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风云一握

 图片2


风云一握

——会师广场上的遐思

 

作者:许晨

 

巍巍青山下,滔滔龙江边,两位时代的巨人把双手紧紧握在一起,面容坚毅,目光炯炯地望向前方。

一位头发略长,衣着洒脱;一位头戴军帽,腰系皮带。啊!这正是人民军队和共和国的缔造者--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啊!是他、是他、是他们。当然,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已经成为一尊矗立于此的高大峻拔、雄奇伟岸的青铜雕像……

不久前,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家看吉安文学笔会”活动,来到了具有“江南望郡 红色摇篮”之称的江西省吉安市。尽管我是第一次踏上这片传奇的土地,但“吉安”两字早已如雷贯耳,红军时期那句著名的诗词“十万工农下吉安”不禁脱口而出。而今前辈浴血奋战,铸就了“江山如此多娇”,我们可谓是“一群文人下吉安”,所以兴致勃勃,备感亲切。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唐代才子王勃大笔书写南昌《滕王阁序》的名句,也完全适合描绘吉安之城。这里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革新领袖欧阳修,有大义凛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开一代诗风的杨万里和畅导“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俱往矣,今天则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昌吉赣高铁、赣深高铁和井冈山机场的交通网,有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绿色食品、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还有“井冈蜜柚、有机茶叶、特色竹木”等六大富民产业,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精准脱贫……

古往今来的吉安,丰厚的历史人文铺筑起大道至简,强劲的改革开放激荡着沧桑变迁。真可谓: 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然而,对于我这个从军营走来的战士作家来说,最为看重的还是耸立在吉安城西南方向的井冈山--工农革命事业的摇篮。可以说,新中国就是从它那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千回百转,披荆斩棘,一步步走上北京宽阔平坦的长安大街。

哦,五百里井冈山,苍松翠竹绿满天涯,红艳艳的杜鹃花如火炬一样燃烧在其间,好似大自然在诠释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谛。尽管这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持续了两年零四个月,但却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功之路,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而今,这里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有100多处,其中26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工农革命的摇篮”。其中的八角楼、黄洋界、挑粮小道、小井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每一处,都使我们肃然起敬、默默沉思。

尤为值得纪念的是:今年是彪炳史册的“朱毛井冈会师”95周年(1928--2023)。对于我这个曾经的工农红军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老兵”来说--当然说老是指退役多年,在井冈老一代革命家前辈面前则永远是一个“小兵”,更加神往那为井冈山斗争做出重要贡献的“会师台”。

这天上午,刚刚下过一场阵雨,天空和大地仿佛被清水洗过一样,分外洁静清新,碧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路旁的树木草地绿得让人心醉。我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一步步走过横贯龙江的大桥,走进后来整修一新的会师广场。迎面映入眼帘的,自然是那尊屹立在高台上的“握手”铜像。

心切切,意绵绵,我首先匆匆来到塑像面前,肃立抬头,久久仰望。两位伟人那简朴的衣衫上似乎还飘着战火硝烟,年轻且自信的面庞上闪耀着必胜的信念之光,两双大手紧紧握在胸前,犹如钢浇铁铸一般,凝聚着无穷的力量。在塑像身后,飘扬着第一支正式的工农红军序列--“红四军”的军旗,广场四周竖立着一根根银光闪闪“梭标”样的路灯,远方则是郁郁葱葱如环抱一般的井冈山峰。

恍惚间,高台上的铜像活动起来了,那充满了火辣气息的湘川口音响彻天地之间:“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红军会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朱德《七绝:井冈会师》)。立时,我的眼前红旗招展、人潮沸腾,当年硕果仅存却豪情万丈的起义军汇集成了滚滚铁流--

在那风雨如晦的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坚强不屈的共产党人拿起枪杆子,向国民党反动派奋起反击。尽管寡不敌众,接连受挫,但百折不挠的钢铁战士依然战斗不已。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打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旗号,建立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而朱德、陈毅则指挥八一南昌起义的余部,辗转江西、福建、广东边境坚持斗争。龙游千里归大海,两支工农武装迫切需要握紧拳头。

几经周折,他们终于取得了联系。

在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部队接应下,朱德等人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暴动农军,平安转移到达井冈山下宁冈县砻市镇。相传这个镇上特产砻床(民间砻谷的一种工具),因而有了砻市之称。后来砻床交易渐渐消失,砻市名不副实,当地人以龙江为载体,改称龙市。音同字不同,意更不同,这个名字预示着潜龙腾飞,一飞冲天。

公元1928年(农历龙年)4月28日,指挥部队完成掩护任务的毛泽东回到了龙市,听说朱德率队住在镇上的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过去。得到消息的朱德、陈毅连忙迎出书院大门,与毛泽东等人亲切相见,热情交谈。随后大家一道登上书院的文星阁,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毛泽东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确定近日召开会师庆祝大会。

这一天风云激荡,就被后人定为著名的“朱毛会师”纪念日!

