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擎天一柱景州塔(外一篇)

擎天一柱景州塔(外一篇)

 

作者:高拥军

 

我虽生于石家庄,但我的祖籍是河北景县的。

景县隶属于河北省衡水市,地处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东部,紧邻山东省德州市,大运河西岸,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开发地区和京津、石家庄、济南三角经济中心地带,总面积118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左右。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北京某杂志社做主编时,在一次会议上,我认识了衡水市农工部的耿长,当他得知我是景县人时,约我一定要回去看看。

那年的秋天,我真的去了衡水、去了景县,去景县当要看景州塔了。

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物,位于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景县为原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

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国家的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塔既名“释迦文舍利宝塔”,想必与供奉佛舍利有关,可惜没有文字东西可供考察。

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来形容景州塔之高大,或站在塔下仰视,或站在塔外远观,此塔真如一尊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极其宏伟壮观。

传说建造此塔时,采用土屯法,塔垒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

据介绍:景州塔高13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由砖石结构而成的密檐楼阁式的古塔。塔基由坚固的巨形青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及金银珠宝之用。

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数百阶,登阶盘旋而上,可达极顶。塔内各层东西南北均有洞户向外,且有拱形走廊,绕行于廊内,可通过洞户远眺四方。塔顶成葫芦形,由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高3.3米。铁丝网罩与洞户被天风鼓荡,作水涛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须晴日,登至塔顶四望,近在脚下的县城全貌,远在三四十里的郊野村庄,均历历在目。前人曾有诗说,“绝顶静观真景象,却也身疑在蓬瀛”。

景州塔究竟创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文字参考。据《景县志》分析,古塔上曾悬有铁匾,匾内铸有齐、隋重修字样,重修既在齐、隋,其创建年代应早于此,当在北魏时代。按北魏永平年间为公元508—512年的话,此塔大约始建于公元508—512年,距今几近1500多年。

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由于饱经风雨侵蚀,墙檐剥损严重,历代曾数次重修,可见此塔历史位置之重,文物价值之高。也正由于重修次数繁多,今日高耸之塔,已非当初之貌。从现存的建筑特点、艺术造型及砖石结构等情况分析,此塔应为北宋时代建筑。

景州塔在国内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县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人合一”话“董子”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出生后的十几年,汉王朝废除了秦朝私藏诗书灭门的法令。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于是又埋头钻研先秦的诸子学说,进而形成一时的风尚。董仲舒家有大量藏书,因此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家学说。他学习十分刻苦专心,而且一直保持这种精神。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人物生平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董子祠遗址

大董故庄村村东北现有始建于唐朝的董子祠遗址,宋、元、明、清等各朝代名士曾在董子祠留有诗作。1948年,董子祠被拆除。后群众自发重建了约14平方米的董子祠,遗有《景州重修董子书院记》碑首、龟座残件等。

2005年10月,来自浙江、山西、河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市的数十名董氏后裔共聚广川镇,参加董仲舒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并在董子祠举行了董氏后裔祭祖仪式。

 

董子文化园

董子文化园包括董子宗祠、董子书院、董子旧宅、董子典故园、董子研究会馆、董氏宗亲会馆、碑林等。董子宗祠正殿、时空台、董子舍园遗址和董仲舒衣冠冢已完成建设或修缮。

董子文化园采用的是汉式建筑风格,由九部分、七进院组成,全园整体布置为坐北朝南,董子故居、应诏对策、下帷讲学、三不窥园、相事骄王、德主刑辅、董子祠--鸿儒殿七进院落构成文化园的主体。该建设项目已被列为省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统治阶级在他的家乡立祠雕像,从山西运来巨石,聘请丁名工匠。相传,石头运到河北枣强县旧县村就是运不动了,人们以此当作董子故里,在此建了董子庙,雕刻了一尊石像安放于庙中。

石像位于旧县村西几十米处。坐式,双手捧一笏板,高2.5米,重约4吨。像前左右各有一聋男哑女守侍,庙前有一石碑。像背后刻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十月旧县村施财弟子管正尊韩安辅妻姚氏”。

946年土改时,庙被拆除,石像置于露天。“文革”中“批林批孔”,又被推倒,鼻面和笏板多处被损坏,石碑移到他处。

1982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以董子的“大一统”思想为设计理念,以董子文化为底蕴,强力打造融合交通、环境、山水、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现代中式公园,该园绿地面积11.92公顷,绿地率76.74%,绿化覆盖率77.67%,园内种植雪松、黑松、法桐和榆叶等植被。该园以两轴、一心、一环、一带、十个景点的景观格局,塑造出轴线景观区、中心广场娱乐区、动感休闲区、自然山水区、生态森林区五大功能版块,彰显稳定的山水格局、积淀的文化印记、艺术的语言表达、活力的动感画卷、生态的恬静森林五个设计愿景。该园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阴阳平衡”。其中“阴”应的是湖面与平地,“阳”则是隆起的山体与林带。活动场地与水体聚合,人与自然互动,印证董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

 

作者简介: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