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思绪万千忆崔湾

思绪万千忆崔湾

 

作者:管懋晴

 

那天坐在城里3路公交车上,突然一位乘客大声问我:“你是不是姓管?”我望着似曾相识的面孔对他说:“对,你是哪一位?”他笑着答道:“你在崔湾插队时,我是严顶的会计,叫朱作人。”哦,我明白了,我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55年前。

1968年10月,我与同班同学王维政来到建湖县近湖公社胜利大队崔湾生产队插队。崔湾是一个小村子,有30多户人家,160多口人,300多亩地。东边是南庄,南边是严顶和姚舍,西边是北舍和道高,北边与镇南村相邻。怎么叫崔湾的,队里人都说不清楚。我想,可能因为最先有崔姓人家在此地居住,其实我们在那里时只有2户人家姓崔。村里有条没有名字的小河,从姚舍流过来,环抱着村子拐了一个大弯,从东边南庄折转流向北,接通盂兰河,崔湾的名字也许是由此而来。

我们俩在崔湾插队2年零1个月,便被招工回城,虽然时间很短,却与村里的叔叔、婶婶和年龄相近的小兄弟姊妹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令我终身难忘。崔湾的群众对我们恩重如山。在思想上,用行动教育我们不要怕苦、怕累、怕脏;在劳动上,手把手教会我们干活;在生活上,我们是靠吃百家菜立足的。没有大伙的帮助,我们恐怕很难坚持下去。我们在崔湾过了2个春节,尽管离家较近,但都没有回城,过了2个没有鸡鱼肉蛋的年。

大队书记王述章是我们知青的“知心人”。他到生产队检查工作,总是先了解知青情况。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各个知青点看望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入微,还不忘交待队里人,对知青坚决贯彻同工同酬原则,不能歧视、克扣工分。他定期召开全大队知青会议,听取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使知青点的安置房早日建成,他亲历亲为,跑建房材料,组织瓦工、木工施工,仅用3个月时间,就将全大队所有知青点房屋盖好。在他的努力下,胜利大队知青工作成为全县先进典型。全大队共有来自上海、苏州、无锡和本县知青30多人,没有一个调皮搗蛋、消极怠工和惹事生非的,人人安心劳动,与农民打成一片,真正融入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

生产队长李宏元,是一位为人善良、正直、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人。全队的粮食单产和工分值在全大队是比较高的。他像父亲一样,对我们关怀备至。割麦时,如果我们落在后面,他立即安排人员在我们割的地块顶头开镰,以接应我们;插秧时,他给我们“找师傅”,让旁边的人帮我们多插2行;挑猪灰时,他嘱咐挖的人给我们筐里少装一锹灰;接担子挑稻把时,他交待其他人多跑一些路,尽量缩短与我们的距离。他在生产队的社员会上,常常对大家说:“这2个小知青都才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他们。”

李大爹爹是队里干活的能手。他一有空子,就跑到我们屋里,把各种农活的技术要领讲给我们听。育秧苗是个细活,也是技术活。他领着我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平整地块、做好秧池、施足底肥、理通水系、蒙好薄膜、控制温度,什么时间节点,干什么活。在他老人家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学会了割麦、栽秧、踩水车、挖草泥塘、做棉花营养钵等农活。他把亲手编的草鞋、毛窝子,无偿送给我们穿。

“蛮二妈”家离我们住处最近,也是最关心我们的人之一。因为她是浙江人,难以听懂她说的话,所以队里人给她加了一个“蛮”的头衔。每天烧饭的时候,她就跑到我们屋里,指导我们放多少水,怎么煮好饭。有一次,我们煮的大麦糁子饭,她揭开锅盖,看到上面漂了一层麦糠,赶紧拿勺子帮我们撇尽。她说:“你们粮食没弄干净。”立即将我们的大麦糁子全部拿出来,到屋外风头上扬净。

大善子妈几乎每天都要到我们屋里来转一下,家里做了好吃的,都少不了我们的份。她家有4个子女,与我们年龄不相上下,她怕我们寂寞,每天晚上都叫4个孩子来到我们屋里玩。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谈天说地,讲四大名著,讲唐诗宋词,真是其乐融融,这也是劳动之余的一种休闲消遣方式吧。在生活上,我们有什么不懂的,大善子妈就指点我们如何去做。

选功妈更是一位热心人。尽管自家生活困难,她还无微不至关心着我们。我们不会种菜,因而没有蔬菜吃,只有从家里带来的小咸菜、萝卜干就饭。她见状,天天将拣好洗净的蔬菜送到我们屋里。有的时候,还帮我们将饭烧好,以让我们收工后吃上现成饭。每逢下雨、下雪天,都到我们屋里查问有没有干草烧,如果没有,她就从家里抱来柴火给我们烧饭用。

光阴似箭。在崔湾,我们不知不觉度过了两个年头。1970年10月,县里决定在已插队满2年的知青中,招录一批工人。全公社13个名额,我们获得了一个,两人互相推让,谁也不愿丢下伙伴先行离开。这件事被反映到县上山下乡办公室,这在当时还是不多见的。县上山下乡办公室领导亲自带队调查,队里群众一致反映,这两个知青比亲兄弟还亲,难舍难分,一个名额就拆散了他们。事情又被反映到县委,最后领导拍板,给我们增加一个指标。在离队返城前,我们一一登门,向乡亲们道别。我们将住房交给生产队,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全都 留给了左邻右舍。

在回城的路上,我俩依依不舍,频频回首,深情眺望那片洒下无数滴汗水的热土和可敬可爱的乡亲们。是这片多情的土地滋养了我们,使我们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从毛头小伙成长为较成熟的年轻人。我们心存感激,从心底里发出:再见,崔湾!

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情感值得去追忆。张大爷、妇女队长曾大姐、曾正才会计、秀莲姐、双喜哥、小顺子、桃子妹、残障大嫂……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位位淳朴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相逢即是缘份,两年多,我们同甘共苦,同欢共乐,走过了一段难忘的日日夜夜。风雪年华的洗礼,使我们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懂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从而确立了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益匪浅。对两年多的插队经历,我们是刻骨铭心的。2004年,在省级机关工作的维政回到建湖探亲并参加同学聚会。我对大家说:“我与维政还多一层关系。我们同插一个队,同干一样活,同吃一锅饭,同点一盏灯,同睡一床被……”我的话还没讲完,维政已是热泪盈眶。我问他为何激动,他说:“你提到那段历史,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心情太激动了。”

朱会计见我脸色凝重、沉思不语,对我说:“找个时间,我陪你再去崔湾转转?”我对他说:我已经去转过多少次了,虽然那个炊烟袅袅的村庄,那条我们夏日洗澡、冬天溜冰、平素洗漱的小河不见了,踪迹全无,但令我欣慰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城市规模的扩展,崔湾已经变成双湖公园中西湖景区和建宝公路的一部分。全大队拆迁后,建起了美丽的翠湖新村和翠湖人居,全村的人都住上了小高层,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遗憾的是,比我年长的人基本都离开了人世,我在感叹人世沧桑、潮涨潮落的同时,衷心祝福胜利村的百姓们和崔湾人的后代们,生活越来越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1

作者简介:管懋晴,江苏建湖人,在报纸刋物、网络平台、学习强国发表各类题材作品若干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