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挫折中从容(外四篇)
作者:高拥军
你的心情现在好么?你的脸上还有微笑么?……
每当听到这首略带疲倦而又满含温情的歌曲时,我的内心都会掠过一丝感动。
是的,繁华的都市,人们为谋求一个好的职业而费尽心机……为孩子能上好的学校而奔波劳累……为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而满含忧怨……有时还为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而紧锁眉头……紧张的节奏忙碌了人们的身影,倦怠了人们的心灵,有多少人的脸上还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呢?
面对生活,很多人只能是一筹莫展,生活的重负压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很多人、特别是中年人,脸上已失去了微笑……
一日,我到山区去拍摄采风,山区农民朴实无华,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快快乐乐、洒洒脱脱地活着,没有那么多烦恼纷争,没有过分的要求,庄稼长得旺盛他们就开心,收获了自己的果实他们就满足。
简单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抹去他们脸上的微笑,清新自然的空气却让他们觉得舒展。
一位老者,年轻时报国激情有加,却因历史的颠倒于解放后被投入大牢,等平反昭雪出狱时,他已年过半百,安排在当地政协领一份不低的退休工资,本该安享晚年,好好地享受生活,他却闲不住。
他坚持住在农村,除了自己种点地外,还常常利用所长帮助村民。他的文学功底不错,字也写得很漂亮,逢年过节,或哪家有了喜事、丧事,无论谁请他吟诗做文写对联,他都热心快肠,让别人满意,还挤时间完成了一本诗集。
如今已80多岁的人了,身体还十分硬朗。老人说:生活即使愚弄了你,你也不要愁眉苦脸。当你微笑着去面对的时候,一切痛苦将烟消云散。微笑着生活是一种幸福,微笑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微笑是你给世界最好的礼物。即使你一无所有,只要你学会了微笑,你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是的,微笑来源于真诚和朴素,来源于你平静的心态;微笑是头上的一片天空,是根植于命运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微笑是埋藏在痛苦荒漠里一块清新的绿洲,是扎根在挫折深渊里的一株坚韧的小草;微笑是心灵中的青春之树。
命运可能无常,人生变幻莫测。但只要你能保持微笑,你就会从生活的风雨中从容而过;只要你能保持微笑,你心灵深处的朝气与活力将会永存。
“一个人要一辈子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是人生的必然伴侣。生命的过程就是与挫折抗争的过程。挫折能使弱者变强,使幼稚者变得成熟。
人的一生,就是一直在重复挫折与成长交替的过程。在困难来临时,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选择奋力迎击,还有些人,懂得利用柔缓的方式,退一步想,考虑更远、更大的利益。
挫折对于成功者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人生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有的人整日沉沦,而有的人却把挫折、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同,影响承受挫折的因素主要有自身条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与认知评价等,现代人处世的关键是面对挫折要有一些解脱方法。
解脱就是换个角度,以更宽远的视野来看待问题,对它做出全面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有的圈子,使自己的精神摆脱枷锁,以便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对解脱最好的解释。有这样一件事:江边的船马上就要开了,岸边来了两个挑担子的人,都急着要上船,两人同时来到跳板口上,争着要先上,各不相让。结果船开了,谁也没上去。两人大怒,手持扁担准备打架。忽然听到人们的呼救声,两人回头一看,只见那只船不知出了什么事故,正在往下沉。这两人惊愕之余,紧紧抱在了一起,感谢对方救了自己一命。
解脱还不仅仅是消极的自我安慰,退一步想,它还有更重要而积极的方面。我们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自己心胸狭窄,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只看到周围的几个人、几件事,而没有从更大、更长远的利益来考虑。于是许多纪律、约束、规定都引起反感,许多人许多事都令自己深恶痛绝、感到厌恶。
受到一点损失,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看起来很精明,实际看重的只是芝麻,而忽略了西瓜。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弄得心神不宁,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而原则上的大事却被抛于脑后,这不是很傻吗?积极的解脱是把长远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不计较那些芝麻小事,抛开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为长远利益而全神贯注地去追求自己远大的目标。
在挫折面前,记住《伊索寓言》中的这个故事: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却苦寻而不得,只找到一些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些柠檬真甜,正是我所渴望的。”
这种不说自己起初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有多么不好,却百般强调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的优点,借此减轻内心的失望与痛苦,这些心理被称为“甜柠檬作用”。“甜柠檬作用”的特点是,不太注重原先预定的目标与结果,夸大现得利益的好处,减少或否定它的不足之处,以减轻实现不了预定目标时的失望程度。
一位在火灾中受伤的朋友,住院治疗了好几个月。在他走出医院时,不禁感叹地说:“别人或许觉得街道中的空气污浊不堪,而我今天能走出来呼吸街道上自由的空气,感觉真的很好!”
