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里尽朝晖
作者:高拥军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700多万人。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又有“芙蓉国”之称。唐朝谭用之有诗“秋风万里芙蓉国”咏之,毛泽东更是用“芙蓉国里尽朝晖”赞美湖南。
湖南自古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之誉。
近现代以来,先后涌现了启蒙思想家魏源,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辛亥元勋黄兴、蔡锷、宋教仁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桑植起义、平江起义、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著名历史事件。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授衔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有九位是湖南人。
一、毛泽东故居韶山
韶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既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享誉中外的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属于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韶”乃虞舜时乐名。
《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
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354)《辞海》据此诠释韶山:“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山有八景,风景优美。
虞舜,远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姓姚,号有虞氏,名重生,世称虞舜。他是继尧之后被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又一明君圣主。他为尧所器重,尧不但把盟主的尊位禅让于他,还把两位爱女娥皇、女英许配与他。
舜继位之后,为造福人类,开拓疆土,辞别爱侣,甘冒苦辛,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侍从们为舜帝载歌载舞,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蹈,山崖翕然,山鸣谷应,声震林木,凤凰闻乐展翅,嘤嘤和鸣。山间胜境,人间盛会,亘古传诵。日久,人们便把舜帝欣赏过的音乐称为韶乐,把他赏韶乐的山岭叫韶山。
秦至西汉属湘南县,东汉至晋未变。南齐废湘南县,遂属湘西县。隋开皇九年(589)入衡山县。唐天宝八年(749),改衡山县为湘潭县;自此至宋,属湘潭县。元湘潭县升湘潭州,韶山属湘潭州。明代属湘潭县移风乡居义里;清代为湘潭县的第七部。
光绪十九年(1893)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湘潭县七都韶山冲上屋场。
民国时期先后属湘潭县的西二区,第九区、清溪乡和银田乡、清田乡。
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共潭湘区委(下辖湘潭、湘乡)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决定一分为二,划为韶山和白田两个区委。韶山区委下辖湘潭县清溪乡(即今韶山)和湘乡县湘西乡。
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
新中国建立以后,韶山建制曾多有变化。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68年。韶山为湘潭县属区,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期间,韶山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工业和旅游业等尚处于初创阶段。1967年底建成的韶山铁路,无疑为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观光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第二阶段:1968—1980年。韶山被升格为湖南省政府直接管辖的地级行政区,简称韶山区。1968年12月,根据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将原属湘乡县的白田公社祝赞大队划入大坪公社(毛泽东外祖家乡),并使其与原湘潭县的韶山区合并,组成韶山特别行政区,直属湖南省领导。这段时间,国家对韶山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韶山以宣传接待为中心的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扩建和兴建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火车站、韶山宾馆、饭店等大量服务设施,还举办了一些工矿企业和农田水利设施,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从清溪镇到韶山冲一线的旅游接待基本格局此时已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1981—1984年。省辖韶山区被撤销,韶山仍为湘潭县属区。韶山的宣传接待由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专事。从这时起,韶山区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农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四阶段:1985—1990年。1985年韶山又从湘潭县独立出来,为湘潭市属县级区。为了搞好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服务,1986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韶山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决定韶山进一步开放,并明确规定韶山的性质: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风景旅游区,同时还决定把滴水洞也对中外游客开放。从此,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服务出现了新的面貌。韶山管理局以宣传教育、纪念地管理、旅游观光和休息度假型的多功能服务,代替了过去单纯的宣传教育模式。
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湘潭市韶山区,建立县级韶山市,属湖南省辖,由湘潭市代管。
2004年11月15日,我随公司优秀复员转业军人到井冈山参观之后,又直奔韶山,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的故居。
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前有一口相当大的池塘,池塘里蓄满了清水。导游小姐讲的一个小故事让我遐想联翩起来:
毛泽东是一个自小就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的人,他特别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经常是废寝忘食。
在毛泽东七岁时,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要毛泽东出去买些东西来,可是毛泽东读书读迷了,父亲叫了两次他都没有听到。
