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北疆树木三记

生态散文:北疆树木三记

 

作者:柳邦坤

 

落叶松——义气松

 

这里说的北疆的落叶松,学名叫兴安落叶松,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东北部。在黑龙江上游沿江一带如黑河市爱辉区的老黑河人称其为义气松,说的时候就缩成两个字:义松。不知道这个俗称是怎么来的,倒是蛮有韵味。义气松,是说此松重义气,有浩然正气?还是说其伟岸高大,有丈夫气?

说到学名与俗名,大自然的歌者、作家苇岸有过解读,他说学名是文明的、科学的、抽象的,它们用于研究和交流,但难于进入生活。别名是学名的便称,而俗名是事物的乳名或小名,它们是祖先的、民间的、土著的、亲情的。它们出自民众无羁的心,在广大土地上自发地世代相沿。它们既能体现事物自身的原始形象或某种特性,又流露出一地民众对故土百物的亲昵之意与随意心理。比如车前草,在苇岸的故乡被称为“猪耳朵”,在我的故乡,却俗称为“车轱辘菜”,是说车前草多生长在路边,不怕车轮碾压。义气松的俗名没有考证过,也许有落叶松曾做出义举的民间故事,也许是满族或其他北疆少数民族的称谓。不过还是很形象,就说落叶松生长在天寒地冻的北疆,生命力顽强,也颇让人感喟。

落叶松是北疆黑河林区的主要树种,特别是靠近大兴安岭的爱辉区、嫩江县北部林区尤以落叶松居多,有林相为纯落叶松林,这就是泰加森林,也有针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混合柞、桦、杨木等阔叶树。黑河南部也即小兴安岭林区针叶树则以红松、云杉、冷杉为多,小兴安岭与大兴安岭的林相有一定差异。在大兴安岭林区针叶树除了落叶松,那里还有樟子松的,就像义气松说成义松一样,樟子松在老黑河人那里被缩读为樟松,樟子松的别称有海拉尔松、黑河赤松、蒙古赤松、西伯利亚松、华山松等,可见主要在海拉尔、黑河一带生长,因大兴安岭地区是后来成立的,现大兴安岭辖区原来大都归黑河管辖。

落叶松是适宜北纬高纬度寒地生长的,生长在兴安岭的叫兴安落叶松,在长白山地区的叫长白落叶松,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落叶松叫阿尔泰落叶松,在华北地区的叫华北落叶松,在日本北海道的落叶松叫日本落叶松。前两种都见过,与兴安落叶松还是有些许差异的,毕竟品种不同,好像兴安落叶松更遒劲一些,质朴一些,而后两种更俊俏一些,清秀一些。日本落叶松没有见过,但在那首著名的北海道民歌《北国之春》却让我认识了它,“嫩芽初上落叶松,北国之春天啊北国的春天已来临……”这一点和北疆兴安岭林区倒是相像,落叶松是北疆的迎春树,它与达子香花一样都是北疆报春的使者,待达子香怒放时,落叶松也吐露新芽,那松针的嫩芽是那样新鲜,那样嫩绿,如新生儿一般鲜嫩,生机盎然,充满朝气。到了夏天,松针长成,颜色也变成深绿色。

落叶松是兴安岭的速生树种,因此也是北疆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当然最多的绿化树种是樟子松,毕竟它是常绿乔木。速生是相对而言,在兴安岭林区,它就算是针叶树生长最快的树种了,但成材也要上百年,高纬度地区,十年树木是不太可能的。落叶松与樟子松一样,都极耐寒,能经受极端考验,严寒冻不死,风雪压不弯,性格刚毅,品格坚定。因此,也成就了其材质坚硬、耐腐朽的特性,民国版《瑷珲县志》称其“栋梁之材也,历久如新不腐朽”。索尔仁尼琴说“落叶松的木质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不是随便一把斧子就能将它放倒,浮运时她不会肿胀,浸泡在水里它不会腐烂,反而愈益坚硬,如永恒的石头”。我曾在林区任检尺员,在造材前根据材质确定将其截成电柱、桩木、坑木或原木,如果材质好,树干匀称通直无枝杈(因此少节子),则造成特电、特桩,差一些则造成普电、普桩,原木造成6米或8米件子,正因为材质坚硬耐腐,才适合做电线杆、桥桩子、坑木和枕木,6米或8米件子(即原木)则加工板方材,不适合做家具,适合建筑用房梁、门窗框等。过去黑河城里有许多木刻楞房子,就是用落叶松原木搭建而成。因其抗腐蚀,土葬时也宜做寿材。

