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乔辉:钢铁是怎样没炼成的

2

 

乔辉:钢铁是怎样没炼成的

——散文集《不过如此》自序

 

作者:乔辉

 

已知有涯,而未知无涯。

满天之星斗如恒河沙数,人类之渺小不可想象,何况你我。

比如现在的我,坐在呼和浩特市城东一幢写字楼一间斗室内的一张椅子上,由此仰望:地月系——八大行星——奥尔特星云——太阳系——本星际云——古尔德带——猎户座旋臂——银河系——本星系群——室女座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史隆长城——KBC空洞——武仙-北冕座宇宙长城——可观测宇宙。之外才是——宇宙。

如果是一束光,我走到可观测宇宙的边缘,需要465亿年。可观测宇宙这个直径为930亿光年的球体之外的宇宙是什么,穷尽人脑,无法想象。

面对无限时间,人类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面对无垠空间,人类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尽管徒劳,但生而为人,总要做些什么。

年少时,还不懂宇宙,但已下定决心,我的人生一定要来场远足——走出这个方圆50公里的镇子。

19岁,奔赴三千里之外的通辽。在通辽,读了书,喝了酒,交了朋友,也领教了人生初次的人心险恶——一件龌龊之事,一帮为人师表者竟然能合而谋之,流水作业。

毕业,终点又回到起点,回乡执教。21岁的年龄,在当地就该谈婚论嫁了,也有说媒的,但我挂念“远足”,无心理会。语文组周老师调侃我,“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三年后,背起行囊,去北京读书。浩浩帝都,令人心驰神往,我愿溯洄从之、寤寐求之,留在它中央。两次考研,总分第一,但均因英语不达标落榜。1997年,黯然离京,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某年,韩国一个学生团赴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植树,我和新华社、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记者采访。席间,有KBS、MBC等六名韩国记者,清一色年轻欧巴,语言不通,幸有志民姐(时任大公报韩国记者站长)翻译,双方记者遂捉对厮杀,白的、啤的、白加啤的(深水炸弹),红天黑地,不相上下。中方的酒中健者,乃我师兄新华社李欣,曾喝遍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临结束,兴犹未已,他递给韩国记者一纸条,上书“819”——我们的房间号,异国酒友亦心领神会。刚躺下,便听敲门,四个韩国记者拎一件红星二锅头来了,遂展开决战,喝到凌晨四点,他们讲英语、韩语,我们讲中文、且只会讲中文,都自说自话,相互不懂,但以酒为媒,再辅以肢体语言,一直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我们虽当年都英语过四六级,但此时忘得只剩一个单词,只见李欣兄高竖食指,大喊一声“one”!中韩双方便使劲碰杯,一口闷了。

后来我在无数酒场讲起这个故事,实在痛诟专业与英语倒挂之考研制度,对于与英语无关的工作岗位,英语有个卵用!陈丹青考中央美院时,在英语考卷上写了12个字“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会英语”,结果以英语0分特招入学,2002年,陈丹青在清华大学美院任教时,他的一名学生绘画第一,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因此落榜,爱惜学生的天赋,陈丹青向学校求情,未果,便递了一封辞呈:“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丹青先生不世之材,岂容他人效仿,但与其学生遭遇相同,余心亦有戚戚焉。

我之两次求学,只是谋求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但一次是求不得、一次是握不住,人在江湖,愿赌服输,怪只怪自己学艺不精。造化弄人,你让我求安得安,多好,那样的话,世间多一个读书人、少一个滥酒鬼,多好。

1997年,回到呼和浩特,底层记者,经历了生活上的朝不保夕和亲情的生死别离,终悟人间正道——活着。遂抛弃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开始脚踏实地柴米油盐,正是,也曾“虎踏东南欲问鼎”,不如“蜗居西北学种瓜”。

人生跌跌撞撞,误打误撞,走到今天。曾经豪情万丈,积蓄了无穷力量,要锻炼精纯之钢,或成栋梁、或成宝剑,谁料火候失准,把自己烧成了一块砖,还歪七扭八,四不像。

毛姆说,苦难无法使人更高贵,反而使人更卑微,它使人自私、猥琐、狭隘、猜忌,它没有使人超越人本身,却使人称不上真正的人。这块四不像的砖便低一点头、喝一点酒、悄悄生活、默默奋斗,一日佛陀一日魔,亦雅亦俗亦江湖。

