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九攀峨眉山(外三篇)

九攀峨眉山(外三篇)

 

作者:高拥军

 

隆冬的一天,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让我再次去了峨眉山,在我九次攀峨眉山中,这是我惟一的一个冬天去攀峨眉山……

我对峨眉山的了解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

那时,我刚刚开始学摄影,一天几个朋友要去峨眉山采风,要我与他们同行,因没请下假来,我错过了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一周后,朋友们回来了,当然带回了好多胶卷(那时全是黑白的)……

从那时,我便开始关注起峨眉山了,我还收集了好多关于峨眉山的传说。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距省会成都约150公里。

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

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瞰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叠嶂,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

峨眉山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从晋代开始,峨眉山一直为佛教普贤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文化史。

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

“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

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

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

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

去领略峨眉山的风光,一直是我的夙愿……

 

1997年初春夏之交,在北京某杂志社工作时,因工作关系,领导派我去四川乐山,工作之余,朋友带我去了峨眉山,之后我又多次登上了峨眉山。

这当中,有晴天的,有阴天的,有雨天的,也有雾天的。不同的天气,峨眉山都有不同的景色……

五一节那天,晴空万里,白云从千山万壑冉冉升起。

峨眉山是我国有名的佛教名山,风景秀丽。

我们从乐山市中区出发,坐车来到峨眉山的山脚。

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登山之旅。

沿途的山坡上满是郁郁葱葱的山林,翠绿、碧绿、墨绿的树叶,像一床绿色的大棉被盖住了山坡。绿叶如此浓密,叶子与叶子之间不留一点儿缝隙,连根针也插不进去。

一路,途经一排排参天的古树,一汪汪潺潺的溪流,一柱柱飞瀑的流泉,看到了风景独秀峨眉山景。

经过不懈的攀爬,我们终于登上了峨眉山金顶。

在金顶,我和所有游客一样,观云海、看雪山。

白云从山腰升起,仿佛一块雪白的绒毯铺开来,崇山峻岭就像是云海中的船只。站在金顶上侧耳静听,仿佛有种捉摸不透的声音,在耳边忽远忽近。

远处,贡嘎雪山已映入眼帘。望着这迷人的景色,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在山顶逛了一圈,吃过中饭后,我们开始下山了。

沿途,我们去了观猴区。

远远的我看到一群群活泼可爱的猴子。

大猴子又懒又胖,静静地等待游客给它们食物。一些小猴子却很灵活,上蹿下跳,很是调皮。

我把准备好的猴食投给这些小猴子,它们一哄而上,一会儿工夫猴食就被抢完了。

 

第二次去峨眉山,我们还是乘车从乐山起程,来到峨眉山的雷洞坪停车场后,转乘索道向金顶凌空飞升。

索道长千余米,高差九百余米,中间无支架。索道的妙处我多次领略过,但这次能领略一下我国单跨最长、海拔最高、坡度最陡的高山架空索道,感到由衷的自豪。

在缆车上,仰观金顶巍峨,俯看群峰多姿,还有那挺立的雪树、变幻的云海,自然有说不出的喜悦。

金顶是峨眉山主峰,海拔3077米,相对高差也有两千六百多米。

来到金顶,真是来到天宇。云海远远的,只在半山腰起伏流动,很多山峰都在云下,个别的偶尔在云隙中露一下身段。

登临金顶极目远望,视野宽阔无比,景色十分壮丽。

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你心旷神怡;西眺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巅,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慨。

 

茫茫苍苍的云海,如雪白的绒毯一般平展铺在地平线上,光洁厚润,无边无涯,似在安息、酣睡。时而,地平线上是云,天空中也是云,人站在两层云之间,极有飘飘欲仙的感受。

至于山下的城镇,此时全然看不到,云已把这里与山下隔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云海在风的吹拂下飘荡,群峰众岭变成一座座海中的小岛;云海汇聚过来,千山万壑被掩藏得无影无踪。云海时开时合,恰似“山舞青蛇”,气象雄伟。风紧时,云海忽而疾驰、翻滚,忽而飘逸、舒展,似天马行空,似大海扬波,似雪球滚地。

最壮观的是,偶尔云海中激起无数蘑菇状的云柱,腾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来,瞬息化做淡淡的缕缕游云。此种蘑菇云却极难见到。

“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兢。天容野色倏开闭,惨淡变化愁天灵。”……

极目西眺,时而能看到远处的贡嘎雪山,我们在金顶景区久久地徜徉,看晴空下的郁郁葱葱的雪松把这山颠平地打扮得万分妖娆。

金顶的建筑物,雄踞于千仞峭壁之上,有弥勒殿、大雄宝殿、普贤殿,还有客房僧舍,这些建筑红廊赤壁,琉璃瓦盖,恢宏壮丽,金碧辉煌。

金顶还有一大奇景,就是佛光,在摄身岩下弥漫的云雾中幻化出一道七色光环,人面对光环,能映出自己的身影……

在这八次攀登峨眉山中,我先后去了报国寺、万年寺等众多景点……

最主要的是,领略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佛学给峨眉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最近一次去峨眉山,是前不久的一个冬天。