落叶松的果实在松塔里,它的松塔比红松、樟子松的塔要小,刚出来的松塔是绿色的,然后随着成熟则变为红色的,在嫩绿的枝头挂着红红的松塔,煞是好看。落叶松松子如小米粒大小,它不像红松子果仁清香可食,落叶松子不能吃的。为了繁育幼苗,每年松子成熟,林区便组织采松子,采松子也是高难度、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林区人借助工具爬到结松塔的母树上,再用专用工具去勾下结松塔的小树枝,然后在树下采摘。也有野蛮采集法,即把结松塔的大树杈砍下来,这无疑是杀鸡取卵,在林区经常会看到这样光秃秃的落叶松,都是采树子人的利斧所为。少时家乡还建有烤子房,要在温度极高的室内,把落叶松松塔里的种子烘烤出来,然后再晾干,即可卖到苗圃育苗,用于植树造林。落叶松结果,也和榛子等一样,不是年年都丰收,分大小年,一般每隔一两年或两三年,会有一次果实丰收期。为了繁育落叶松,家乡的林场和上级林业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还搞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即在母树林地里,用拖拉机把土翻到上面来,然后等秋天松塔里的松子自然落地,次年发芽生根,长出幼苗,有不错的效果,还获得了省自然科学成果奖。

但是,再怎么精心繁育、保护,也抵不上一场山火,落叶松油脂封,易燃,有天灾,即雷击着火;也有人祸,即野外扔烟头、生火或烧荒跑火等。因此形成了林区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现在实行禁伐,有利于落叶松等林木的繁衍,但有效控制山火,也是能确保落叶松成材长大的最紧要的问题。1987年5月6日燃起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就烧毁了大片大片的落叶松林,那些都是成过熟林,有一两百年的生长史,现在想来,还不由让人惋惜、伤痛。

秋天的北疆林区,五彩斑斓,特别是经霜后,落叶松的松针变得黄灿灿,与柞叶的嫣红、樟子松松针的碧绿,相映成趣。落叶松一树金黄,特别是清晨的阳光照射,逆光观赏,更是视觉冲击力强,让人望之怦然心动,情难自己,想要抒发一下,大叫一声。北疆黑河看落叶松最近处是大黑河岛上,现在称为植物园;还有出城向南沿黑龙江去瑷珲镇的路上,沿黑龙江向北双灯照的中俄风情园,新生鄂伦春族乡以及滨南林场。待秋末冬初,落叶松松针由金黄变为深黄,就不那么让人震撼了,然后随着一阵阵北风刮过,松针簌簌坠地,松林下便是厚厚的毛毯一样的土地,走在上面,软软的,柔柔的,别提多么诗意盎然了,如同赶赴林中仙女的聚会。

因连年的采伐加之山火的损毁,壮观、浩瀚的落叶松林海现在已不多见,还记得少年时,出家门不要很远,就能看到密集的、高大的落叶松树。参加工作在山里采伐、集材、检尺,更是天天和落叶松打交道。赶上风雪交加的夜晚,在山场的帐篷里,是听得到松涛声的。就是白天在山场,赶上风雪天,狂猛、凛冽的风吹过落叶松的树冠,也听得到松涛滚滚,叩击耳膜。现在,已难以听得见松涛声了,因为成片的、成年的落叶松林海,已经难以觅见踪影了。

落叶松,愿你为北疆再汇林海也再重新听到那呼啸的松涛声,担当使命,义气如昨。

 

美的精灵——桦树

 

桦树在北疆,是再寻常不过的树种,却是百看不厌的树种。

桦树是统称,全世界据说大约有100余种,中国有29种,其中白桦最多,分布较广,从东北,到华北、西北、西南都有分布,我在新疆阿勒泰见过,在云南香格里拉见过,河北坝上没有去过,但那里是摄影家拍摄白桦树的天堂。四川还有一种桦树名为赤桦,四川著名诗人傅仇著有长篇叙事诗,名为《赤桦恋》,是“文革”前的作品,“文革”结束后再版,因为是写桦树、写林区的事儿,我有亲切感,就到四川文艺出版社邮购了一本,至今还保存着。

