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树英雄花(外二篇)
作者:高拥军
木棉,又叫红棉、英雄树、攀枝花、斑芝棉、斑芝树、攀枝。(攀枝花市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树命名的地级市)
我第一次听说木棉花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是我第一次去南方城市采访。朋友带我行走在大街上,我看到了高高的大树上挂满的大红花,就好奇地问朋友:这是什么树?
朋友说:这是攀枝花,也叫木棉花,英雄花。
我说:过去只听说过攀枝花市,原来攀枝花是花树呀!
朋友说:是的,攀枝花是我国唯一以花(树)命名的地级市。
从那时起,我便对木棉花有了了解。
木棉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亚热带省区。
木棉花可供蔬食,入药清热除湿,能治菌痢、肠炎、胃痛;根皮祛风湿、理跌打;树皮为滋补药,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经过多。果内绵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制肥皂。木材轻软,可用作蒸笼、箱板、火柴梗、造纸等用。花大而美,树姿巍峨,可植为园庭观赏树,行道树。
南方的雨多,一连几天都是阴雨绵绵。
会议结束后,在宾馆,我依窗眺望,窗外有一棵硕大的木棉树,树上开满了红红的木棉花。
看着这红红的木棉花,就不经意间,我便对木棉花产生一种情感。也许是木棉花开得那么艳,也许是木棉花花朵开得那么特殊矫情。
我对木棉树仔细观察,就可能会发现木棉树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也许你平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你看那它树干高大挺拔,笔直向上,像一棵中柱样屹立在那里。它好像给人有一种努力向上的感觉。
如果再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木棉树干上面的树枝生长方式与很多树种不一样。它的树枝都是生长在树干的同一个节点上,然后就像伞的筋骨一样四面撑开生长。树干上每一个节点,也是一层层的向上,伸出来树枝挂满了花儿,朵朵芬芳。
你看,那硕大的花朵,红得那么鲜红,鲜红的像血一样。那硕大的花朵,仔细看看它的质地,就像蜂蜡晶莹欲滴。
我赞美木棉花,赞美它的朴素静美,不与桃花争春,不与樱花斗艳。
我颂扬木棉花,颂扬它耐得住寂寞,且从不张扬,只是默默地开放。
攀枝花市、广州、南宁、北海等南粤大地的大街小巷都随时可见。
每当木棉花盛开的时候,它的叶还是萌芽。这意味着树叶是待机状态,待木棉花花朵充分怒放,继后绿叶满树。
你见到了吗,木棉花,硕大花花儿朵朵向上,你看见了吗?花儿朵朵永远朝着太阳。木棉花呀,木棉花。你真是英雄的花朵,显得那么格外的殷实,满枝花朵令人难忘。木棉花呀,木棉花,你是模范的花朵,装点着这个城市,随风飘动而不张扬。木棉花呀,木棉花,这是南粤大地培育出来的气质,这是珠江水哺育出来风格。
依据史料记载,木棉在中国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汉朝。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
《南州异物志》记载:“五色斑衣以丝布吉贝木所作……”,吉贝即是木棉的古称之一。
宋元之后,随着棉花纺织技术的简化与产量的提高,木棉纺织技术因为过于复杂逐渐被淘汰,仅在中国海南部分黎族聚居区保留了下来。
传说中四月的第十二天,是木棉花盛开的日子。当木棉花盛开的时候,火热的花朵也将带着激情感染所有的人。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海南岛的五指山,有位叫做吉贝的英雄。他曾经多次率领黎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并且成功退敌。后来遭到自己的军队的叛徒出卖,被敌人围困在五指山上。
吉贝身中数箭却仍屹立不倒,后来化作一株木棉,生长在山巅。鲜红的花朵就是吉贝身上流淌的鲜血。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贝,就称木棉为英雄树,木棉花为英雄花。
攀枝花的形态特征
木棉,是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皮灰白色,幼树的树干通常有圆锥状的粗刺;分枝平展。掌状复叶,小叶5-7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16厘米,宽3.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阔或渐狭,全缘,两面均无毛,羽状侧脉15-17对,上举,其间有1条较细的2级侧脉,网脉极细密,二面微凸起;叶柄长10-20厘米;小叶柄长1.5-4厘米;托叶小。
花单生枝顶叶腋,通常红色,有时橙红色,直径约10厘米;萼杯状,长2-3厘米,外面无毛,内面密被淡黄色短绢毛,萼齿3-5,半圆形,高1.5厘米,宽2.3厘米,花瓣肉质,倒卵状长圆形,长8-10厘米,宽3-4厘米,二面被星状柔毛,但内面较疏;雄蕊管短,花丝较粗,基部粗,向上渐细,内轮部分花丝上部分2叉,中间10枚雄蕊较短,不分叉,外轮雄蕊多数,集成5束,每束花丝10枚以上,较长;花柱长于雄蕊。蒴果长圆形,钝,长10-15厘米,粗4.5-5厘米,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柔毛;种子多数,倒卵形,光滑。花期3-4月,果夏季成熟。木棉出种率约20%,种子千粒质量42克左右。
攀枝花的主要价值:
药用:花可供蔬食,入药清热除湿,能治菌痢、肠炎、胃痛;根皮祛风湿、理跌打;树皮为滋补药,亦用于治痢疾和月经过多。
经济:果内绵毛可作枕、褥、救生圈等填充材料。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制肥皂。木材轻软,可用作蒸笼、箱板、火柴梗、造纸等用。
观赏:花大而美,树姿巍峨,可植为园庭观赏树,行道树。
槟榔花发鹧鸪啼,雄飞烟瘴雌亦飞
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花待郎归
这是唐代皇甫松《竹枝辞》中的节选,槟榔花开,鹧鸪啼鸣,雄飞雌从在云雾中飞翔。眼看木棉花开完,荔枝花谢后也结出了果实。各种花都已开过,就等着心上人回来。
魏紫姚黄像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
这是宋代杨万里的《二月一日雨寒》中的节选,像姚黄魏紫这些牡丹花的珍品还没开放,你去哪里赊借。李花樱花快要开完,这时候花事成了一片空白。但是南方就很特别,木棉花恰如熊熊火焰照耀着全城。
千灯一坐放光明,帝网交罗互不争
谁与春风露消息,珊瑚枝上唤流莺
这是明朝李云龙《木棉花歌》节选,木棉花就像大烛台,一个基座上擎起千万朵鲜花,它们互相交织又和平相处。是谁给春风透露了消息,引得那些黄鹂在这珊瑚一样美丽的花丛里飞来飞去,放声歌唱。
木棉花又称英雄花。它不只是那种顶天立地的高,常常让人仰望。而且它的颜色红得热烈,即使是花瓣凋谢了落在地上,那种桔红也久不褪色。
木棉花还有一个最实用的特点,那就是像棉花一样,可以制作衣物御寒保暖。但是有一点不足,那就是木棉花喜欢温润潮湿的土壤,温度低的地方不易成活。
所以,木棉花是南方的特产,华南最多。
有些北方人可能没见过,也不认识它。特别是古代交通不发达,华南离中原较远,人们来南海边陲也不容易。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毛泽东主席为一个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参加共产党并当了区妇女干事,未满15岁倒在阎匪铡刀下的女共产党刘胡兰所题。
