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激荡千层浪
——黄州老五届聚会心灵交响曲
作者:周江南
黄州有缘,结识了一群特殊时空里走来的白发少年。
黄州有幸,聆听到他们发自脏腑的感恩心声……
——题记
大别山,一把古老的琴弦,
琴声穿越,穿越长江的风浪云烟。
唱不尽大江东去,
唱不尽人间悲欢。
此刻,正弹奏着一曲新奇的经典:
《我心依然》,我心依然……
公元二零二三年,癸卯兔年,暮春夏初。正是枇杷飘香时,万树黄金压枝低。
古城黄州,苍穹之下,一个拄仗而行的老太太,正步履艰难的慢慢行走着,她是宜昌市委党校退休的教授黄先安,今年八十二岁,双腿肿痛,患有严重的滑膜炎,还有糖尿病。照理说,不宜出门远行,更别说,还是到鄂东大别山。
然而,黄大姐还是不顾亲人的劝阻,毅然而然地来了。
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团火焰,仿佛有一种神奇力量在召唤。
不声不响,黄州一下从四面八方涌来一个奇特的群体:近八十人,八十岁上下,亲密相处达八天。论外貌,大都白发苍苍;论文化,个个大专学历;论头衔,人人专家教授。更奇特的是,见面彼此多不相识,招呼一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话语无须多,心灵一点通。
来者个个精神焕发,堪称返老还童。令他们引以自豪的是,拥有特殊的时空里赋予的两个特殊的头衔:“中国老五届”和“军垦大学生”。
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头衔,一个“国”字号;一个“军”字号,这是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烙印。一个铭记着他们与共和国的骨肉深情,一个浓缩着他们在解放军大学校里的青春记忆。
黄州迎来的是一场空前的聚会,《我心依然》第六部首发式座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其实,这是 一场迟到的活动。早在三年前,《我心依然》第二部在广东中山市首发式一结束,大家就盼望第三部首发式在黄州举行,因为那里是苏东坡高吟“大江东去”的名胜之地,也是军垦战友章华荣首先提出“老五届”的概念,并引起社会关注的地方。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向往。
不料,肆掠全球的新冠病毒,推迟了聚会的进程,却阻断不了8233群的活动。群员不断在增加,《我心依然》丛书象一部连续电视剧在滚动播出,眨眼间就到第六部首发式了。
大家翘首相望,终于盼来了聚会。白发们应约而至。有的结伴成群,乘白色飞梭而来;有的有亲友护送,拄杖而来;有的漂洋过海,专程而来。东道主也是白发皓首,却不辞辛劳,张开热情的双臂,用当地明丽的山水,古朴的胜迹,崛起的高新企业明星,还有视若珍宝的黄梅戏,迎接这群特殊的白发们。
群贤毕至,好友云集。相视一笑心舒坦,话匣一开起共鸣。大家相聚黄州,不为别的,就是想见见朝思暮想的人,说说掏心掏肺的话。
见到彼此仰慕的知己,相识的同窗,芦棚的垦友,失联的伙伴,半个多世纪的思念,相逢的喜悦,化成情感的浪花,话语滔滔,一如奔泻的长江。
大家青春岁月的梦想与迷茫,壮年拼搏的豪情与磨砺,黄昏时分的炼达与感悟,既充盈在《我心依然》煌煌巨册中的字里行间,又回响在黄州聚会的浓情倾泻之中。此时此刻,一群老五届,仿佛又回少年时。
还有因故未能到会的朋友,同样心系黄州,寄来一封封热情的书面发言,一次次深情的电话,一首首火热的诗歌,从首都、上海、广州、西安和鄂西等地飞来,表达祝贺的心愿。
《我心依然》第六部黄州首发式,实际上成了一场激情奔放的老五届联谊会,一场白发赤子向祖国和人民自发的汇报会,一场感人肺腑的感恩会,长河浪涌,有赤子报国的豪情;心潮翻滚,有羔羊跪乳的感动。
在这场盛会上,大家说了心里想说的话,释放了涌动在心灵几十年的情怀。
人生一世,沉浮寻常事。幸与不幸,常随境遇来。这群同龄的群体,尽管遭遇过不同的曲折和坎坷,大多豪称自己是幸运儿。迎着升起在霞光里的五星红旗,他们背着小书包,佩戴着红领巾;伴随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昂扬旋律,他们的笑脸,幸福地绽放在青春洋溢的校园。从1961年到1965年,相继有70万学子,跨进了大学的知识殿堂。大多数贫寒的子弟,都享受了人民的助学金。
共和国的列车,在时代的风雨中颠簸着行进。浮萍逢水,逐波潮流。个人命运,当随时代。数十万老五届,迎着嘹亮的军号声,带着兴奋,也带着迷茫,走进了部队的大熔炉,经过一番洗礼之后,登上了社会大舞台,接受新生活的考验。
