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赵佗与王翦

赵佗与王翦

 

作者:高拥军

 

一、赵佗

赵佗,约公元前(240¬--137年),河北石家庄正定人。

赵佗公园离我住处不远,经常散步到赵佗公园。

赵佗公园地处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西临赵陵铺大街,北接赵佗路,东西长253米,南北宽211米,总用地面积5.33公顷。赵佗是石家庄市二千多年前出现的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被毛泽东誉为"南下干部第一人"。

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年代并没有史籍直接记载,现代的研究文献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推算而得。所以,现今对南越国建国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公元前203年,一说公元前204年。

平定岭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平定越地,经过四年努力,公元前214年,岭南总算顺利地划进了大秦的版图。

随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广州)设南海郡治,以任嚣为郡尉统管一郡的政治、军事、监察,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委赵佗任龙川县令。赵佗在龙川筑城辟地以为治所。赵佗既致力防范越人反抗,又采取“和辑汉越”方针,极力安抚越族。他劝导士兵在当地养儿育女,促进汉越同化;又上书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

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南越王赵佗的寿命有多长?

在中国历史上,寿命超过七十岁的都算是古稀之年了。而寿命过八十岁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诸如吴越王、宋高宗、武则天、梁武帝,乾隆都是活过八十岁的皇帝。而寿命最长的当属乾隆的八十九岁高龄。人们已经习惯的认为乾隆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了,然而事实上还有一个皇帝的寿命不止超过了八十岁,甚至他的寿命比乾隆的八十九岁还长。他是谁呢?他就是南越王赵佗。

赵佗是谁?

那得从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开始说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屠睢率领五十万秦军攻取岭南,而赵佗则在屠睢的大军中当副将。平定岭南的战争并不顺利,受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在攻伐过程中,秦军主将屠睢不幸被南越人杀死。

最后秦始皇再次派了一个大将任嚣前往领兵作战,经过四年的奋战,任嚣赵佗等人平定了岭南。而赵佗则在南海郡的龙川县当起县令。

不久之后,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继位。他在阉臣赵高的推波助澜下成功的激起了农民造反,也就是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顿时秦朝陷入战乱当中,而此时手握重兵的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也没有挥师北上勤王的想法,因为他认为秦二世昏庸无道,不值得救护。遂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并嘱咐他说不要派兵去救这个无药可救的秦朝了,只要守住各个险关要害,别让北方的军队打进来,南越就可以自立建国。

赵佗听从了任嚣的建议,命令守卫边关的士兵据险而守,防止北方的战乱蔓延进来。稳住了战局之后,便开始清理秦朝余孽,安插自己的羽党在南越担任重要的职务。待到南越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赵佗手上的时候,赵佗又出兵攻占桂林郡和象郡两个郡,后独立建国称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而后南越国就像世外桃源一样独立于秦末战乱以及随后的楚汉之争。

不久,汉中王刘邦击败了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汉朝,史称汉高祖。此时的赵佗接受了汉朝的招安,南越国成了汉朝的藩属国。但是刘邦死后,汉朝的与赵佗的关系一度恶化,汉军还通过长沙国攻打南越国,在赵佗的顽强抵抗下,最终以汉军的失败告终。此时的赵佗便宣布脱离汉朝,不再是汉朝的附属国,自立为“南越武帝”。

赵佗的寿命有多长?

从秦始皇在世时当副将领兵出征,再到汉武帝在位的第四年逝世一共经历了九个朝代。

根据史料记载,赵佗在公元前219年担任秦军副将征伐岭南,到了汉武帝四年,公元前136年逝世,一共是83年。而一个副将的年龄大概是二十岁左右,所以保守估计赵佗活了103岁,远远超过乾隆皇帝的89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命的皇帝。

南越王赵佗对南越做的贡献有哪些?

在秦朝灭亡之后,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的中原更是乱得不可收拾,着段时间有一个小国南越国诞生了。南越的第一个皇帝是赵佗,一个秦朝人,曾经是秦朝的一员大将,奉命来攻占岭南,并且在岭南当上了县令。赵佗是最早在岭南地区建立政权的秦朝主将,还是第一个做出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岭南地区的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赵佗为南越国为我们中国大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的梦想是实现大一统,不止是地域上的统一,还包括精神和文化上的统一。秦始皇在攻占了岭南地区以后,命令赵佗在岭南地区,将中原的文化传入岭南。可是秦朝末期,起义战争不断,后来还有楚汉争霸,为了防止中原的战火波及到安宁的岭南地区,赵佗率领士兵攻占了岭南地区的桂林郡和象郡,统一了岭南地区。为了稳定岭南的局势,赵佗在南海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为“南越武王”。

成为了南越国的皇帝之后,赵佗实行的是“和辑百越”的民族融合政策,安抚岭南越人。不仅如此,为了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岭南文化,他自己还亲自穿上了越人的服饰,头发的造型也弄成了越人的模样,还将自己称作是“蛮夷大长老”。赵佗鼓励手下的秦朝士兵和当地的越人女子通婚,还带头让自己的儿女和越人联姻结为亲家。在赵佗的努力下,越人和中原人亲近起来,文化也逐渐融合。

刘邦结束了楚汉争霸战争后,建立了西汉政权,稳定了中原的局势。在公元前196年的时候,刘邦派陆贾到南越来劝赵佗归附大汉。赵佗没有拒绝,归顺了大汉,南越成为了汉朝的一个藩国,赵佗也成为了一个诸侯王。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将原本许诺赵佗的南越国的封地又分给了长沙王。

