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跟风
——关于余秋雨散文
作者:罗里宁
关于余秋雨,他的人和他的文,早就没那么热,但要说他已经过气,也并不见得。他一直在写作,一直在出书,也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他仍然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位散文家。这是很让人嫉妒的。我最早读他的散文,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一本散文选编里读到的《这里真安静》一篇——那是他在新加坡看到一个日本人留下的坟地后写下的——感觉和以前读过的,有点不一样,很有自己的风格,但也不想说什么,不久后他就因为他的散文而处于被人褒贬的风口浪尖之上,就更不想说什么。现在他冷下来了,倒是想说说。
回到最初读到他在新加坡看到一个日本人留下的坟地后写下的《这里真安静》那篇散文上。这个坟地,埋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东南亚时战死和被处死的日本战犯:“新加坡的坟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们葬身他乡已经够委屈的了,哪能不尽量把坟地弄得气派一点?但是,这个坟地好生奇特,门面狭小,黒色的旧铁栏萎萎缩缩。进得里面才发现占地不小,却冷冷清清不见一个人影。一看几排墓碑就明白,这是日本人的坟地。”——日本在侵略东南亚和侵华战争中给彼此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可他们的战俘,在关押期间还不辞艰辛地为那些死去的战犯搞一个坟地,在搞的过程中还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弄到每一战犯处决时洒血的泥土,汇集起来竖起一个“殉难烈士之碑”。这些战俘白天在英军的监视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来,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谋。他们决定,寺内寿一的墓碑必须采用柔佛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为这座石山上曾发生过日军和英澳联军的激战,好多石块就浸染了日本军人的鲜血。他们要悄悄派出几个目睹当年激战的人去,确定当年日军流血最多的地方,再从那里开采巨石,躲过人们耳目,拼死长途运来。日本人埋死人,还要按照森严的等级进行,由上而下严格排列,甚至连随军妓女也不例外。日本人的这种行为,让人产生一种极为复杂的情感:他们对残忍的司令寺内寿一的敬重让人愤怒,他们人性中非人性的无条件服从让人恐惧,而墓地中上下有序的严谨、等级森严的认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是可敬,可怕,还是可悲,还是别的什么?
余秋雨以散文集《文化苦旅》享誉文坛,这也是他获得读者最多的一本散文集,当年刚一出版就“洛阳纸贵”,出版社一版再版,他更是因为这本书而名声大振。知道有这么一本书,还是从一位女作家的一篇散文里读到的,她在她的这篇散文里说,她生病住院期间,无聊时就看余秋雨这本《文化苦旅》,看得很入迷。这位女作家也是名家,受她这篇散文的影响,再加上前面读到的那篇《这里真安静》的散文的印象,我就邮购了一本《文化苦旅》,开始读一点余秋雨散文。
读余秋雨散文,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一是在散文中加入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人文地理,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融入到散文中,突出散文的文化元素,使散文的内涵更加丰富。二是散文的语言充满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的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思考。余秋雨勤于读书,勤于写作,勤于行走,结合当下去探寻历史,说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一定恰当,但是说他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这个理念,应该不会挨多少骂。他对散文的写作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一些明显的效果。他知识渊博,善于表达,就是普通话不好,当某个字字音咬不准时,会被一些人借题发挥,说他念错别字。他不但写散文,还写小说,书法也不错,贾平凹就这样评价过他:“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这个评价,虽然只是代表贾平凹个人的意见,但他毕竟也是当今中国文坛上的一个人物,这样的话不应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余秋雨在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舞台上做素质评委时,对选手答题的点评很让人过瘾,没了他这个素质评委的点评,青歌赛就好像少了点盐油似的,不够味儿。他的书不但畅销祖国大陆,在海外也很有市场。
余秋雨文章写得多,受到的非议(甚至攻击)也多,好在他并不在意,那些玩意儿对他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文章照样一篇一篇地写,书照样一本一本地出,《文化苦旅》之后,出版的书还有《山居笔记》《秋雨散文》《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何谓文化》《摩挲大地》《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中国文脉》,等等,并且还在写,还在出。
我读余秋雨散文不多,仅从买他的书的数量上看,除了《文化苦旅》,还买了一本《秋雨散文》,这是他的一个散文选本,这个选本是他特意为浙江文艺出版社选编的,是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精华的一个精选本。他在这本书的后记这样说:“浙江是我的家乡。祖先怎么漂泊到浙江来的且不去管它,而我的生命却是确确实实首先出现在浙江的,并在那里首先拿起书、握住笔、认了字。是的,不管我今天写下多少文章,从笔端流泻出来的绝大多数文字,都是浙江给予我的……谁教会了我,我就把作业交给谁,这是天下课堂的公规。”这大概就是他为浙江文艺出版社选编这样一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吧。
《秋雨散文》里有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是我很喜欢的。这篇散文为清朝特别是清朝盛世时期的几个皇帝说了一些好话:“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既然说到了唐太宗,我们又不能不指出,据现代历史学家考证,他更可能是鲜卑族而不是汉族之后。”这是我读到过的,对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的皇帝,所作出的比较客观也比较实际地表述,比起那些开口闭口外族外族的所谓专家学者,要明智得多,也要让人舒服得多,特别是像我这样,也是少数民族的人。
余秋雨的书,我最初就买这两本,所以说读的不多。后来又买了一本《中国文脉》,这本书还没得细看,偶尔翻一下,在中国文脉里,他把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上,很有见地。
余秋雨散文,引发过不少争议,好与不好,见仁见智,当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对于一个人的作品,要想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是先读一读,读过之后再说,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应连一点都没有读过就跟人家去发议论。任何作家学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余秋雨也不例外,不必对他求全责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