江湖麻雀识风浪,艰难困苦只等闲。当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挫折的时候,老五届自豪地说,只要想起在解放军大学校经受的磨砺,这点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没几年,老五届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亘古未有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的大潮,正惊天动地的涌动在神州。
沧海横流见英雄,感恩报国正当时。社会渴望知识,国家呼唤人才。老五届们纷纷回炉补短板,自学壮筋骨,勇挑千斤重担,奋力搏击风浪。在工厂,在田野,在军营,在课堂,在商海,在官场,到处都有老五届们奔波忙碌的身影。
那不是郭文秀副教授吗?你四岁丧母,因家境贫寒,先后转转三户人家收养。好不容易进了大学,你总惦记着家中的养父母,食堂开饭时,饭菜中的肉片你舍不得吃,挑选出来晒干,存放在瓷杯里,你带着满杯干肉片,假期回到鄂西山乡,养母却不幸逝世,你把肉片祭奠在墓前,真是让人心酸,肝肠寸断。你把感恩的情怀化作前行的动力。在军垦农场,重活冲在前,任劳任怨。走上三尺讲壇,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苦心钻研,主编教材,与丈夫朱永银合著数学著作,为浇灌祖国的花朵,倾注了全副心血。
那不是主任医师梅芹圃吗?穷乡僻壤缺医少药,你回到家乡黄梅县,一头就扎进了乡村卫生所。当你听到病人的呻吟,看到他们求生的眼神,你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份量。背着药箱,风里来,雨里去,穿行在崎岖的山路上,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家乡。退休后,又悬壶济世,为南疆的百姓健康施展自己精湛的医术。你那首回望自己职业生涯的诗写得多好啊!
“六八风雨离校门,回眸一望泪沾巾。
胸怀仁心山里走,救死扶伤夜兼程。
热血浸透鄂皖道,晚霞遍洒闵粤情。
虽无惊天动地绩,却是勤恳写人生。”
你是硒板栗专家周远春,壮壮实实,一副憨厚的老农模样。身骨曾饱受天山冰雪的浸润,如今又散发着大别山泥土的芬芳。为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你克服一道道难关,培育出硒元素新品牌板栗,誉满鄂豫皖赣。为黄州的首发式,你献上200斤珍贵的硒板栗,请白发的同龄人品尝。大家收到的不是一般的礼物,分明是你一颗滚烫的心。
你是槐梧的大力士李耿立,拥有一个令人回味的网名:“好劳力”。在集体研制拆弹机的攻关战中,你充分自己的液压技术专长,大显身手,闯过一道又一道险阻,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圆满地完成使命,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获奖的名单中不见你的踪影,你却淡然一笑:“嗨!苦乐平常事。”中华民族向复兴伟业豪迈进军的行列里,有多少象你这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你真是名副其实的“好劳力”!
相聚中,一个意外的场合,让人认识了有金子般心肠的老五届李庆林、韩双云夫妻。会议安排参观一个景点,大巴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不料有个同伴忽然大便失禁,拉了一裤子,只好站在车的后门台阶上,表情痛苦,这可是又尴尬,又难受的场景。幸亏身边正坐着北工大的李庆林夫妇,老李马上与司机商量,设法找个方便的地方停车,迅速地扶着他进入洗手间,帮他换下脏衣服,并用水冲洗干净身子。与此同时,老伴韩双云立即找来纸巾、塑料袋,用手清理车后门台阶的污物。待三人回到车上时,全车人齐刷刷地向他们表达敬意!车上郁闷的气氛一下变得热烈起来,韩双云动情地回敬说:“谁让我们都是老五届的呢!”就是这个李庆林,在首发式大会上,深情地说:“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表达了与会者感恩祖国人民的心声。这声音成了一个群体的时代经典语汇。
聚会中,令大家最高兴的是,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章华荣,一位德高望重的儒雅稳重的学者。他是大别山一农家的儿子,穿越风雨,别校门,进军垦,又回到大别山,挑起了振兴黄梅戏的重担。这可是家乡父老的一个心结,历史的重托啊!山重水复路迢迢,寒来暑往心沉沉。流失的英才,纷纷找回来了;新修的剧院,精彩亮相了;清丽、婉约、柔美的旋律又回响在黄梅家乡的田野上。了结父老的心结,自己的军垦情结,又上心头。退休没几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者,又毅然扛起一面大学生军垦文化的旗帜,集合着一群老五届的伙伴,纷纷在《我心依然》倾吐心声。一年复一年,一部接一部,章华荣独当一面,品尝着酸甜苦辣,历经的艰辛,欲与谁说?
