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七里桥记事(下)

七里桥记事(下)


作者:何加正


春夏之交,是农家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刻。稻麦两季农活在此重合。所以白居易感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一个“倍”字,道出农民此刻的艰辛。一边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需要刻不容缓收割成熟了的庄稼。另一边是收割完的麦地需立即耕翻、上肥、灌水,将旱地变成水田,插上秧,种上水稻,这才不会影响秋季收成。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双抢”。季节不讲人情,时间就是生命。其间,许多人往往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累得疲惫不堪。

幸亏智慧的当地人将麦子种成三种,圆麦、大麦、小麦。“三麦”分别早熟(圆麦),中熟(大麦),晚熟(小麦)。错开了收割时间,这才为人们赢得了一点喘息的机会。


割麦,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农活之一。插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没有挑担挖河泥等费力气,但十分缠人。一整天,站在水田里,弯着腰,不停地将秧苗一株株插到地里。等到天黑收工,腰椎犹如断裂一般。持续数天,甚至整个秧季,那才是对人真正的大考。我和乡亲们一起在这片水田里有过“汗滴禾下土”的经历,甚至坚持过一个秧季。什么叫辛苦?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深切体会。如果要问农村排在第一位的农业机械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插秧机。在我的心目中,这是最人性化的机械。今天,许多地方已经摆脱人工插秧这一环节,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多年前,七里的朋友告诉我,如今种水稻可以直接将稻种撒在地里,不用插秧了,不仅省工省力,还能增产。听了颇感神奇。梦想成了现实。但愿有更多科技和科技人员走进田野。


夏天,是宁静的季节。中午时分,被葱绿田野包围着的村庄和环绕着村庄的河流、沟汊,寂静得让人心醉。人们在车棚里、树荫下纳凉,躲避烈日。唯一打破宁静的往往是小河里戏耍的少年,双腿摆动溅起的水花和发出的声响,会传遍整个小小的村庄。傍晚时分,河面上传来“咚咚咚”木板敲击声和捕鱼人的吆喝声。那是一群鱼鹰正在捕鱼。捕鱼人一边划动双桨,一边脚踩特制木板,发出急促声响,催促鱼鹰奋力向前。捕鱼者一边捕鱼,一边卖鱼。


那年头,农民没有休闲的时候。气温再高,农活也不能耽误。烈日稍稍西斜,人们就冒着高温走进秧田,为秧苗除去杂草,谓之薅草。稻田里水是烫脚的,弓着腰,顺着秧行,一棵一棵拔去杂草。背上是烈日,胸前是土气。此刻,无不汗流如注。还有一种农活叫耙田。是用一种特制的工具,在一根长长的细竹竿上装上带有许多齿钩的装置,将其在秧行间来回拖动,既可以除草,又可以松土,还不伤害庄稼。田间管理学问真的很大,农田永远是个大课堂,农民就是老师。


汗水终于迎来了秋收。当黄灿灿的稻谷铺满原野,稻浪随风滚动,全村的老老少少,无不热切期盼着开镰的那一刻。吃了一个夏季大麦糁子,终将可以用白米取代了。虽然要完成国家公粮任务,自留的口粮并不富足,但喜悦还是充满人们的心头。秋天,是七里人最欢乐的季节。打谷场上一片繁忙,挑灯夜战是常事。面对收获,人们似乎永远不知劳累。


场,很大,一般建在村子的中央,或者和农田相连,运输方便的地方。做场的学问大得很,要由有经验的年长者来指挥。首先,在庄稼收获前夕,需尽早将用作打谷的场地清理好。然后,细细地翻上一遍土,再将大土块破成小碎粒,然后均匀地浇水,让其自然晾干。其间,不能有任何触碰,更不能有脚印出现。干湿程度把握极其重要,全凭人的经验。一旦时机成熟,立即撒上草木灰,再由众人用石滚在上面反复碾压,直到平如镜面。做好的场地,虽是泥土,干硬后居然有了水泥的功效。让人惊讶不已,不得不敬佩劳动先辈们的智慧。


收上来的稻谷,连同秸秆,铺满场地。粗犷的赶牛人吼起虽然单调却也不失悠扬的赶牛号子,拉着石滚在场地上一圈圈周而复始地转着。碾压后的秸秆,稻谷逐步分离出来,秸秆也变软。孩子们便在上面翻跟头,戏耍,捉迷藏。


随着西北风阵阵劲吹,气温下降,冬天来临,一层薄冰开始封锁河面。失去了水,鸭子在冰面上滑来滑去。清晨,沿河总是传来阵阵清脆的敲击声。人们不得不用力将码头边的冰面敲开,以便淘米洗菜,取饮用水。历经一夜寒风,敲开的冰面往往再次被封,只能周而复始一个冬季。船只需要人们抓紧将冰面敲开一条水道,免得冰层愈来愈厚,日后行船困难。原野,村庄,河流,被寒风梳理得一片萧瑟,大地愈益平坦。“东北风,雨祖宗”。冬日里,东北风一起,预示着雨和雪的到来。常有大雪无声飘落一夜,清晨醒来,白茫茫一片。没有山峦起伏,只有一马平川;没有视线阻隔,只有天的尽头。简单、静穆、纯粹、苍凉,田野和村庄组成的一幅另类人间美景图铺展在大地上。


再冷,好像也没有阻挡过七里人的劳作,只是增加了人们的艰辛。冬天,是积肥备耕和田间管理的时刻,也是兴修水利的季节。除了自家修渠挖沟,还要参与大集体乃至国家更大规模的挖河工程。那年月,在七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闲”。“农”和“忙”好像永远都是一对亲兄弟,不离不弃。


修改于2023,9,21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