后来,他开始竭尽全力地帮助那些无力谋生的伤残朋友,将帮助他人的使命担负在自己身上。成熟的心,不仅使他摆脱了厄运,而且也成为治疗自己创伤的良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之,对待朋友更应如此。否则,轻则失去朋友,重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宽容朋友的过失。在朋友犯了过错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博大的胸怀,相信他能知错改错,并且帮助他改正错误。有时,来自朋友的关心、帮助更有利于一个人改正自己的错误。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妇女被诊断患了癌症,已经证实无药可救。她不相信命运,她对自己说,我还年轻,我不想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于是她强迫自己微笑,想象微笑像阳光一样在自己生命深处荡漾,自己的生命像花朵一样开放。心底的淡然,脸上的微笑,结合药物治疗,她终于为自己赢得了第二次生命。
其实,生活本身有许多不如意:理想的失落,经济的拮据,友情的失真,情感的落寞,……如果你一味怨恨和痛苦,你将失去得更多,如果微笑着面对,你一定能赢得光明。
依然活得潇洒
尽管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每个人的人生却是一次漫长的远行,看不到何处是尽头。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失败,朋友的猜忌与误解,小人的刁难与迫害,等等……
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冷遇和打击,已将我们几乎颓废的头,沉沉地压了下去。让我们无力抗拒,使得我们彷徨无助的心灵得不到一句安慰、一句鼓励……但我们自己应该给自己一个坚强的承诺-----要坦然地面对生活!
是的,在生活中许多事的得失成败我们是不可预料的,我们只有努力去做了,求得一份付出的坦然和快乐,许多人让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可人家早以设起一道屏障,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这些,只要我们必须要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诚心。
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也许我们会成功,但是,我们一次次却失去了机会,那只是命运剥削了你活得精彩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只要你有一颗平常的心,淡泊名利,你就会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在人生征途中,因种种原因,有许多人会出乎意料地遭遇失去——失去财物,失去既得利益,失去肢体健康健全,失去升学、就业、晋级、发财的机会……
当我们遭遇失去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面对失去时,我们应自信自强。
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
陆游曾题:“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遭遇失败,陷入困境时,我们应有李太白的自信;错失良机,前途茫然时,我们应有重新开创的决心。
古往今来,许多有志之士遭遇失去、身处困境却努力自强,他们终于活出卓越的人生。
面对失去时,我们应坦然视之。
据史书记述:汉桓灵间,太原孟敏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掉头不顾,径然前行。
名士郭泰见而奇之,随尾问其故,孟曰:“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
孟敏在瓦甑破碎后那种“掉头不顾”的态度,值得我们仿效。
那珍爱的东西、那美好的梦境,一旦失去了,就平静地让它失去!
如果沉浸于对失去的惋惜中、悔恨中、痛苦中,那么,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失去前行的勇气和动能。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很美丽,有时很快乐,有时却很残酷……生活中充满着酸甜苦辣。
如果你用你充满彩色世界的眼去看生活,生活就是彩色的;如果你总是用充满黑暗的眼光去对待生活,那生活就永远是黑色的。
生活是一部大字典,需要我们一页一页地学习;生活是一朵娇美的鲜花,需要我们用 一生去精心的照料无微的呵护,稍不留神便会枯萎。
生活是人生,人生亦是生活,它与生俱来的。
生活梦一般飘渺,梦一般甜蜜,梦一般温柔。在梦中,你也许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梦醒时分,才发现自己的天真与幼稚,狂傲与无知。
生活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让你尝尽尘世的辛酸,让你历尽世间的苦难……生活中有太多的苦涩,但却又无可奈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便是如此,它会让你苦不堪言,让你筋疲力尽,但是却不能丢弃它。
坦然是一种大度、是风雨后的彩虹、是失望时的勇气。
也许你对生活有太多的无奈,但是在失败时的勇气;也许你纤弱的手很难再撑起一片无雨的晴空;也许你稚嫩的肩,已很难再担负太多的沉重;也许那个天幕踽踽独行的身影,会越来越沉默,但是我永远不会放弃。
没有大海的汹涌,可以有小溪的伏雅;没有蓝天的文阔,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树的挺拔,可以有小草的清秀。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命运可以剥夺我们活得高贵的权利,却剥夺不了我们活得伟大的权利!