五天后--也就是5月4日,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他们在宁冈龙市镇召开了胜利会师暨红四军成立大会。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有工农革命军、农民自卫军、工农红军等称谓,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会师后的第一件事就整编部队,成立中国工农革命第四军,不久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这是第一支正式成军的中国红军,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那么为何不称“第一军”“第二军”抑或“第三军”呢?据考证原因有二:一是为了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即铁军的名声,在大革命中,铁军曾是我们的革命中坚,沿用番号以壮声威。二是可以迷惑国民党反动派,让其摸不清红军虚实。

当年会场设在龙江东侧,一座小桥跨江而过,双方指战员通过此桥来到一块宽阔沙洲上,热烈地握手相拥。这里原为木桥,现已改建成石桥。会台是用禾桶、门板搭建而成的,上面铺盖着晒垫(用于凉晒农产品的竹席)。一时间,红旗飞扬、梭标步枪林立,一万多人汇聚一起。声势浩大,群情激昂。

曾受毛泽东委派去联络朱德部队、为会师做出重大贡献的湘赣边特委委员何长工,担任大会司仪。会议宣布: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师九个团,兵力达万余人。朱德、毛泽东、陈毅分任一、二、三师师长。

由此毛泽东和朱德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史称“朱毛红军”。这是因为朱德年龄大,担任军事主官,而且毛泽东谦逊礼让。后来文革期间曾有别有用心之人欲打倒朱德,受到毛泽东严厉批驳制止。那是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见到朱德说:“老总啊,你好吗?你是红司令啊!”“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

如今,吉安井冈山人民在原位置重建会师台和会师广场,亦称红四军建军广场。在会台前方,特意树立起毛泽东和朱德双手紧握的铜像,象征着两大起义军的胜利会师,并从此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的成功之路。  

这尊铜像是在2008年庆祝朱毛会师80周年之际,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洪涛教授担纲设计制作的,重5.4吨(寓意会师大会为5月4日召开),高5.8米(寓意5月是会师80年纪念),历时一个月在大连金和青铜艺术有限公司铸造成功。

那年7月15日晚,运载铜像的货车从大连出发,后乘海轮至烟台,汽车运输长达五十多个小时,途经三省,行程2000多公里,沿着当年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路线,经永新三湾,于17日傍晚平安抵达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并在当年两位伟人井冈山第一次会面的地方(龙江书院)停留休整。

过了三天--7月20 日上午,龙市镇雨过天晴,云高气爽。广场上人头攒动,近万名群众自发聚集于此,满怀深情迎接伟人铜像的到来。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及设计铸造单位技术人员的指挥调度下,现场安装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九时五十八分顺利完成,有关人员小心翼翼揭开铜像身上的红绸,两位伟人的风采神韵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展现在人们眼前。顿时,鞭炮齐鸣,欢呼雷动,现场洋溢着一派热烈、喜庆的氛围。

屈指一算:我前来参观拜谒朱毛红军会师广场时,正是2023年7月21日上午,距离建成这尊大型铜像整整15周年。这肯定不是本次活动的主人--江西省作协和吉安市文联刻意安排的,而是冥冥中的不期而遇。情不自禁,我这个当过兵的人感慨万千。不过,相对于铜像安装的隆重场面,我更加看重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和深刻寓意。

本来,著名的朱毛会师有种种情景和场面。建国以来,各种文艺作品包括油画、戏剧、电影、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都从不同角度有所表现。雕塑艺术家洪涛团队却紧紧抓住“握手”这个细节,塑造了两人双手紧握、气宇轩昂面向前方的高大形象,永恒地定格凝固在井冈山上。

这一握,握住了时代脉搏。这一握,握住了历史风云。

这一握,握住了胜利罗盘。这一握,握住了光明未来。

这是风云在握!这是力量在握!这是胜券在握!

朱毛握手,秋收和南昌两支起义军会师,组建了第一支工农红军部队,壮大了革命力量,明确了前进方向,鼓舞了人民群众,震慑了敌人阵营,保存培养和锻炼了我军将士。虽说后来历经坎坷曲折、风霜雨雪,但冲锋在前、光明在前的目标始终如一,直至取得全面胜利。

正如见证了会师壮举的粟裕大将在《激流归大海》一文中所说:

“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巨人的握手历史的握手,已经过去了整整95周年了,与我们的人民军队一样即将迎来百年庆典。当年那一握,风云际会,虎跃龙腾,为中华民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如今我来到当年的党代表和总司令面前,深深地三鞠躬,再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既是对前辈的敬仰,也是表达由他们缔造的军队后来人,继往开来、世代传承的雄心壮志。

时间真快,不知不觉过去了半晌,采风团的伙伴们大都离开了,工作人员招呼我抓紧上车去下一站。一步三回头,我恋恋不舍地走出“会师广场”,看着眼前早已日新月异、换了人间的吉安井冈山市,耳畔蓦然回响起一首诗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2023年7月-10月写于江西吉安、山东青岛


图片3 

作者简介:许晨,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东文学》社原主编社长,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曾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许多优秀作品。出版有《人生大舞台——“样板戏”启示录》《血染的金达莱》《真情大援川》《琴声如诉》《山海闽东》等长篇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多年致力于海洋文学研究与创作,著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耕海探洋》等海洋纪实三部曲。曾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全国海洋文学大赛特等奖、新中国“七十年七十部优秀有声读物奖”、“泰山文学奖”等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