父亲非常气恼,抓起东西就要揍他,毛泽东拔腿就往屋外跑,跑到屋外的池塘边,对着追赶自己的父亲说,如果再过来,我就往下跳!父亲怕出事,只好暂时忍气。
这时母亲出来解危。面对要自己在堂屋双腿下跪的父亲,毛泽东依然不屈服。他说,我今天没有什么错误,所以,只能跪一条腿,这条腿是跪给母亲的。
后来此事也只好不了了之。
据说,这是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反叛精神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毛泽东在韶山呆到十七岁,就到外地求学去了。
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毛泽东在父亲的朋友面前竟敢顶撞自己的父亲,他是算不上一个“乖孩子”的,所以,他老人家要是碰上今天某些老师、某些校长、某些学校,还有被“埋没”、甚至被“淘汰”的可能,幸好那时也可以“自由择校”,否则,少年毛泽东真是“危险”啊。
我们可以肯定,像毛泽东这样后来成为千秋伟人、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历史巨人,当年是难以评上“三好学生”的。
如何使教育不至于泯灭学生的个性,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话题。作为宣传工作者,不能够不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创新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搞教育的首先解决教育观念、教育理念问题。
当前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教育部门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行。它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真正地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进步、成功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这是学生的幸事,是家长的幸事,是社会的幸事,是中华民族的幸事,可惜在推行之初一定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诸多的不理解,诸多的阻力。
这种阻力既可能来自教师,也可能来自家长,同时也可能来自于学生,甚至也不排除来自学校领导甚至是政府部门的。
所以,我们的思想必须解放,理念必须要跟上时代,保持一颗爱国之心,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通向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韶山的主要红色景点有:
1、毛泽东广场
广场总面积102800平方米。其中,瞻仰区1500平方米,纪念区1700平方米,集会区6300平方米,休闲区93300平方米(含瞻仰大道面积:长183m×宽12.26m=2244平方米,农田面积20亩)。广场总投资6600万元。
广场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以集会区为正负零铜像总高度14.5米。铜像朝向为东偏北51.5度,背靠韶峰,面向毛泽东同志故居。
主席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
铜像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
2、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引凤山为韶山山脉落脉,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就坐南朝北地建筑在引凤山下。该馆于1963年开始筹建。“依山傍势,藏而不露,乡村风貌,城市内容”,这是1964年修建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时,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提出的设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创造性地把湖南乡村格调与苏州园林风格相结合,馆内布局依坡地形成形式各别、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内院,配以天井、小桥流水、金鱼池和花园,幽雅别致,被誉为中国当代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1964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又投资2000万元对原有陈列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目前,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总面积8千余平方米。现有12个展厅为基本陈列,包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事迹展;4个展厅为专题陈列,包括《毛泽东遗物展》、《毛泽东一家六烈士》等。展厅充分利用了声、光、电、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突出陈列主题。
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将北京中南海的毛泽东遗物移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遗物中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龙纽大印,赴重庆谈判时郭沫若赠送的手表,穿了几十年、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以及毛泽东家庭生活账单、菜谱等。一件件遗物,无不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崇高人格和不朽风范。当人们看到这一件件珍贵的遗物时,领袖的崇高思想、伟大精神、独特的工作生活习惯就会非常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从1964年开放以来已接待5000余万观众,其中有70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10多万来自世界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
现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已成为全国100个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成为人们缅怀毛泽东伟大功绩、领略开国领袖崇高精神风范的理想场所。
3、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位于韶山乡韶山村十八罗汉山麓,坐东南朝西北。
清乾隆六年(1741)毛尔达、毛彝生等人开始倡修宗祠,二十年(1755)七月购得毛介人的土地,二十三年(1758)开始动工兴建,二十八年(1763)建成。该祠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668.8平方米。它建成时距毛氏迁韶有370多年了,它是韶山毛氏的总祠。
宗祠大门门额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两侧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戏。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这里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享堂。堂中安放历代祖宗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
4、毛泽东纪念园
