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座读创之城
作者:梁耀鲜
早上七点多,我在地铁4号线龙胜站等车,方向是深圳市民中心。
进站,安检,电梯,人流穿梭,步履匆促。哪怕是在电梯上,也经常有人在走、在挤、在小跑抢先。前晚我女婿已经给我出行提醒,六点到八点是深圳地铁人流最多的时段,车厢内几乎都要背靠背肚皮贴肚皮,肩摩踵接的,十分拥挤,让我有思想准备。其实挤车抢座位我并不陌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老家到县城的班车,人多车少,一位难求,每次乘车,我大多都要从窗户翻爬进去的,当时,不奢望有座位,能找到一个轮流换脚的角落已经算你那天好运附身,大可面晒笑容了。
但是,那天早上龙胜站的架势真的有点吓人。列车几分钟一趟,准时而严谨。车一到站,外面人潮汹涌,里面纹丝不动。车门打开,里面早就塞得满满的,每趟能挤进去的一两个,都是那些内心强大、臂力了得的勇士。我等了两趟,并没有等来机会,想想这样耗不是办法,只能再逞当年之勇,手抓稳,使劲挤,掰出一个空隙,就像楔子一样,终于横插到车厢中间。我看到,这里没有男人女人之分,大家都是超人,都能用高超的手段攻下属于自己的那一方阵地。人越来越多,车内就像装满筷子的竹篮,林立扎堆,可谓天下第一挤了!车内除了国语、粤语、英语循环反复的报站广播声,没有其他声音,大家都相安而处。我看过去,车内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都应该是赶赴上班的路上。他们装束简单,书生意气,在星光赶路的时光,梦想启航的岁月,他们似乎见惯了这样的拼抢场面。
有资料介绍,深圳这个年轻城市,其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2.5岁。青春力量在这座年轻城市中蓬勃闪耀,多少天才少年、热血青年到这里抢一张车票,寻一方沃土,倾一股激情,跟一个同频的城市一块成长。
不知怎的,当年的穷孩子任正非南下深圳借20000元打拼,一路创立华为的奇迹,在我拼命挤地铁时会在眼前晃悠。我读过《苦难英雄任正非》,任正非的好多故事我都熟稔于心,我是他的铁杆粉丝。《华为工作法》我常放案头,他的不少案例、不少名言,还有一些独特的思维方法是我攻坚克难的尚方宝剑。任正非年轻时的志向是非清华不读,后来只考上了重庆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当了十四年十分艰苦的基建工程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放弃在部队的锦绣前程,豪情满怀到深圳闯荡,历尽人间之艰辛,凭着勇气和智慧,把自己锻造成世界500强企业的创业牛人。如今,华为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商。我多次阅读和观看有关他的资料和影像,曾经为他的创业小故事写下十首感悟诗。读了他的“面子是无能者的盾牌”“面子是给狗吃的”这一警世名言后,我是这样写的:“敬畏本真乃不凡,风光耀眼筑基难。空杯精进腾飞起,蒙面征服天王山”。
在深圳,需要为他们写赞美诗的人太多太多。马化腾、王传福,华大基因、比亚迪,平安、招商银行等等,多元文化和年轻特质形成了开放共融、活力四射的城市文化,成了引领和带动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前来施展才华、追梦圆梦的一方热土。由于广纳天下英才,这里已经快速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中国勇立潮头的先行示范区,是创新创业换来美好生活的精彩缩影,是飞速发展变化最耀眼的凤凰涅槃。
我女儿本硕博都在广州完成,十多年的濡染浸润,也受益于南国的风气之先。前几年的一个早晨,女儿只身一人,从广州出发,到深圳一所高校应聘。一个岗位六个人竞争,都是博士生,都在全力以赴,尽己所能。面试结束,女儿给我电话,成绩出来了,她只排第二,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姐姐占了。我跟她说,物自生,而不是他物所生,天生我才,柳暗花明,那都不是书上说说而已的。后来,女儿经过这样几次往返,在追寻和不倔中,遇到了良机。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她没有成为梦想中优雅知性的大学老师,但也找到了一处如愿如意的立足之地。从此,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地铁人流中,多出了一个不求浩浩英雄气,但有孜孜进取心的年轻人。
那天上午,我在深圳市民中心周边转了一圈。给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高楼大厦,那样的鳞次栉比、气派繁华;除了那一面大王椰、那一片小叶榄仁,那样的整齐有序、生机勃勃,我看到了那里集中了深圳博物馆、深圳图书馆、深圳书城、深圳音乐厅,还有深圳少年宫。我原来的想象是,市民中心就可能类似于我们常见的公园吧。到实地一看,才看到了建设者们的匠心独运和远见卓识。特别是深圳图书馆的设计十分精巧,颜值很高。南侧的三栋黑色放射性建筑,形状好比三本翻开的图书,而东面柔美变化的水幕和三个玻璃曲面犹如委婉韵律的竖琴,刚柔并济,煌煌大观。可惜那天是星期一,按照当地习惯,当天这些单位都没有对外开放。但在图书馆的东侧,借书还书的窗口仍然开着,前来借书还书的顾客三三两两,一直没有停过。站在旁边的我,羡慕的心理又开始膨胀了。我走过去问,外地来的也可以借书吗?工作人员说,可以的,只要有身份证,每人每月可以借十本,可以在这里借在这里还,也可到市区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还。
听后我感叹了。书的气象,就是人的气象,就是城市的气象。我们先哲的五行理论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互为作用。深圳这样重视文化建设,倡导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尊重,他们传承的就是这些道理吧。
由于曾经多年在科技部门工作过,我对深圳的一个主打科技和财经的新闻客户端关注已久,它的名称很特别,创办人取名叫“读创”。现在几经转型,它已经从社交平台蝶变为“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成为网络传播精品工程,影响十分广泛。为了了解其内在含义,我翻了多本字典,都没有这个词。在这里我只能望文生义,读创,就是读书、创新、创业。读天下,创未来。
这样说来,这个新闻客户端的名称早就是专为深圳量身定制的。
深圳,一座读创之城。
2023年6月30日
作者简介:梁耀鲜,壮族,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语文教师出身,供职多个行业。爱工作爱生活爱文学,诗情约画意,我手写我心,喜欢在散文诗歌创作中寻找快乐。心香一瓣常分享,网络报刊有稚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