还有两个人的出现,牵动着大家的视线。一个是黄建霖,专程为赴会,从大洋彼岸飞来。他是中国老五届群的群主,心里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烈焰,想只争朝夕,汇聚力量,筹办老五届文库,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从网上仰慕章华荣久矣,这次率北京老五届十人赴会,谋划文库的宏大计划,将翻开新的一页,令人期待。
另一个是帅气的年轻学者刘诗古,北京大学历史系共和国重大事件研究中心的副教授。作为特殊时空里出现的几十万大学毕业生进军垦的历史现象的研究,已经纳入国史关注的范围。黄州聚会从首发式到参观原沉湖军垦农场,刘诗古一路上都很兴奋,对他来说,是补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对老五届来说,大学生的军垦经历,从野史中的雪爪鸿泥,将意味着有一天会在正史中登堂入室,留下痕迹。
这次黄州聚会,成了一个强磁场,能量在不停地释放着,余音袅袅犹未了。会议结束不久,有关聚会的音像视频、信息,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和时代的风采。
浩气在不停地充实着,文思滚滚竞相滾,美文一篇接一篇,第七部书渐渐初现轮廓。诚如老五届李明贵所殷殷期盼的那样,“在大家的有生之年,尽可能多的预留下历史素材,以期后人凭借这些原有发掘,提炼出有益的历史资鉴。”
黄州聚会,仿佛开启了一扇闸门,释放了长久蓄积于胸的情怀;又象竖立了一座丰碑,充盈了老五届身上的浩气。这种情怀,如长河浪涌,有奔泻千里的激情;这种浩气,如登高极目,有雄视千古的宏阔。这是老五届对历史时空的深情仰望。
古往今来,至圣贤达,仁人志士,都极为推崇孟子所敬尊的浩气,正气,骨气。孟子所言的这种至大至刚,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历代精英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精神支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光明正大地立于天地之间,只要他们一出现,就能照亮历史,穿透岁月,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文天祥辉映日月的《正气歌》,更是老五届们引颈吟诵的名篇: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一一垂丹青。”
浩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正是凭着这股浩气,老五届们在军垦农场的艰苦环境,培养了坚贞守正的奋斗精神,面对长江决堤的滚滚洪流,面对牛田洋滔天海潮,生死关头,展现的是光照日月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气吞山河。在平常的环境,这种浩气,在平凡的岗位上,又显现出的是发热发光,为共和国宏伟大厦添砖加瓦,无私奉献。
浩气无形,润物无声。危急时刻,凡夫可以变为猛士;岁月静好,琐事可以演绎完美。
黄州盛会,堪称是一次完美的聚会,八十人,八十高龄,八天行程,活动一项接一项,地方一处换一处,井井有条,环环相扣,行动见素质,细微显精神。
可敬!会务组劳苦奔波的老五届。可爱!热情的与会同龄人。同是白发人,同心协力地演绎了一支心心相印的交响曲。
如果有一天,未来的艺术大师,想为共和国的老五届塑一组群像,将会费尽心血。要表现他们青春的激情,如旭日喷薄;壮年的豪情,如赤日中天;黄昏的深情,如落日辉煌。要表现他们的浩气,如江河行地,峻岭横空。群像的背景上,是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
感恩心曲动地来,浩气激荡千层浪!
大别山,一把古老的琴弦,
琴声穿越,穿越长江的风浪云烟。
唱不尽大江东去,
唱不尽人间悲欢。
此刻,正弹奏着一曲新奇的经典:
《我心依然》,我心依然……
匆于公元2023年7月31日贵州大方县石牛镇
周江南 近照
作者简介:周江南,湖南汉寿县周文庙人,1968年9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同年进入湖南沅江南湾湖军垦农场劳动锻炼。资深媒体人,曾任职湖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省新闻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湖南台对中央台巜祖国各地》、《海峡之声》及中国国际台《华夏之声》等节目特稿的采访编审任务,擅长借鉴报告文学、特写、散文等文学手法,巧妙运用到新闻作品中,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形成湖南供稿较为鲜明的特色。此外,常有作品见之于报刊,如《打破鉄饭碗》(《报告文学》)、《小镇名流》(《中国科技日报》)、《浏阳河赋》、《珞珈赋》、《气象赋》(《中国辞赋》)等报刊书籍。退休后,与当年的垦友致力于中国五十万大学生50年前军垦生活回忆纪实作品资料的搜集整理,以丰富中国军垦文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