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诗说《农魂屈家岭》

诗说《农魂屈家岭》

 

作者:周丽

 

  广阔的中华大地,地大物博,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洗源远流长。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共同光耀着世界东方。诗说《农魂屈家岭》,带您浮光掠影地穿越五千年,领略屈家岭史前的农耕文明。

 

1

 

  大家知道,令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屈家岭遗址,被大洪山南麓的青木河与青木垱河两条古老的河流所环绕。这里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首先,我想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这片农耕圣地自古以来的物华天宝:

 

  青山亘古青,两河源远长。

  农耕文明地,曲水曾流觞。

 

2.

 

  记得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经写下“彩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可谓名传千古。然而我们把时间往前推至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时候,就会发现,咱们屈家岭遗址这里便是一个桃花源般的好地方!这里三面环山,两河环绕,地势平坦,住在丘陵岗地上的先民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在下面这首诗中来寻找答案:

 

  种稻南山下,安居东制陶。

  时闻鸡犬声,悠悠两河绕。

 

3.

 

  暂时还没有到过屈家岭、或者对屈家岭文化还不太了解的人,可能会这样问——屈家岭遗址是什么时间、怎么被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又是谁经研究发现而被命名的?这个问题自然将我们带回到湖北考古的起点。

 

  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的时,屈家岭遗址被发现。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云鹏先生是研究发现屈家岭文化的第一人,因此,我们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中轴路被命名为“云鹏路”。王劲先生是最早参与屈家岭遗址调查并在生前一直关心、支持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的资深考古专家。二位先生是一对因考古结缘的夫妇,其陵墓已落归屈家岭考古学家纪念园。让我们用一首诗来表达我们对老一辈考古学家们无限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漫漫云鹏路,考古忆先驱。

  长眠遗址旁,殷殷寄期许。

 

4.

 

  闻名遐迩的屈家岭遗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遗址?它在五千多年前,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呢?这里我们不妨粗略勾勒一下它的地貌特征,期待广大游客来探秘:

 

  太子山下两条河,中间丘陵大聚落。

  因地制宜挖坏壕,排灌防御用处多。

 

5.

 

  说起我们现代人常吃的一种粳稻米饭,大家可能习以为常。可你是否知道,五千年之前,我们屈家岭遗址上的三苗先民们就已经吃上了跟我们现今的粳稻品种相近的米饭,也就是说,他们驯化培育粳稻品种的技术已经领先了五千年,而且是大规模种植,显示出原始社会晚期稻作农业的成熟和发达,难怪考古专家们说,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农业文明有典范!真正是——

 

  悠悠青木河,文明历史长。

  多少传奇事,皆因“粳”稻香。

 

6.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粳稻是一种什么样的稻子?人工栽培驯化出纯粹的粳型水稻品种,容易吗?屈家岭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首次发现稻作遗存,且是大粒的粳型品种,打破了当时几乎已成为定论的我国水稻“外来”学说。要知道,水稻的祖先是普通野生稻,培育出纯粹的粳稻品种,要经过几千年的漫长驯化历程。屈家岭遗址的史前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这一技术。所以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这样说:

 

  粳稻系何稻?溯源野生稻。

  农魂屈家岭,驯化得其道。

 

  (说明一下,这个得其“道”,可是道理的道理,也就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意思哟!)

 

7.

 

  在屈家岭遗址博物馆独立展柜内,有一枚看似不起眼的“田”纹陶球,别看它不起眼,里面可能藏着咱屈家岭先民们五午年前无限的智慧和奥秘呢!

 

  条埂四方框,十字在中央。

  水利兴起来,稻粟装满仓。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您知道吗?这枚陶球上面的纹饰应该是史前先民们对所开垦的农”田”进行的一种象形反映,一方面表明当时先民们开垦种植的土地已经是“田”字形的规整形态,并且形成了网络状的水利排灌系统,反映了屈家岭遗址史前先民们种植和管理水稻的先进技术水平和稻作农业的成熟发达;另一方面,它看起来象是早期文字的萌芽!

 

8.

 

  五千年左右,屈家岭遗址的先民们能够把一种彩陶杯制作得象蛋壳一样薄,你觉得是空穴来风吗?当然不是。屈家岭遗址真的出土了一些这样的蛋壳彩陶杯,形似我们当今的一次性纸杯,杯壁厚度一般在0.5毫米左右,多数内外皆绘黑彩,有的内壁还饰有多组呈等分分布的“心”形纹,这种超薄易碎却异常精美的物件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让我们以现代人的诗意想象来推测一下它的用处吧:

 

  蛋壳彩陶薄酒杯,三苗先民歌声飞。

  粳稻佳酿祭先祖,千杯万盏也不醉。

 

  读罢这首诗,人们仿佛看见屈家岭遗址这一史前大型中心聚落内正在举办一场盛大而又神秘的活动:只见三苗先民们烹猪宰羊、载歌载舞,众多独具特色的陶器摆满祭台,聚落首领郑重端起盛满粳稻美酒的蛋壳彩陶杯,祭天,祭地,祭祖……这种蛋壳彩陶杯,为屈家岭文化所独有,代表了当时快轮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9.

 

  在屈家岭遗址这片有山、有水、有平原的桃花源,远古先民们在此安居下来,又是怎么解决穿的问题呢?当然是纺纱织衣了。但我们不禁要问,他们又是怎么纺纱的呢?自然用上了当时的纺纱神器——纺轮。以下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这一神秘物件。

 

  小小彩陶扁扁,中间穿孔圆圆。

  纺轮纺纱飞转,细纱密织薄衫。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纺轮,从形制上来看大都呈圆饼形,平均重量最轻,纺出的纱最细,因而织出的布最精密。

 

  屈家岭文化晚期,屈家岭遗址出现了一些彩陶纺轮。众多不同纹饰的彩陶纺轮中,有一枚我们形象地谓之“双鱼‘游’纺轮”,最具特色,像极了我们当今引以为傲的太极阴阳图,反映出先民们希望天地万物和谐相生的理念和朴素唯物的自然观。屈家岭遗址出土精美的彩陶纺轮,是史前这一大型环壕聚落遗址群纺织手工业向高水平发展的产物。

 

10.

 

  《屈家岭文化》的著述者张绪球先生说,屈家岭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中,有一种礼仪性石斧也称作“钺”。

 

  玉是山川的精英。自古以来,人们就那么爱玉,赏玉、信玉,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文化。“ 玉钺”的出现,可能是军事指挥权或王权的象征,还有可能因为其通透宝贵而被先民们运用到隆重的祭祀活动中。屈家岭遗址出现这样少有的玉钺,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遗址上三苗先民们生产、生活迈向更高文明层次的一种历史性见证。正所谓:

 

  源远农魂五千年,三苗聚落“钺”应知。

  青玉袅袅烟似起,灵“钺”祭祀通天意。

 

  稻盛陶兴话古今。曾经生活在屈家岭遗址上的三苗族群先民们因地制宜筑起最坚固安全的大环壕,吃的是当时最优的粳稻米,穿的是最细致紧密的衣服,住的是结实又防潮的红烧土房,安居而乐业。长江中游江汉地区农耕文明的兴起并强势扩张和影响周边广大地区,无不显现屈家岭遗址在新石器晚期独特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201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5号文件提出,实施“中国农谷”省级战略,重点将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为“农耕文化旅游区”,融入“大洪山生态休闲旅游区”及“汉江国脉探秘旅游廊道”的整体建设。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7年底获批国家立项建设,201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奖其纳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20219月成为第九批中国侨联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221229日,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我们在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寻长江文明起源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