在桦树当中,也许只有白桦最有魅力,因为白桦的洁白树干,在万木丛中,她最耀眼。尤其是小白桦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因此被俄罗斯和前苏联诗人誉为“林中少女”,丘特切夫、叶赛宁、普列什文等都反复歌咏过她,如丘特切夫在《新绿》中把春天的白桦树描绘得生动传神:“新抽的叶子泛着翠绿。/看啊,这一片白桦树木,/披上新绿,多么葱茏可喜!/空气中弥漫着一片澄碧,/半透明的,好似清雾……”。我国北疆鄂伦春族称其为“林中仙女”。白桦是我喜欢的树种,我曾在许多诗文中不只一次的描绘她、赞美她。

白桦树树皮易剥,一面洁白如玉,另一面则是黄颜色,可以在上面书写文字,战争年代缺少纸张,桦树皮可以用来传递情报和信息。下乡知青也有用白桦树皮写诗、写情书,为情爱做记录,书写了浪漫。

其实,用白桦树皮来书写,古已有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鲍尔古本》,内容包含医药、巫术、灵歌等内容,它的发现,曾震惊了欧洲世界。鲍尔是英国的一名陆军中尉,是英国驻印度殖民军的情报官。1889年,英国著名的中亚细亚探险家达格列什在帕米尔被一个阿富汗人杀害了,英当局派鲍尔去侦破此案,缉拿凶手。他破案来到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库车,有人告诉他附件有一座古城,一个维吾尔人还从古城废墟中找到一本古书,鲍尔要来观看,起初他并没有当回事儿,就不经意买下了。这是一本用木板夹起来的桦皮书,总共51页,上面书写的是婆罗米文(梵文),他一个字也不认识。鲍尔把它带回印度,请加尔各答亚洲学会的专家去识读,也没有破解,后来辗转送到德裔英国东方学家霍恩勒博士,他破解了古书,认定是五世纪的手稿,价值连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鲍尔因此加官进爵,后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书为《鲍尔古本》,鲍尔的发现很快就震动了英印学界,然后震惊了整个欧洲,也启动了到中国西域探险掠夺文物的狂潮。用桦树皮写就的最早的古书,就这样流失海外,不由让人扼腕长叹。

这就是用桦树皮来书写文字的最早发现,桦树皮古书,这该是怎样的奇妙?是何人书写?又怎样存留下来?都是难解之谜。桦树皮可以代行纸张的功能,而且可能比纸张更耐腐。今人已不再以树皮代纸,用桦树皮写诗、传情,也许就是一种情调。

我的家乡北疆,无论大兴安岭还是小兴安岭,到处可见桦树的身影。北疆桦树的主打树种是白桦树,此外还有黑桦、枫桦。民国版《瑷珲县志》称桦树“白者为香桦,苍者为黑桦。”

黑桦与枫桦的树皮形态相似,差别主要是色泽,黑桦的树皮自然呈黑色,但不是深黑,枫桦树皮略浅,接近黄颜色。黑桦和枫桦的树皮呈开裂状,软软的,斑斑驳驳,覆盖树干,不能像白桦树一样,可以剥下整张树皮。过去,北疆林区和黑龙江沿岸村屯,做马爬犁要用黑桦。冬天将黑桦树伐下,然后熏烤加热,用绳子绑到树上,使之弯曲,最后定型,就成为马爬犁的主要构造成分,即爬犁的底座,前端是弯曲的,着地的部分还要缀上铁底,这样利于爬犁在雪地快速行进,便于马匹拖拉,是俄式马爬犁,在俄罗斯油画里常见。北疆毗邻俄罗斯,因此也常见这种俄式马爬犁,一般都是两匹马牵拉。我童年时代以及我工作以后,还都是冬天的主要运输工具,我也曾跟过这种马爬犁去山里运柈子、羊草,负责装卸,另有一个车老板负责赶爬犁。后来随着拖拉机的普及,也因会做这种爬犁的人老去,就再也难寻觅这种用黑桦树制作的马爬犁了。

白桦树是林区的先锋树种、速生树种,火烧迹地、采伐迹地,最先破土而出的就是白桦,而且生长迅速,年可生长高可达1米,不出几年,就蔚然成林。火烧迹地长出的白桦树,多是白桦树纯林,浩浩荡荡,清一色,由于长出年份相同,粗细均匀,高矮协调,那是小白桦姊姊妹妹的大汇聚、大集合。

白桦树是风景树,是俄罗斯的国树,北疆边城黑河是可以把她选为市树的,街道可以选其作为行道树,公园里移栽白桦树。城市里到处可以一睹白桦树的身影,那是怎样的一种独特风情啊?