今天,当我平静地敲下这些文字时,也平静地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之求学,未曾想过救焚拯溺、盗火取经,不过是为了改变贫穷命运,只想让自己在“不为生计而发愁”的简单生活里,读书写字,领悟“屎溺”中之“道”。

我之写作,亦从不装神弄鬼、故作玄虚,没有流派、不讲章法,只是自己想写了,便写下来,纯粹自娱自乐。

我觉得,写作码字和泥瓦匠码砖、搬运工计件一样,只是在做一件事情罢了,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劣之比。不伟兄说得好:不要美化诗人,平常日常就好,平常日常恰是波澜壮阔的重要组成部分。

宇宙浩淼,时间无敌;人如蝼蚁,命若琴弦。血脉的谱系千万年传承到今天,恰好是“这个我”出现在“这段时光”的褶皱里,犹如宿命。人生没有意义,但“我”即使被动也要去经历去感知,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仿佛从未存在过——写作可能便是“存在”的一种方式吧。

乡音未改鬓毛衰,却把他乡作故乡。漂泊半生,蓦然回首,多希望时光能停住,停留在我无数次努力逃离的那个时空——父母双全,耕读田园,炊烟袅起,母亲喊回家吃饭,时光暖暖,且缓缓。当然,在那时的那里,还遇见了最好的爱情。

当伤痕累累,连自己都憎恶自己的庸俗和懦弱时,我曾对妻说,当时光追忆我成为生活的弱者,只要你知道,只要你不说。

是为序。

 1


说明三点:

 

一、题写书名。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卓章先生,擅多种书体,爨宝子独步天下,曾为我的诗集《最高的雪》题写书名。此次,又以行草写了“不过如此”,颜体为骨,古朴稚拙,真老手写童心也。

 

二、同题作文。

 

我的写作因懒惰而缓慢,公号缺文章,便鼓励妻和朋友们写。发现,我的文字浮夸而张扬,妻的文字简约而内敛。文实如人。

 

三、顺序。

 

《在人世间》,收录了近五年的散文。

《非常语文》,作为民间语文的使用者,但绝非专业研究者,只想对这些“活化石”作有趣的记录。大梦想,小实践。

《如露如电》,大多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或稍晚,文字孱弱,多是无病呻吟,估摸多年后,再读今天的文字,亦是同感。

《旧闻续貂》,均与我的采访工作相关,当年新闻,现已陈旧,然敝帚自珍,觉得作为自己人生的一段经历,不如留一点文字痕迹,且作狗尾续貂吧。

 

2022年10月

 

6

附:乔辉散文集《不过如此》信息

 

乔辉简介

乔辉,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后旗。供职于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现任呼和浩特市作协副主席。

 

编辑推荐

充满形而上的洞察与思辨,呈现历史与现实、敏感与坚守、苦难与信念、信仰与追求的火热情怀。

 

内容简介

《不过如此》是记者乔辉的一部散文随笔集,汇集了作者多年创作的精选篇章。全书按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在人世间;第二辑:非常语文;第三辑:如露如电;第四辑:旧闻续貂。这些作品在书写和表达上,既有北方地区本身具有的人文气候和文化环境特色,又有洒脱豪迈的民族风格特质,语言诙谐幽默、文风热情真诚,从中可见作家的生活环境、感悟哲思、社会见闻和往日情怀,亦有充满形而上的洞察与思辨,呈现历史与现实、敏感与坚守、苦难与信念、信仰与追求的火热情怀。

 

书籍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23798

版次:2023年8月第1版

编码:14179756

品牌:作家出版社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印张:9.75

字数:200千字

出版时间:2023-09-01

用纸:胶版纸

定价:57.00元

作者:乔辉

责任编辑:翟婧婧

特约编辑:刘不伟

封面设计:薛萍

书法题字:孙卓章

 

签名本说明

散文集《不过如此》定价人民币:57元,快递费11元,仅68元,就可以买到一本由作者亲笔签名的《不过如此》,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或点击链接进入作者乔辉个人公众号“交代”联系。交代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Pcz-EEHwVPVr0thLW0fxQ


 111

购书链接

京东

https://item.jd.com/14179756.html

淘宝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1n57.1.0.0.1477523cvoabY9&id=742113028474&ns=1&abbucket=4#detail

当当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632075.html

 11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