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神性之光万世普照
——大型思想抒情史诗组曲《行星·四重奏》后记
作者:顾偕
思来想去,这个“后记”,恐怕还得从原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说起。至少于我个人的事业与生活而言,在人生的“中场”不到四十开始,这位来日的恩公和所谓贵人的出现,对于诗人,委实便是“有他其他皆有,无他其他皆无”。宿命的必然虽没有什么普遍性,但我们依然还是不得不感慨,一种崇高在你生命旅途中不断的贯穿。它冥冥之中似乎注定在指引着你的前进,并且不论时世多有怎样的变幻,最终那种相同的心灵,像是总会在一些延伸的胜利交合点上,完美的相聚。在我多年后的前些日,再度看见已卸任广州市领导两年有余的这位老友老领导亲自登门造访时,此公的轻装简行,仍不失亲和中的威严,仍旧还是以他清晰简洁的思路,继续照样能让诗人领略到他那些开拓性的智慧。
想来对一些美好事物的景仰,诗人一样也当有种诗性逻辑的表达。
其实政治家与文人、艺术家之间的友谊及交情,自古中外早已这般有之。咱们伟大的李白就曾皇帝的朋友,甚至相互随意到了能够“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程度。古希腊不少圣哲,就曾在宫廷的庇佑下,安心地做着精彩的学问;德国魏玛时期的大诗人歌德,如若不是清明的政治气候,为其带来优越的写作条件,想来那部浮想联翩杰出的宏篇巨制《浮士德》,也不可能在贫困的呵护下永恒的诞生。当我们的建华同志,早年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谢非书记秘书那阵,他的工作和为人美德,就已不时被广东文坛广为传颂了。印象中时年全国作协最好的办公大楼,便是在他的奔波筹划中高耸而起的。当然著名的伤痕文学领军人物省作协的陈国凯主席,自是也是这位当年少壮政治精英的挚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后来诸般的幸运,居然陆续降临在了诗人这里,岂止吁寒问暖,简直已是无微不至到了无以复加。从上门慰问赠送电脑、直接改善诗人的生活写作环境,到调动工作、亲自引进诗人来广州做专业作家。直至今日,当他闻讯拙作四千行的一部长诗《行星·四重奏》,就将于今年下半年由美国的纽约商务出版社推出,这便慨然道:还是考虑在国内出吧,一切由我来想办法。后缀语想必就是祖国的天地应该更广阔!
如此,诗人除了欣然从命,无疑必须也要好好感谢旅居海外三十年的纽约商务出版社的董事长及社长和总编冰凌先生。这位同样也是著名的爱国作家,他对诗人作品从头至尾莫大的热情关注和抬爱,甚至毫无利益观念曾经就想做的一番鼎力支持(包括免费赠送书号和出版后全球新闻发布及相应的推荐等),相信上苍有眼,所有美意永远会是各种更好的开头,而绝不致于是任何的遗忘。
现在简略说下毅然选择了诗歌这条道路,作为苍茫顽强,一生仍在行进中的自己。
诗人十六岁时就开始探寻诗歌真理,时至今日,就像献身殉道于一种革命似的,毕生事业马不停蹄。虽一直精神饱满壮心不已,实质可谓表面光鲜、内里摧枯拉朽,提前透支生命以致身心俱疲,早已是心力交瘁了。尤其四年前的一场突发心衰,呼吸困难医院抢救住罢月余出院,每日三餐的进口药连续服用至今,想来诗人的“壮丽生命”,依然尚处“渡劫”阶段。故“一生”写了十万诗行,以文坛10行千字计,可能亦早突破了千万字。外加九十余篇将近五十万字的诗学研究文论,其他小说、散文等文字不计,四十五年的诗歌创作(非叙事诗)生涯,单就数量和规模,顾偕应该毫无愧色地能说,大概远远超过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诗运动以降,直至现当代所有著名诗人如艾青等一生所有的作品。光是长诗37部和八百余首百行以内的短诗,粗略估计亦算明显刷新了包括海峡两岸三地所有看得见诗人大作的高产纪录。