沐雨,不避署寒,挥锤打钎,凿石开洞,先后打烂了40008磅铁锤,耗尽了126棱钢钎……

 

  到了工程最困难的第五个年头,郭亮人这种“愚公精神”,感动了时任教育局局长原永,他请示时任县委书记郑永和同意后,带领260名教师支援凿山通路工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在120多米高红岩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1250 米、宽6米、高4米的人工隧道(郭亮洞),并于197751日顺利竣工通车。从此,郭亮村敞开大门,笑迎天下来客……

 

  其实,在古代郭亮村也富有传奇色彩:相传汉朝末年王莽时期,周君大将带领兵马与以郭亮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交战,农民起义军敌不过周君的军队,便逃亡到辉县太行山南麓(今郭亮村),当时上山只有一条傍山羊肠小道(今天梯),周君不敢强攻,遂在山下屯兵,守住山口要道,欲将郭亮困死在山上。

 

  后来,郭亮在山中辟出一条通往山西的小路,他命士兵把大山羊绑在马头山悬崖边的枞树上,再把它抬到硕大战鼓上,于是大山羊不停地跳动,周君听到山中传来战鼓声音,以为郭亮准备应战,没想到他会制造“金蝉脱壳”之机,战鼓连续震响两天之后便渐渐停息了,周君决意攻上山头,却不料郭亮已远去山空(连山民都带走了)。只有累死在树上的大山羊和被山羊踢破的硕大战鼓。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周君困郭亮”和“悬羊擂鼓”的故事。

 

  后来,为了纪念农民起义军首领郭亮,人们便把这个无名山头定为“郭亮”。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一批“申姓”人家,便将村名叫作“郭亮村”,就是让人们永远记住郭亮这位农民英雄。

 

(二)

 

  今日的郭亮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郭亮村、会逃站、崖上人家(另山)。

 

  虽然郭亮洞开通了,但是游人要进郭亮村依然要步行(一是保护郭亮洞,二是叫你体验绝壁长廊的感受)——大巴只能停靠停车场。我们从山下一直朝郭亮村走去,先是一段水泥路,平坦,漫坡延伸,走着不累,正好欣赏景物:远眺,河谷两侧的山峰,高低起伏,重峦叠嶂,呈锯齿状连绵不绝,犹如石的丛林,地质学称之为“峰丛”,使得游人仿佛沉浸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音乐里,给人一种心比天高的畅想;近瞧,路旁的赤壁丹崖,肉红色石岩层层叠加上去,整齐的使我联想起军营里的“方块被”,又使我眼馋得想起台北博物院展出的那块镇馆之宝“肉石”,不禁让人感叹,这里肉红的石头也有巧夺天工的神奇魅力。

 

  上来一段漫坡,就望见郭亮洞了,看似不远,但走过去也有四五里的路程,正好欣赏岩石上、丹崖上临摹和题诗,最让我感慨的是“绝壁长廊赞”:一村一长一个梦,一路一生一生求,一山一錾一绝壁,一心一意十三勇;,一钎一锤一滴汗,一锹一镐一信念,一凿一撬一厚德,一寸一尺成大道。从著名书法家陈思源遒劲而又疏密的章法里,深切感受到郭亮人那种“山洞一日不通,奋斗一日不止”的“愚公精神”;尤其那么多个“一”字,组成郭亮人的浮雕,昔日那种劳作的身影仿如眼前,教人敬佩不已。更让我感叹的是“挂壁公路赞”:层层石阶级级险,辈辈出山步步险;悠悠岁月年年走,嘘嘘喘息声声叹;赳赳硬骨拳拳心,叮叮铁锤铛铛锨;铮铮盟誓谔谔言,爷爷不教孙孙攀。这不正是村支书申明信老一辈们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真实写照和肺腑心声吗?

 

  我很敬佩地走进郭亮洞,眼前的景象真是让人不敢相信——开通时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地地道道的原始原貌,原汁原味,没有水泥浇灌,没有雕琢粉饰,锤迹、凿印、錾孔、撬痕……清晰可见;洞顶,狼牙犬齿的石们,好像有着十八般的武艺,教你猜测不透,反正看着都好玩;天窗,尤为奇特,郭亮洞有35个天窗,一窗一景,绝不重复,现已成为游人观赏瀑溪峡谷和绝壁丹崖的美妙窗口。在当初,这些洞窗为便于施工,是往崖下倒置碎石的。多么聪明的郭亮人啊!

 

(三)

 

  走出郭亮洞,举头便是“崖上人家”——红岩绝壁大峡谷西侧海拔1297米的悬崖边上,明末清初依次建造了四幢农家院落。这些院落就地取材,木石结构,浑厚古朴,座落在10亿年前滨海沉积的肉红色石英岩石上,院门朝东,门外三米即为绝壁悬崖。崖边一排粗壮的黄榆树,树木陡立,高差139米。这是太行山现存最好最完整的高山村落,故称之为“崖上人家”。有诗为证:千仞绝壁立太行,高阔雄险在郭亮。崖上耕织农家乐,清风白云拂石房。

 

  我们从崖上人家往里走,直到郭亮老村(山下建了新村,多数人家都搬下去了),人家不多,也就十来户的样子,一字排开,山路那边就悬崖峭壁,往下望一眼让人好怕。山路虽然不宽,但也能跑车,其任务是送货和拉货,现在看来老郭亮村主要是经营业务,开着家门的多是商铺:土特产、药材、水果摊——水果品种尤其繁多,而且便宜得要命,都论袋卖,510块的都有……往回走的时候,我买了一袋柿子,那柿子真是甜——有种山里甜的味道,甜得我忘乎所以,使得满嘴涂红——吃相难看的叫游客望着就好笑……

 

  在老郭亮村,最有意义的当属民间博物馆,大约有四五家,我们都进去看了看,展出的不过是些寻常物什,但却给人一种深厚的历史回忆。尤其老村长申明凯家的博物馆,多数是开打郭亮洞时用过的工具,诸如铁锤、錾头、凿子、撬棒等等,摆满一堂屋,另外就是奖状、喜报、剪报等等,长案上还有几摞申明凯述著的《世界奇迹:郭亮村》一书。我们四人都买了一本,并请老村长的小儿子申清民签了字,以示纪念。听说老村长申明凯前年逝世了,于是我们敬重地在他的挂像前鞠了三躬

 

  来到老郭亮村,可不能错过观景台哟——它像是一方神坛悬挂于红岩绝壁大峡谷深约300米、宽约500米、长约6000米的壁沿上。站立神坛,大峡谷的雄伟壮观一览无余:举目远眺,巍巍太行重峦叠嶂、云蒸霞蔚,令人心旷神怡;平视北端,天池跌水由天而降,银河落翠谷,瀑声如雷鸣,令人怦然心动;俯瞰东方,红岩绝壁上,透过35个洞窗可见车来人往,天堑变通途,令人叹为观止……置身神坛,犹如仙境,另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人有何奇?然则郭亮人精神何其伟哉!

 

  如今,郭亮洞的开通,使得郭亮村靓丽起来,并被誉为“中华影视村”——写在一块傲然耸立的大石头上,上面有葱茏的树木,两边有茂密的青草和艳丽的繁花,此乃绝妙的天然地标——在此,先后拍摄了40多部影视作品,最著名的就有《走出地平线》、《举起手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