那天,峨眉山顶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天降大雪,山路难行,上山需要一步一留意,下山更是要一步一小心。

行至山上,倒是有一番别致的景色陈列于眼前。放眼望去,仿佛你此刻正身处于一幅水墨画中。空气清新,是避霾圣地。

 

从峨眉山回来,我对峨眉山的评价是:雄、秀、神、奇、幽。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更有“一山独秀众山羞”“高凌五岳”的美称。

峨眉山秀甲九洲,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萝峰晴云”“圣积晚钟”。

峨眉山平畴突起,具有“神、秀、奇、险、幽”的特色。

它高接云表,白云绕其峰腰,红日耀于山巅,穷神灵之变幻,尽人间之奇观。

峨眉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厚重深沉的佛教文化遗存以及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游览观赏价值,于1996年12月6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18个、中国第3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峨眉山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得到全世界永久性的保护。

 

马王堆汉墓

 

秋高气爽的一天,我出差到长沙,闲暇之余,朋友带我去参观了马王堆汉墓。

来到博物馆大门前,只见人头攒动,密密麻麻的参观者排着长长的蛇形状队伍,迂回绕过一排排S形红色障碍物,慢慢地向大门移动。

队伍中还有不少金发碧眼、鼻梁高耸,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游客。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区东郊四公里外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据介绍: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达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据介绍: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据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

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朋友介绍说: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

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

这时,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

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

揭开椁板,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在淤泥的覆盖下,每件物品都如新的一样。

就在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提取文物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出现了,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漂亮的漆器,打开盖子,在场的人都不由瞪大了眼睛。

考古队员回忆说,那天盖子揭开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北京来的王予予喊:“哎呀,这是2000多年的藕片啊!”

这么一喊,大家都挤上来看这稀奇的事,他怕挤坏了,慢慢端到中间赶快去照相,就这么一端一放,漆器里就剩下几片了,等放到汽车上马上送回来时,哎,没有了,变成一锅汤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容易腐烂的东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让神奇的景象转瞬即逝呢?

这时的人们还来不及思索这些令人费解的谜团,琳琅满目的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取出墓坑,最后只剩下了墓主人的栖身之所。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庞大的4层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丝毫装饰;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彩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

和外面的棺材相比,这个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棺身涂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饰……

 

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

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

墓主人终于露出了面容,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她不像一具古尸,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

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

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妾辛追”几个字,说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

另外在一些随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样。

根据史书记载,軑侯是西汉初年的一个侯爵,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

由此基本确定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初期,而地方志里关于五代十国楚王马殷墓的说法是错误的。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

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

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

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

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马王堆的发掘,对中国考古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家认为,该墓最有价值的是完好无损的古尸,并且有成组成套的物品,还有内容珍秘的帛书、竹木简。

这三者能有其一,已是考古的重要发现,如今三者兼有,在中国考古史上可说是独一无二……

因此,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珍贵文物数不胜数,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与膜拜,但是仅有膜拜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不是物件。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些文物恭恭敬敬的摆放在那里,让世人顶礼膜拜,而是应该反省一下,究竟是什么让如此辉煌精深的文化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除了守护文物之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继续把逐渐消散的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呢?

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的尸身静静的躺在湘博的水晶棺木里,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秘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了解一段历史,铭记一段故事,波澜壮阔的湖湘文化,历经风雨浩劫的国家宝藏,无不告诫后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拓进取,只争朝夕。

 

不到长城非好汉

 

1、八达岭长城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长城,上小学时还学过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因而,登长城是我早有的愿望。

1979年冬,我在北京学习时,我就约同事一同去登长城,但同事嫌冷没和我同去,我就自己乘车去了……

从1979年第一次登上长城到如今,我已不止二十次地登上长城了,每次我都登上长城的最高点,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八达岭长城位于京郊延庆县境内关沟北口,距北京65公里。

据资料介绍:八达岭的得名是因此地为古代的交通要冲,南到北京,北往延庆州,东抵永宁,西往宣城。因为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

八达岭是关山最高峰,其海拔1000米,山岭入口处两座高峰对峙,夹击山下通道,正如自古以来所传说的那样,“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关沟北口也即入口的八达岭长城就成了位于关沟中段的居庸关的前阵……

据介绍: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保存得较完整的一段。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

其关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东窄西宽,呈梯形,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为居庸外镇,西门名为北门锁钥,两门相距44米,都是砖石结构。