一年四季,白桦树风姿各异。春天,白桦树返青,在春风的抚摸下,新叶渐渐生长出来,春天的桦树叶的颜色是嫩绿的,嫩绿的树冠戴在洁白的树干上,活力四射,给大森林带来无限生机。夏天,白桦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映衬得树干更加洁白。秋天,白桦林最为魅力妩媚,秋霜把桦树叶染成鹅黄,白桦林金碧辉煌,让人目不暇接。冬天,大雪覆盖山野,白雪、白桦,构成山林的洁净世界。

白桦树浑身是宝,白桦树皮除了上面说到可以书写之外,还可以热解提取焦油,黑河市爱辉区桦皮窑林场就曾进行桦皮油的提炼,林场也因此得名。桦树汁液甘甜爽口,可以加工成饮料,前些年黑河既有桦树汁饮料。过去在野外工作的人、迷山的人,断水口渴难忍,即可以在桦树上砍出缺口,很快就有清冽的桦树汁渗出,饮桦树汁救急。

白桦树皮因含焦油,易燃,过去山里人主要靠引火。被雷击倒、被风刮倒、被火烧倒的白桦树,很快就会糟腐,但即使树干全部腐烂,桦树皮却安然无恙,我们就上山去捡桦树皮,拎起来,轻轻一抖,就把里面糟烂已变成木纤维的部分抖落出去,剩下桶状桦树皮。带回家晒干,就成为须臾不可离开的引火物。那些年城里也多用桦树皮引火,我的一位文学写作的老师就让我帮他带过桦树皮。

说到白桦树爱腐烂,其实和剥不剥皮大有关联,砍伐的白桦树,如果把皮剥掉,就不会腐烂,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缘故,林区有句顺口溜儿形容很是到位:“桦树不剥皮儿,三年烂成泥儿;桦树剥了皮儿,赛过小钢泥儿(指钢筋混凝土)。”桦树材质坚硬细腻,色泽白净,可以加工胶合板、细木工板、家具、单板、纺织线轴、鞋楦、运动器材、乐器等,车辆上也常用,也是造纸原料。黑河爱辉区桦皮窑林场曾建有用桦树加工胶合板的工厂,大岭林场也曾建有小木加工厂,桦树是主要原材料。北疆小城孙吴曾被誉为北方牙签城,繁盛时县城有木制品企业四五十家,就是充分利用该县丰富的白桦树资源优势,加工牙签、卫生筷、雪糕棒、热狗棒、肉串签、冰糕勺、木叉等,生产户外休闲用野餐桌系列产品,孙吴桦木制品获得许多奖项,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国货之冠的孙吴双喜牌中国象棋,曾获省优称号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就连中国象棋部颁标准都是依据孙吴双喜牌象棋制定,曾畅销全国,并远销港台地区、东南亚国家,还被选作国礼由时任国家主席馈赠马来西亚总统。这么出彩的产品,就是用当地出产的黑桦制成。黑桦木质细腻、坚硬,成为制作象棋的上佳之选,黑桦制成的象棋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手感适度,棋子撞击棋盘上清脆悦耳,有金石之声。

桦树上还生长木耳、蘑菇,野生木耳多长在柞树上,桦树结木耳的少,但如碰到一棵结木耳的桦树,那就会获得意外的丰收,因桦树上的木耳往往比柞树上的朵大、厚(林区对多的一种形容,这里的厚非厚薄的厚,而是指多),采几十朵,就有一斤分量。桦树蘑也很有名,长得类似于扇子的形状,鲜蘑炒肉、干蘑炖肉,都极鲜美。近年从俄罗斯传入进来白桦树茸,白桦茸又称桦褐孔菌,在北疆也有生长,是药用真菌,它长在桦树的伤痕处或疤节处,这种真菌的活性极强,会不断吸取桦树的养分,大约10-15年之后就会把白桦树的精髓吸收殆尽,使得白桦树枯死。桦褐孔菌大小如拳头或更大,表面坚硬,黑褐色,富有光泽,有深角形龟裂,中心坚硬,软木质。是前苏联、波兰、日本等国民间常用药物,具有抗癌、治疗糖尿病等功效。