上小学时就在课本上无数次地学习刘胡兰的事迹。
刘胡兰,这个伟大的名字已深深地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那年三八节前夕,单位组织优秀女工到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的家乡参观学习,我作为单位的宣传主管,也被邀请同行,我们乘大客车从石家庄出发,沿高速公路西行……
几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是某些地方官员的无能,近些年到英雄故里参观学习的人少之又少。
刘胡兰纪念馆显得很冷清。
我们在参观中得知:刘胡兰1932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
1945年10月,13岁的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一个多月后回村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当时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刘胡兰积极配合武工队员于1946年12月的一天将石佩怀处死。
得知这一消息后,阎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刘胡兰作为一个14岁的农村少年便能加入共产党,这首先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了根本利益。
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能不贪财、不惧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
在刑场上,她又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
当时,匪军曾从现场的群众中拉出几个人,要他们去打刘胡兰,但没有一个人动手,这也恰恰表现出当时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1947年3月26日,是中共中央刚刚从延安撤退的8天,在指挥全国战局的百忙中,毛泽东正在考虑离开陕北后如何以游击的方式同国民党军周旋,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一题词,极大地激励着全党和全体解放区人民的斗志……
然而,如今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如何呢?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地牺牲了,如果他们在天有灵,得知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江山被无数个贪官污吏蹂躏,他们又有何感想呢?
如今的大寨
一提起大寨,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响亮的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那个年代,曾经有1000多万人来到这个总面积仅1.88平方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学习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大寨拥有800亩耕地,64户190多口人。
如果平均算下,人均耕地并不少。然而,当时大寨村民生活很艰辛,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不仅如此,当地土壤贫瘠,粮食产量很低。如何才能改变这一残酷现实了,大寨人在苦苦思索。
当时大寨面临的情况是这样的,“讨吃要饭的多、卖儿卖女的多、扛长工打短工的多、外出逃荒的多。”这样的描述丝毫没有夸张。为了改变这样的面貌,大寨村民在陈永贵等人的带领下,发动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创造了人间奇迹。
“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她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那穷和白!坚决学习大寨人,敢把那山山水水另呀嘛另安排!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大寨参观,曾被大寨战天斗地的英雄感动过……
后来,我又先后去过几次大寨,九十年代末,我在某杂志社当编辑时也去大寨进行过采访……
新千年后,我曾参加了一个笔会,主办者组织学员到大寨参观,我又一次走进了大寨,又一次寻访了那闻名海内外的小山村,又一次了解了改革开放30多年大寨的崭新风貌。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
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扬、六个纪念观景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还没进大寨村,寨门上那鲜红的字——“大寨”已经映入记者的眼帘,寨门墙上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依然鲜艳,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字已成为大寨的标志性建筑,它和大寨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一直走到今天。
走进大寨,你还会发现,在寨门的两侧,大寨土特产店、大寨纪念品店、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的招牌错落有致,不时还有村民热情地上前吆喝着。走进寨门,一排别致的现代化新房出现在众人面前……
据有关材料显示:2005年,大寨经济总收入11574万元,人均收入5500元,经济收入比1980年增长550倍,人均收入增长30倍。
在虎头山上往下看,是最早盖起的3排12幢二层“小别墅”,在不远处的山冈上,一排排错落有致刚刚建成的二层小洋楼已有村民入住。
在大寨村,几年前就已经实行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金制度,60~69岁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150元,党员200元,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学全部免费,大学生享受奖学金制度,本科生每人每年1000元,专科800元,中专500元……
逢年过节,村委会还会为村民分发一定数量的米、面、食油等。
如今的大寨,是一个社会安定、秩序井然的农村,连续10多年没有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现象,无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无上访告状现象……
站在虎头山上往下望去,看到那长久屹立的,是大寨梯田的石坝;而更长久屹立的,是那石坝下面蕴藏着的精神。
而这个精神,正是促使大寨迅速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的巨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