现在各种精神𡘊斗实践,都反映在这册大小不同“精美”的文本里了,奇思壮怀,虚拟的力量不说雄奇放逸,不说该有多少旷达的豪情,毕竟有些理想是值得奉献生命的,也值得在自我熏陶中,一往无悔继续走向漫长的思想长廊。然而,作为一名当代诗人,本人还是自感写得够多的了,如今“万诗俱在”,且不论这些思想与激情,是否真正具有哪样的丰富、卓越、或有什么的杰出,倒是自己时常过早地竟有了一种无力“再战”的孤独,更或于诸多难免再有的原初体验中,间常还会为自己的那些莫名的预知力,徒剩一种无奈而深远的悲凉感。
梦中从来没有阳光,而昏暗往往却是一种信念的参照。诗歌的思辨原则,应当远不至于只是一些稚嫩篇章的功夫韵味,只是一般现象逆喻的转换,它始终还该是诗人思维布局的精神反向组合,是真理一致性犀利的系统,也更是对人类某些所谓出色创造的衡量。真心为之不是激进在继续,而是光明的思想问题,一直在质疑中传递。这是矛盾律在沉染中的一种神性的独唱,审美在尊严中洋溢起了更多的期待,正像叛逆诗学不是放纵,恰恰是对无数未来之花,更多真诚地浇灌和开创。
今天,我们在这所说的神性之光,不是具体人格化上帝神明之类的光辉普照,而是一些自然规律的高贵表征,是总有灵光闪现的流露着生命觉悟的返乡之路。它是没有羁绊的张扬和张化在人类内心的进步意识,是一种智慧清醒的捍卫与理想的沉稳绵延;思想之光在灵魂的河谷与山峰,甚或在内在经验壮阔的平原,神圣峥嵘着并一直在灿烂跌宕,这些都是所有想象性文学必然要收获的幻想硕果,更是世界在危机时,一切苦难中不无温暖的认识的希望。人世目的始终在开始中结束,又在结束后痛感强烈永不回头放弃地继续克服万难的开始,这是任何尘埃体会不到的衰败与生长的意义,而光就是这种不懈推进无私的馈赠:它不求循环有任何圆满的回报,有时还原游戏,也是对一种精神的热爱与高扬。因此光由憧憬生发而来,它省略了所有的满足表现,至今仍像古代牧歌的感觉之声那样,永远还会是清澈的源头。而谁拥有了它,就拥有了一种内在世界的价值;诗人在阴影中成长,于任何时候,就更有了一种巨大抗压力的发展。
感谢德高望众的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金坚范老师,对诗人长年的重视和不断爱护,此番老领导的慷慨序文,博引众彩大开大合,既有思想高度,又彰显了人格魅力的谦逊厚重;体现了品鉴作品的公正之心,更有丰富阅历的映照,有对文学的尊崇及对前辈文学家深深的敬意,低调朴实文采甚是感人,委实堪称大家风范!
还要感谢诗人所在地的黄埔区陈杰书记、区委宣传部梅声洪部长、以及作者原单位区文联的的现任主席,正是你们的关怀,促进了一名永不言退的诗人勇往直前的步伐。
感谢诗人生活了十八年第二故乡湘潭的德宁兄和楚子兄,两位大评大文独得深刻真理之妙,诠释犹如开山之力,诸般新颖透彻说法,学识宏博,掷地有声,江山必知。
尤其得感谢炎热酷暑中不忘掩卷披阅认真审读拙作的广州出版社柳宗慧董事长,还有那位岭南文化出版中心的霍婉兰主任,南国依旧巾帼不让须眉,二十年前诗人七千行长篇史诗《广州步伐》在贵社刊印行世时,责编也均为英姿飒爽的女中翅楚,人生真是有缘何处不相逢啊!
当然更要深深谢意我们那位始终不乏文化情怀的儒商企业家袁志敏先生,正是您的大义相助,世上又多了一面能让诗歌高高飘扬的旗帜。相信时代会回应一切已被光明照亮的世界,所有那些先进的坦途的。但愿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思想光芒中,同样总会展现出一个国度优秀的灵魂风釆来。而世界的任何挫折,永远不会是文明的困扰,辉煌一样可以属于那种揭示了本质的欢乐。
万世若有权威,必定那是永不动摇的阳光。神性蕴含着丰富思想的威严,许多时候光彩就是它的名字。
为了迎接一种绚丽时刻的到来,大家都辛苦了!
2023.7.13 于广州黄埔
顾偕 :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