鄂伦春人和许多通古斯民族一样,和白桦树有不解之缘,没有定居前,居住的斜仁柱,是白桦树做支架,也有用桦树皮做围;江河里行船狩猎、打渔,用的是白桦树皮制作的桦皮船;打猎时诱引猎物的鹿哨,是桦树皮制成;生活器具除了用兽皮制成外,大多是用白桦树皮制作,还有绘画作品,也是白桦树皮制作……当然,我对用白桦树皮来制作器皿与艺术品不敢苟同,特别是当今,给白桦树剥皮、脱衣,这毕竟是对树的极大伤害。从前尚可,原住民物资紧缺,只能靠山吃山,今天还是不要给白桦树剥皮为好,那会影响她的美丽甚至危及生命。

因为,白桦树是兴安岭的美丽的化身,白桦树是所有生活在大森林里的人的生命之树!我们要对她常怀敬畏之心。

 

柞树情怀

 

柞树是兴安岭常见的树种,原以为是兴安岭独有,后来才知道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可能叫法不同。

因自小在兴安岭林区生活,对柞树再熟悉不过。我们称幼年柞树为玻璃棵子,她与小白桦一样,是火烧迹地的的先锋树种,可见其生命力顽强,是大地生生不息的宣示。

柞树的果实叫橡子,秋天成熟后自然从树上落地,收获它到树下捡起来即可。将落未落时,用力摇动树干,橡子便哗哗如下雨一般降落地面,散落在草丛里,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捡起。熟透了的橡子比栗子稍小,黄褐色,去掉外边一层薄薄的壳,就是白色的橡实。年少时,到了收获季节,我们课余时间便到山林里去捡,是一个非常愿意做的差事,乐趣多多。有时在一棵树下就能捡小半麻袋,不过分量很重,往路上背很沉。橡子是上好的猪饲料,猪爱吃,当然山里的野猪也极爱吃,因为富含营养,不论家猪还是野猪,都是抓秋膘的极好吃食。橡子是猪食用的上品,可人吃就难以下咽了,但打记事起就听说伪满洲国时,日本人就给劳工吃橡子面,人吃了不消化,它本来就不是给人吃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粥棚脱险一场,就有这样的对白:这是配给的橡子面,日本人不把咱们当人哪!

橡子可加工成化工品、淀粉等,可出口换取外汇,有几年外贸部门收购,我们就捡橡子交到供销社卖钱。橡壳还能制成烤胶。不光橡子,柞树可以说全身是宝,柞树的皮可以做染料。柞树的叶子可用来饲柞蚕,柞蚕丝是上等好丝,是丝织品的重要原料。柞树的材质坚硬,用来制家具和高档地板块儿。柞树既使枯死倒下了,仍默默地做着贡献,朽木上长满木耳、猴头,给人类送来美味……

我生活的林场就曾养过蚕,那时虽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林场因为是营林性质,不以采伐为主,也提倡搞多种经营,林场领导带领职工养蚕。选中了距林场三公里左右靠近刺尔滨河的一片山做蚕场,然后把小柞树按照养蚕的要求进行修理,因为那时还小,记不得养蚕的过程,养了几年也记不得了。养蚕是成功了,记得收获了蚕茧,但收获多少?赢利还是亏损?也不甚了了。上海知青那时已经来林场,他们也参加了养蚕。因为同学的爸爸是看蚕场的,为了驱赶来吃蚕幼虫的各种鸟类,场里为同学爸爸配了猎枪,当然还有敲锣警示,觉得好玩儿,课余便常去蚕场敲锣吓唬鸟。后来就不再养了,但放养柞蚕的山从此就有了名字:蚕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忘记是哪一年,也应该是初期),上映了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橡树,十万火急》,因为在林区不是常有机会看电影,电影就没有看过,在收音机里听过录音剪辑,也不记得故事情节了。以为橡树该是柞树的别名吧,因为柞树的果实叫橡子,橡树,名字倒是比柞树好听,后来又看到外国文学作品里常提到橡木桶是保存葡萄酒的最好容器,可以保持葡萄酒的原汁原味。在俄罗斯文学作品里也经常看到描写某一居所是橡木大门,觉得那是最考究、上档次的。