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过后,韶山村党总支经过慎重研究,大胆支持该村建筑公司与湖北黄冈一企业联合建造毛泽东纪念园,把毛泽东一生中学习、居住、工作和战斗过的有代表意义的处所,依照毛泽东的生活轨迹,按原物1:1或1:2的比例保真建筑,浓缩地还原于一个生态公园中。毛泽东纪念园位于毛泽东故居斜对面500米处,占地370多亩,1995年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除东门、南门两个门楼外,园内复制的主要景点有28个。
毛泽东纪念园东门门楼,就像毛泽东的名字所蕴含的意义一样,也像古代开辟统一中华的英雄们所尊崇的一样,它面向东方。现代化的造型表现着大写的“M”,这是“毛”字汉语拼音大写的第一个字母。按景点的时序走向,东门是纪念园的主门;而按纪念园在韶山冲的位置以及纪念园主体建筑的朝向,南门也是主门。南门门楼坐北朝南,右前近处苍松如盖的小山包,就是著名的小韶山,又称韶山嘴。门楼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牌坊特色,坡形屋脊渗透着江南建筑的风味,几根指向蓝天的立柱使建筑整体更加峻拔,有点像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门楼。
5、滴水洞景区
滴水洞位于韶山冲最西边,距离毛泽东同志故居5公里,距离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约4公里,是1966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秘密住了11天的地方。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致江青的信中说:“自从六月十五日离开武林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大灵通。二十八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已有十天了……”
1972年5月3日,这封信在党内公布后,人们才知道毛泽东所指的这个山洞即滴水洞,这也就是“西方山洞”之由来。
滴水洞并不是一处滴着水的洞穴,而是指南临龙头山、北接虎歇坪、西枕牛形山、舒(书)堂山的一条青山环绕的长带状山谷,海拔从182米到269米高低不等,面积万余平方米。原来山谷中有一个天然石洞,口小,中空如罐,四季泉水不断,滴落时叮咚作响,人们就管他叫“滴水洞”或“吊水洞”。1957年,这里修筑了韶山水库,石洞没入水中,这样滴水洞就有名而无洞了。1992年,为了满足人们探寻洞口的欲望,有关方面在溪水的上游人造了一个“滴水清音”景点,因此,不少人以为这就是滴水洞了。
龙头、舒堂、牛形三山连亘,形似半握拳头,将整个滴水洞沟壑含于拳心,几乎形成封闭状态。谷中碧峰翠岭,茂林修竹,山花野草,舞蝶鸣禽,自然景观清雅绝伦,气候冬暖夏凉,吴玉章老人曾赋诗称赞:
人间滴水洞,天上广寒宫。住上二十日,老翁变顽童。
滴水洞门上有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滴水洞”,是从毛主席诗词手迹中集字而成。旁边立有一块白石碑,刻有《毛氏族谱》描绘滴水洞的诗:
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
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滴水洞一度显得十分神秘,了解它的人极少。
1986年秋,经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才开始对外开放。滴水洞景区分三大核心部分:以一号楼为中心的别墅系列;以毛泽东祖父坟、虎雕、虎亭、滴水清音为主的虎歇坪景观系列;以毛泽东曾祖父母坟、龙泉三叠、奔龙泉池、观音远眺为主的龙头山景观系列。
滴水洞植被极好,动物繁多,据专家考证,在73科325种主要森林树种中,滴水洞占了31科85种,其中包括树木活化石银杏、珍贵的瑞香、美丽的白玉兰等;至于灌木、草本植物则在千种以上。这里又是珍禽异兽的乐园,现在还有穿山甲、麝香猫、八哥、画眉、鹦鹉、啄木鸟等。
滴水洞景观集造化之灵秀,萃人文之神奇,因而蜚声海内外,吸引游人如织。著名党史专家冯文彬这样赞誉滴水洞风光:“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
二、长沙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过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了,那时就向往着要到橘子洲头看一看。
后来,到报社和杂志社工作时,还真是有机会了,先后去过几次,但每次都有每次的收获。
第一次是1997年的春天,第二次是2004年的秋季,第三次是2016年的冬季。当然,每次到橘子洲头参观,其感受都是不同的。
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南端,橘子洲则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橘子洲头,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橘子洲介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远在唐代,橘子洲头就盛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
“获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合,鱼羹稻饭常餐。酒盈杯,书盈架,名利不将心挂。”
这是唐末李殉的诗句,描绘了1200年前橘洲的江景。
杜甫也曾为此写下了“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的诗句。
橘洲,便是湖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就在这里。宋肖大经的《肖夏诗》誉称橘洲为“小蓬莱”,名胜水陆寺中的"拱极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潇湘江上,二三更里有渔歌”的名联至今仍脍炙人口。
橘子洲是一帧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作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南面朱熹、张轼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洲上空;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毛泽东曾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橘子洲久负盛名,春来,明光潋滟,沙鸥点点;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
当年的青年毛泽东就是站立在这个地方,在默默无语的伫立中,久久地沉浸在改天换地的思考之中。
1911年,年仅18岁的毛泽东从韶山只身来到长沙,长沙的每一寸土地都印满了他的足迹。他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寻访屈原住过的玉笱山,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的岳麓山;他主编了《湘江评论》,向封建社会发出了一篇篇檄文,开出了济世救国的一剂剂良方。
1925年春,青年毛泽东回韶山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就在这年秋天,他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毛泽东赴长沙,游橘子洲头,登岳麓山,并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长沙》。
1960年,在洲头建橘洲公园,占地14.2公顷,从湘江大桥修一专用支桥直通岛上。堤岸围砌石栏,垂柳护堤。
洲头面江建望江亭和游廊,迎面耸立一块巨形汉白玉纪念碑,上刻毛主席手书“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1925年秋所作《沁园春·长沙》一词。
洲上植有柑橘数千株,金秋时节,橘果累累,洲下两测为平坦河滩,是天然游泳场地。每到盛夏,人们结伴而往,嬉戏水中,纳凉消暑。
作者简介: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