我们不必把自己束缚在一些边边沿沿和沟沟坎坎之中,不必总是埋怨这个,抱怨那个,不必总是嫌自己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好,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如果知道了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那么就知道了修养自己的方法,知道了修养自己的方法,就知道了管理的方法。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给自己一个空间,去掉外面的边边沿沿和沟沟坎坎,我们依然活得潇洒!
不是吗?
莫让生命蹉跎
我们在写文章时,一般都要先打好草稿,然后再修改、增删、润色,最后再定稿。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写文章,所不同的是,它不能打草稿。
“人之初,性本善”。
当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如一张白纸,我们的人生经历就是我们的作品。
生活将人们的每一天都镶刻在历史的里程碑里了,这是不会改变的自然法则,谁也无法涂改。
人们能做的就是要走出昨天的阴影,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让明天少走歧路,让人生少有污点,让人生少有遗憾。无论对与否,我们都应将其沉淀于心底,作为明天的参照,人生的导航。
人生的经历是不能删改的,面对人生,有的人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以求自己有一个尽可能完美的人生;有的人却漠不关心,乱冲乱撞,直到自己无力地处在生死边缘挣扎时,才懂得流泪。是的,人生没有完美可言,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遗憾,也许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轨迹。
有人曾感慨,走过来的人生要是一个草稿,能够把它重新撰写一次该有多好!
是啊,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谁都想让它精彩,辉煌。可惜的是,人生是没有草稿的。
如果我们能平静的注视自己,然后将一生串联起来,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我们的生命都会被涂上一定的色彩,因为它已经经受过灵魂的洗礼,因为我们已经能够回答自己人生的命题了。那就是人生没有草稿,每一步都应是弥足珍贵……
蓦然回首,自己走过的历程,总有一种如写文章打草稿的那种心态,一张张白纸没写几个字就撕了,其实这就是一年年的岁月蹉跎了,以至于到如今当初的许多愿望没能实现。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总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不珍惜生命;对人生就像做文章一样,往往不注重文章的章法如何,而只是一味地写了撕,撕了写。
其实,现实生活是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答卷,难是无法更改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选择是再所难免的事,在十字路口上,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条,这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的选择,人们常说:
“早知道这样,我就……”
“我当初要是……”
人生不是梦,它没有“重来”的机会,一旦拉开了序幕,不管你适应与否,不管你怯不怯场,你都要走完你的人生历程。因为,人生是没有草稿的。
当然,被乱涂乱画了的人生,注定逃不过被丢进纸篓的命运,成为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被细心描绘的人生,尽管它并不是完美的,但它却可以得到命运的垂青。
让我们珍惜我们的生命吧,用智慧去精心谱写我们辉煌而绚丽的人生!
不要触及别人身上的“逆鳞”
中国人爱讲面子,有时尽管某一方面有些失误,但为了面子和自尊,往往还要和别人进行一番争论;有时在与别人争论中,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无法说服别人,而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闹得不欢而散……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老子强调的复初、归根、守静、复命,强调了我们对待人生、社会要顺其自然。要把握虚、静、柔弱的“屈”、“拙”、“讷”的深刻含义,使我们达到一种“直”、“巧”、“辩”的境界。
心理学家认为: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争辩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掌握微妙的交往技巧。
一天,我随一著名作家B老师参加了一次晚宴,坐在我身边的一位企业界的先生讲了一个关于张飞故事,说张飞是梁山好汉,我笑了,告诉他说:张飞字益德,生于公元168年,死于221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而不是梁山好汉。他立刻反唇相讥,和我争论起来……
B老师听了,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说:“你可能记错了。这位先生说的对,张飞是梁山好汉。”……
回家的路上,B老师对我说:“我们是晚宴上的客人,我们去是为了应酬,又不是进行学术讨论。为什么非要出他的丑?那样会高兴吗?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他说你听就是了,为什么要跟他抬扛?要记住,永远不要和人家正面冲突……”
是的,永远不要和人正面冲突,那样带给双方的不是快乐,而是心理上的烦躁,甚至愤怒得想揍对方的感觉。争论的双方都会受到伤害,而且十有八九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都比以前更坚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永远不要想在争论的过程中打倒对方,在把对方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永远都会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来引起新的争论,你是不会再争论获胜的……
尽管有时你在争论中占了上风,但对方的内心却会对你产生更加的不快或痛恨。所以,在争论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如果你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你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
因此,不可逞一时的口舌之强,不做任何无意义的争辩。一定要做到欢迎不同的意见。其实,别人的不同意见,往往是你避免错误的最好机会。
在中国素有所谓“逆鳞”一词。传说龙的喉部之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方向生长的,谁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因此,即使对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知,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还能平步青云。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在人际关系上,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大智若愚,但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思想还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研究的。因为,他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世界因不公而多彩
发工资了,几个小青年高兴的合不上嘴了。
参加工作好几年了,工资第一次超过了一千元,他们能不高兴吗?