但橡树和柞树还是有不同,橡树好像很高大,而且木质极佳,生命力也顽强,据称美国一棵橡树,有逾千年的历史。家乡是黑河最最北部的林场,邻近大兴安岭,那里的柞树是密集地簇拥在一起生长,长满柞树的山峦称为柞树岗(四声)。一般不成材,树干不是很通直,粗细不均匀,长到一定的年龄就分叉了,因此树冠较大,树也长不高。伐倒后,除去表皮,树的内部绝大多数都是糟腐的,林区称其为薪碳材或烧火材,只能用其烧火,因此多把它打成木柈子,我刚参加工作的两年,冬天就干过这个活儿。打柈子供应采伐的山场取暖,林场的烧柴起初用松木柈子,后来松木少了,主要是柞树柈子,也有少量的桦树柈子。柞树长到碗口粗时,成的(即成材、材质优)还比较多,再长粗一些就糟腐了,有的糟腐严重,整个树的主干内部都烂成碎屑,成为空洞,林区人称其为空桶子。倒是好伐断,无论用油锯还是弯把子锯,都很容易锯断,树也不高,伐它也没有危险,因此新参加工作的林业工人(包括女职工),冬天常会给安排干这个活儿。柞树碗口粗时砍倒叫小杆儿,开始搞人工培育木耳时,就是砍柞树做木耳段儿,后来不让砍树,才发展起来袋装木耳。

当然黑河北部的柞树也不是都不成材,也有少量壮年柞树不糟腐的,早些年遇到这样的柞树就会留下打家具,柞树材质硬,一般木匠不喜欢用,但柞树的纹理美,打本色家具还是很耐人欣赏的,父亲曾寻到材质好的柞树,自己锯成木板,打了地柜、碗架柜等,经久耐用。黑河爱辉区的柞树虽多不成材,但也不是只能用来烧火,可以产橡子、养柞蚕,特别是长木耳、猴头儿(即猴头菇),虽然桦树上也长木耳,而且桦树上的木耳结的大、厚,但柞树却是兴安岭生长野生木耳的最大功勋,猴头儿只在柞树上生长,活立木、倒木上都长。

多年以后到市里工作,到黑河下辖的逊克县出差,在逊克往伊春方向的路上也有林场,几次去白石电站,路上常看到运材的车,运的多是柞树,发现那里的柞树和黑河靠近大兴安岭一带的柞树不同,逊克靠近小兴安岭的伊春林区,那里的柞树长得高,树干通直,而且材质好,成的多,少有内部糟腐。也许是气候条件、生长环境的差异,逊克生长的柞树与欧美的橡树倒是接近,那里的柞树就可以做地板块儿,前些年黑河上了一家引进欧洲设备与技术制造地板块儿的双兴木业,柞树多是从逊克那边进来的,也有从俄罗斯进口的。不久前回黑龙江,到了兴隆林业局的鸡冠山景区,然后又到了伊春的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都看到了柞树,都是和逊克的柞树相似,躯干挺直,一般三米以内绝无旁枝。

柞树别称橡树,但兴安岭的柞树和欧美的橡树会有差别,我没到过欧美,没有看到那里的橡树到底长什么样。但读过美国作家梭罗的著作《野果》,知晓北美橡树有红橡、白橡、黑橡和普通橡树,我们现在去家装市场买木地板,橡木地板也是这样区分。黑河的柞树不好归入到红、白、黑橡树里,应该是属于普通橡树吧。就是黑河境内靠近北部的柞树与靠近南部的柞树也还是有区别的,这是我亲见的,也许和纬度有关,气候条件制约着柞树生长生长在高纬度如黑河北部的成年柞树很少长得又高又直,多枝干遒劲,主干粗细不均,凹凸不平,材质不好,而靠南部的柞树则表皮光滑,长的顺顺溜溜的多,材质好。这与橘生淮北为枳道理差不多。其实同一属的树木,还是有种类区分的,黑河南北两端的柞树应该是不同种类的,如有机会请教植物学家的话,他们会对此做出权威的解释。