瓮城面积达5000平方米,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券洞上为平台,南北两面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台上四周有砖砌垛口。

城墙的平均高度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是故墙身高大坚固。

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的垛口之下有射洞。城墙依山势而筑,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或墙台。

八达岭长城典型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

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

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3.6米。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

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

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

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点,我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当然,春天的长城有春天的景致;秋天的长城有秋天的色彩。

但“不到长城非好汉”却已经成为中外游人的一句豪言壮语。那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2、香山红叶

 

小时候就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的秋色,后来看过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后,就更想去香山红叶看红叶了……

是呀,大凡秋天去北京的人,很少不去欣赏香山红叶的。

据说,香山红叶之美,美在红得自然,红得热烈,红得如火如荼。

我从未领略过这种美的意境,于是在一个深秋的艳阳天,慕名而去。

我第一次去香山,是1979年的深秋。

那时,我在北京学习,星期天时,我和同事去了香山,那是我第一次看香山红叶。

1996年时,我在北京某杂志社工作。

也是一个深秋,有朋友从个地来北京看我,他说他想去香山玩。

我答应了,我们便一起去了香山……

那天,天公作美,明净高爽,蓝天白云,天气好得不能再好了……

由北京市区驱车往西,穿海淀,越颐园,一到青龙桥,便见远处云蒸霞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美丽的香山就象一位身穿红妆的姑娘,隐现于一块巨大的、轻飘洁白的尼龙纱巾之中,使人求见若渴。

我们来到香山公园后,进北门,走上眼镜湖的白玉石桥,凭栏仰望,不知谁在什么时候已将掩盖姑娘的尼龙纱巾揭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边的艳红!那无数被红叶覆盖的山头,一个比一个高,由近及远,直至天际……

爬上香山的最高峰“鬼见愁”,向前方远眺,最先映入的除了那一簇簇、一团团象点燃的野火到处蔓延的“红叶”,便是永定河。

那河水正从西北面的大峡谷间流淌出来,慢悠悠地向南流去,就象是一条白色的飘带系在香山下。

再仔细望去,横跨在永定河上的芦沟桥也隐隐约约地在远方浮现出来,象一条长虹……

山上游人摩肩接踵,穿行于密密麻麻的黄栌林中。

一位西装革履、白发银须、拄着手杖的老者,将一只颤抖的手伸向红叶,看见一旁立着“摘叶一片,罚款五角”的牌子,猛地将手缩回。

那是一位华侨,他多么想摘下一片红叶,带给远隔重洋的亲人,因为这红叶洒上了他祖父的鲜血!

老华侨激动地说:他家祖籍香山脚下,1900年,八国联军侵扰北京,窜到香山,把风景如画的一座皇家园林变成一片火海,就在那次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他祖父英勇牺牲……

周围的人都被老华侨的讲述所感动。

一位公园工作人员破例摘下一片最好的红叶送到他手中。

老华侨无限感激,双手捧过红叶,小心翼翼地把它珍藏在随身携带的皮包中……

工作人员说:香山自辽、金以来就很著名,清代扩建,名“静宜园”,是历史悠久的山林公园;园内峦岫争奇,层林郁茂,在那满山红叶的掩映中,有双清、昭庙、森玉笏、玉华山庄、西山晴雪等名胜。

可是在军阀混战和民国时期这里一片荒凉。

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烧掠,使这里成为一片废墟。

解放后,党和政府将其修葺一新,改名香山公园,向人民群众开放,每年都要吸引上千万国内外游人,使这座美丽的园林重放异彩……

 

听了介绍,我进入了深刻的思考,似乎这才真正懂得了香山红叶为什么会这般鲜红,无怪乎陈毅元帅会满腔热情地歌颂:“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原来美丽的香山红叶竟经历了如此的严冬和寒霜……

 

据说,住在北京的老百姓,一般一到秋天,只要一有空,总喜欢到香山去郊游一下。

他们郊游香山的动机大概是想给紧张工作后的自己轻松一下,爬爬山,同时也避一避喧闹的都市,休息一下疲惫的大脑。

但我想,真正吸引他们到这里郊游的东西恐怕还是香山这些“红叶”吧!因为这叶子颜色由青变黄,再由黄变红的这些变化能给人一种新鲜、甚至奇妙的感觉。

金秋十月,天气已经在逐渐变冷,而且已经打过几次霜了,枫树的叶子也正在开始变红,这些叶子,远远望去就象一朵朵盛开的“红花”,由于“红花”开得比较密,所以,又象是一团团燃烧正旺的野火,把这郁郁苍苍的香山装扮得如火如荼。

这就是香山与别的任何山所不同之处。它之所以成为一个旅游胜地,恐怕这就是它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简介

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