但公司的一则通知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通知是这样写的:
为献爱心,公司决定全体员工为之捐款,捐款数额:总经理100元;副总经理80元;本月工资5000元以上的60元;本月工资5000元以下的50元。
看了通知后,小青年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总经理每月五、六万元的工资才捐100元;副总经理们每月三、四万元的工资也才捐80元;中层领导每月一、二万元的工资也和我们普通员工一样捐60元,更不合理的是那些这太不合理啦!”
“是呀,我们不就因为国庆加了三天班,这个月才拿到5000元吗?干嘛让我们和中层领导捐的一样呢?”
……
“老兄,你说这事公平吗?”有人问了我一句。
我笑了笑,说:“当今世界正是因为不公平才显得丰富多彩!”
……
是的,我们身边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公平和绝对的不公平呢?
人们所说的“公平”,对这个人来说是公平的,可对另一个人来说就可能是不公平的;反过来说,“不公平”对这个人说是不公平的,可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公平的。
在两者矛盾相对,又融为一体的现象中,我们看到,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公平或不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或不公平,公平与不公平在每个人每件事上都没有绝对性质,只是相对性的公平与不公平。
竞争只是机制上的平等,在竞争机制面前,社会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同的阶级(阶层)的划分,因而,对于无权无势的“无产阶级”来说,所谓的“竞争”,其实是进一步拉大了贫富(阶层)的差距,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公平是要人寻找的,而不公平随处可见,为什么不公平那样的显然突出,原因所在就是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一点点的小事都会让人有不公平的念头。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所以从感性思维下看到只是不公平,却没有用理性思维去看没有不公平那有公平,数次不公平后才有真正的公平。就好像买股票一样,没有人亏本,哪有人发财,如果世界上处处都是公平的,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崩溃,这个世界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公平可谈。
不公平事太多,的确会让人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压抑过大,会让人精神崩溃,但只要我们能想到世界上比我差的人还有,不去想那些不公平的小事,做到生活中的大事能尽量公平,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说,就是相对公平了。
其实,公平的背后是数个不公平的支持,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不公平的事实,而不是用公平的思想来惰性自己,未来的事谁也不能知道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只有永远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那么,公平才会慢慢地向你走来。
公平和不公平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就好像太阳和月亮是一对兄妹一样,他们相生相克,相互存在,没有什么公平就没有什么不公平,公平一有不公平随之既来,最后结果往往让人失望……
当然,“公平”不是所有人的梦想,有权有势有财者不希望“公平”,就像早期的共产主义一样,财主们不希望穷人共他的产……
所以,当我们凝望这个世界时,我们所看到的,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眼中必然各不相同的世界,同一事物,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是灯光璀璨;也有从底下往上看,却是暗淡无光,有时难免会有些歪曲。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公平”的东西,也不存在“绝对不公平”的东西。我们在接受生活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无奈。
作为公平来说,我们人人都希望丰衣足食,过着不为生计操劳的生活,但事实上如果人人都能丰衣足食,都不去生产劳动,那么人类就会灭亡,更谈不上发展和公平了。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事是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不公平。其实,公不公平并不太重要,重要是我们能够从结果里吸取经验,让不公平变得相对公平,让不和谐变得相对和谐,这样我们就会从一次又一次经验中得到升华,不断成长,只有调整好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才能够有一种笑看人生的态度,我们才能领会相对的公平与不公平。
作者简介
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