不管柞树生长在哪里,不管材质好坏,都是能奉献一生的,材质好,可以制作家具、门、桶;材质不好,可以为山里人烧火取暖,可以生长木耳、猴头儿菇,当然还可以养蚕、结橡子,因此柞树是极有情怀的树种。柞树又是生命力极强的树种,即便内部糟腐成为空桶子,它也是活的,在森林里,即便是伟岸的兴安落叶松,也常常会枯死,枯死不倒,林区人称其为站杆,柞树除非遭山火和雷击,很少枯死的,即便成为空桶子,就是剩下树皮和表皮,它也照样顽强生长。

兴安岭的柞树学名蒙古栎,栎树之名倒是很少听人说起,不知道关内其他有柞树的地方是怎么称呼。我在神农架、武当山等地是见到过柞树的,也没有机会请教当地人对其的称谓。

柞树也好,橡树也好,栎树也好,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谓,我还是喜欢橡树的称谓,结橡子的树,形象生动,也好写好认,柞、栎,都较为生僻。

前不久在新疆奎屯,见到街上绿化树就是结橡子的树,叶子的形状、纹理与柞树叶大体相同,但与我熟悉的柞树又有差别,数高大、挺俊,树干还算通直,但枝杈却伸手可及,能直接够到橡子,橡子是椭圆形,不像柞树的果实是圆形的。问了当地几个人,请教这是什么树?都摇头,叫不出名字。因为似乎见到老朋友一样,有一种久违的激动,还是想一探究竟。后来终于在市政广场旁的一个街头公园里见到了有一个标识牌,才知道是夏橡。回来上网查了知道夏橡原产地是欧洲,也叫英国栎,学名夏栎,感情是与柞树一样,同为栎树。是新疆从国外引进的绿化树种,在新疆已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夏橡抗寒性强,能耐零下40度低温,于是想到高纬寒地的黑龙江也可以借鉴新疆的经验,引种夏橡,作为城市的观赏树种。夏橡树形美观,还结果实,关键是它和柞树是近亲,让黑龙江人、黑河人见了亲切。黑河打造“一城两国”,也就是让游客更多地在黑河感受异域风情,橡树是俄罗斯的符号之一,夏橡进了黑河城,岂不更有俄罗斯情调,异域气息,就像花楸的引种一样。

不知道夏橡的叶子是不是跟柞树一样经霜后变红,柞树叶有那么几天,是那样红艳夺目,光彩照人,那些天,漫山遍野的柞树把兴安岭都装点的红彤彤。经霜后,叶子又红变黄、褐,然后一个冬天也不落下来,就是暴风雪也不能把它吹落。冬天在兴安岭的山林里,风一吹,柞树的叶子就哗哗响,如同大森林奏出的乐章,扣人心弦;就像一面面旗帜飘扬,撼人心魄。这场面一直延续到次年春天,待到春风浩荡时,柞树的新芽儿萌动,这时才把陈叶挤掉,柞树叶子这才依依不舍告别枝头,坠落大地,慢慢成为腐殖质,再反哺母亲树。秋风扫落叶,在柞树这里不管用,还是春天推进力度大,春风的穿透力强。

橡树是有气节有风骨的,她生命力顽强,执着地挚爱扎根的土地。苏联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在他的诗《橡树》中。对橡树的品格给予了高度赞赏:“繁茂的橡树在土丘上绿了,/向辽阔的空间伸展着树枝。/它将自己的树根,深深地/扎进亲爱的土地。/ 任凭风在上空怒号,/任凭乌云在头顶上密集,/暴风雨也不能将它折断,/它坚强地在亲爱的土地上挺立。”

不管柞树还是夏橡,如果它们进了城市,那美丽的形体,那醉人的红叶,还有一腔情怀,会让北疆城市更美好,会让城市里的人更美好。

 

(原载《北方文学》2019年6月号,标题刊登杂志封面)

 

作者简介:柳邦坤,教授、高级记者。籍贯山东诸城,出生于黑龙江黑河林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和江苏省作协会员,淮安市淮阴区作协副主席。现供职于上海建桥学院。业余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评论、歌词等发表、获奖和演唱,出版作品集《带你游黑河》《从大森林里来》《大地上行走》《分界》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