吕后有民族歧视,规定南越相邻的那些大汉地区不能卖东西给南越,包括铁器和牛羊马什么的。不仅如此,吕后还派人去刨了赵佗的祖坟,把赵佗的亲戚朋友都杀了。赵佗自然是十分生气的,于是赵佗独立于汉朝,掀起了和汉朝的战争。

吕后去世后汉文帝刘恒继位,为了安抚南越王,刘恒派人到赵佗的祖籍地去给赵佗修好了曾经被吕后刨过的赵佗家的祖坟。还专门派人定期去扫墓,去祭奠赵佗的祖先。汉文帝还是派陆贾出使南越,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还是选择归顺了大汉。

赵佗的这种行为可不是大度,你都刨了人家的祖坟了,即使修好了,可是做过就是做过,伤口依然还在那里。但是赵佗最开始是为了民族统一才去攻打的岭南,现在自己却将岭南独立出去了,如今有机会统一,赵佗自然是愿意的。而且岭南地区的人民也需要和中原地区的人民交流,为了岭南地区的发展,赵佗才归顺的汉朝。

后人评价赵佗,他是第一个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政治领袖。

在治理南越的过程中,赵佗重视将文化也传播到南越去,重视“以诗书而化国俗”,他鼓励中原士兵和当地人结婚,自己也做出了融合民族文化的事情。后来他在当地推广汉子和汉语,教导越人学习中原的礼仪,使得蛮夷人也开始从礼化。在赵佗的推动下,岭南地区迅速发展。是赵佗的帮助,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开始成长起来。

赵佗还是中原先进耕作技术、打井灌溉技术和冶金、纺织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他和首批南迁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铁制农具的技术传播到岭南,极大的促进了岭南农耕业的发展。他还出动官兵助民凿井,修渠灌田,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到今天,广州市发掘出的越王井,仍然被作为南越国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址来保存。

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吕后也开始了独掌大权的时代。刘盈软弱,虽然任曹参为相,没有整垮西汉政权,但是由于受不住母亲的连番打击,终日闷闷不乐病死了。刘盈死后,吕后扶持刘盈的儿子刘恭为帝,开始临朝称制。吕后统治下的西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经过秦始皇年间的繁重的徭役,经过秦二世时期的起义大乱,又经过楚汉争霸的战争,天下百姓的生活大不如前,吕后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使得民众得以修养生息,渐渐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赵佗是秦朝的一位将领,秦始皇曾经派他和另一位将军征服了南越,将南越归入秦朝的国土,并在南越设置了郡县加以管理,赵佗就是其中的龙川县令。由于秦二世的暴政,秦朝各地纷纷掀起了反抗暴秦的起义,南海郡尉任嚣在临死前告诉赵佗,让他凭借着南海郡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立为王。

任嚣死后,赵佗按照他生前的吩咐,在南海郡建立王国,设置了重重关卡阻止中原起义军队的进攻。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3年,赵佗出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人民的拥立下成为了“南越武王”。

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时,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对付远在南方的南越国,在刘邦胜利之后,他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考虑到中原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之后,已经是大伤元气,因此采用游说的方式劝服赵佗归从中央。他派出使臣陆贾出使南越,想让赵佗接受成为中原西汉的附属诸侯国。

陆贾会见赵佗的时候,赵佗故意极不礼貌的叉开腿坐,看不起陆贾。陆贾一看这个形势就知道这次劝服恐怕不容易,他故意抬高了西汉的实力,分析西汉如今的形势。西汉地大物博,人口远远多于南越,虽然经历了战乱,但是就算现在马上进入战争,西汉也是有实力将南越灭掉的。另外赵佗的亲人故乡都在中原,难道亲人的性命赵佗也不管了吗?陆贾还说了赵佗归附西汉之后还是拥有和现在同等的权力,他还是南越的王,拥有统治这个国家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恩威并施之下,赵佗接受了陆贾的劝服,成为西汉的一个附属国,定期朝贡。

刘邦不耗费一兵一卒就劝服了赵佗,解决了南越方面的事务,西汉和南越开始进行商业等各方面的往来。可是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吕后和赵佗的关系开始恶化。吕后这边是因为赵佗傲慢无礼的态度,不接受中央对地方的管束。而赵佗则是因为看不惯吕后立幼小不懂事的皇帝,自己一个女人掌管国家大事,还对自己呼来喝去,他认为吕后的掌权地位名不正言不顺。另一方面赵佗也的确是心里窝火,好好地一个国家的王君,变成了西汉的附属国,做什么还要听中央的,压抑得很。于是,吕后和赵佗两个人的关系恶化得越来越严重,吕后一气之下甚至让人挖了赵佗在中原的祖坟,借以震慑和威胁赵佗。并发布了西汉和南越的交界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

赵佗就说:“当初高祖立我为南越王,就是为了让南越和中原互通友好,现在吕后听信谗言却不将我们需要的铁器卖给我们,一定是哪个人用计想要消灭我们南越吧”,于是乎,南越王赵佗就宣布独立,自称“南越武王”,还攻占了长沙几个县。这样一来,南越和西汉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赵佗是因为吕后不让南越和中原互相通商,不供应给南越铁器,也就是断了南越的生命线,他不反才怪。吕后不将南越国放在眼里,派大将隆虑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赵佗。谁知中原士兵到了南越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纷纷病死了,一支好好的雄军最后只能落魄而归。而赵佗趁着西汉大军不能发力之际,将周边的地区都占为己有,俨然成为了和西汉对立的政权。

 

二、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王翦年少的时候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

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少年时就喜欢军事,侍奉秦始皇。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横扫三晋

铲除吕不韦和嫪毐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这场统一战争以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军伐赵拉开序幕,前后持续15年。期间,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从上郡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嬴政盛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假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攻灭楚国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嬴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秦王嬴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项燕的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往东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

王翦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作者简介: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