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行二篇
作者:池征遥
窟都甘肃
甘肃,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域,留存有各类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作为历史的音阶和符号的石窟艺术,更是集中体现了中西交流融汇的古代文明。
甘肃,是中国石窟分布最密集的省份,可谓“星罗棋布”“群星璀璨”。已知现存石窟有205处,拥有5万多平方米壁画和2万多身塑像,石窟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国四大石窟,两个在甘肃。中国古代十大佛像,甘肃也占据“半壁江山”。
现据文献史料记载,撷取国内外影响力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石窟16处,与您共飨。
①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②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③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④炳灵寺石窟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
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清水秀,峰险石。
⑤安西榆林窟
位于安西县城南68公里处的高山峡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树而得名。该窟现存42个洞窟, 东崖32窟,西崖10窟,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榆林窟25窟、3窟、29窟堪称为其代表。《西方净土变》和《观无量寿佛经变》所描绘的天国世界、楼台亭阁,再现了唐代高超的艺术技巧,再现了唐代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幻化在漂渺虚无的佛国世界里。这两幅大型壁画的代表作,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甘肃厅。五代、宋初、西夏、元各种题材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耕获、嫁娶、宴饮、弈棋、酿酒、冶铁、音乐、舞蹈等画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29窟的西夏壁画《玄奘取经图》,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宝。榆林窟还出土过珍奇文物雕刻象牙佛。
⑥庆阳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包括寺沟主窟群,及其北1.5千米处的楼底村一窟(简称北一号),其南1.5千米处的石道坡石窟,花鸨崖石窟,石崖东台石窟群等,南北延续3公里。现窟群面积为7500平米,窟院面积为5000多平米,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画96.7平方米,题记150方。主要精华石窟集中在寺沟主窟群。此处有283个窟龛,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长120米的黄砂岩崖体断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号、240号窟和盛唐时期的32、222、263号窟。雕造内容极其丰富,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陇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⑦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北魏永平三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与庆阳北石窟寺,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现存5窟,均座北向南,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又如“树下诞生”、“宫中娱乐”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萨像面带微笑,形态秀美清俊。其雕刻手法概括简练,纯熟自然,毫无生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⑧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石窟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南75公里处的泾川县泾、内两河汇流处,在王母山东北面,距泾川县不到1公里,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王母宫石窟依山开凿、呈略长方形,形若“凹”,高达12米。窟内造像分三层,中有方体塔柱,直连窟顶,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萨以及驮宝塔的白象,多为北魏作品。顶部建造物脱落几尽,现存造像百余尊, 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两旁。窟外为清代重修的依山楼阁。经重修后的王母宫大殿,及通往大殿的台阶和盘山公路,成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场所。
⑨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是一处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至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石窟群。
马蹄寺石窟群由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等七个小石窟群构成。共包括历代洞窟70余座,塑像500余身,壁画200余平方米。窟龛开在石壁高处或近水的岩壁上。窟前多有寺院建筑,远望层楼复阁,十分壮观。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现存窟龛、壁画、造像多为唐代以后的遗存,其中北寺、金塔寺保存较好。
马蹄寺石窟群保存了自北凉、北魏、隋、唐至元、明、清的历代造像与壁画,对于研究中国石窟艺术与宗教发展史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⑩东千佛洞石窟
敦煌石窟群之一。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桥子乡南三十五公里峡谷两岸。现存洞窟二十三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其中第2、4、5、7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
⑪西千佛洞石窟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
⑫拉稍寺石窟
位于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山中曲径幽林,百鸟争鸣,空谷回应,与水帘洞隔山相对。
⑬大象山石窟
甘谷大象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⑭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马蹄北寺东南面1 0公里的大都马河西岸,高悬刺沟的红砂岩崖壁上,距离地表约60米。洞窟虽只有两孔,但内容、题材之丰富、复杂,雕饰之多变。从保存情况来看,是马蹄寺石窟群中最有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石窟。
⑮武山水帘洞石窟
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龙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等最为珍贵。该石窟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为理想的游览胜地。该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历代修建,主要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胜古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⑯庄浪云崖寺石窟
地处庄浪县城东28公里的关山深处。始建于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维修和扩建,是一座雄踞奇峰的秀岭中的历史悠久的石窟群。它由红崖寺、朱林寺、三清洞、罗汉洞、殿湾等寺洞组成。寺洞相互依存,形态各异。云崖寺现存三层洞台,星罗棋布的大小窟龛以及各种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仍珍藏寺内。在云崖石峰左方,还有一些中小型窟龛。龛内均为泥塑造像,属秀骨清象风格,似为北晚期到西魏之作。
一座座千年石窟,像佛陀洒落的一串串宝珠,点缀在丝绸之路黄金带上,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艺术走廊。尤其是中国内地最早的石窟造像模式“凉州模式”,直接影响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开窟造像,成为佛教艺术走进中原的急先锋。
一座座洞窟如同一条条多彩的飘带,更是一条艺术的长河,以穿越千年的深邃,为丝路和甘肃的变迁作注。它昭示着甘肃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预示着还有多少艺术的神奇向人们挥手。
历史深邃成洞窟,洞窟厚重成一部部内容丰博的图书。是关于历史、关于艺术的呈现和演绎、思考和顿悟。成为西部,成为丝路,成为如意甘肃独特的语境。为今天见证,为明天逐梦。
我爱兰州
这是我写的系列散文《醉美甘肃》的首篇《我爱兰州》。
是啊,朋友,您知道兰州吗?
兰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总让我魂牵梦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兰州吧!
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是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
它位于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称为中国“陆都”,距西北其它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
兰州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自古以来,兰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联系四方的交通枢纽,也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因此被称为“金城”。
自古以来就有“黄河宁天下平”之说。史料称,位于黄河上游的兰州“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这即是对兰州地位的肯定。
兰州得益于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既是中国最早接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和装备制造基地。
兰州气候宜人,城市建设非常漂亮。黄河穿城而过,被誉为“黄河明珠”,尤其是夜景在国内有“小香港”之称。
旅游界有句名言:“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
真的,兰州的许多地方与众不同。
如果说夏季是甘肃最美的季节,那么陇上让人醉美之一的地方应是兰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有诗人这样说,兰州有黄河苍茫东去的无奈,有水车吱嘎的柔情,有羊皮筏子直面危情的坚毅,有敦实黄土的朴实,有最澄净天空的通彻,有心满意足的牛肉面,更有大漠苍苍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憨厚与豪迈。
在兰州看桥既是一大特色又是一道风景。
据记载古时黄河之运,最早有木筏、粮筏、羊毛筏等,后因其材质和运输物资的不同,又有了牛皮筏、羊皮筏。随着人们逐渐掌握了桥梁建设技术,在黄河之上开始修建桥梁,从独木桥到梁桥、浮桥,再到索桥和拱桥。桥梁的建成不断完善了黄河两岸的交通体系。
据统计黄河之上,仅在兰州段造型各异、内涵丰富的桥梁就有28座,成为跨河桥梁最密集的河段,因此兰州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桥都”。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就在这里。不仅给人们出行提供了方便,也给人以美感和回忆。
再一特色和亮点就是位于黄河两岸的皋兰山和南山,它们以白塔山和五泉山为代表,既是兰州的名胜风景区又是兰州历史文明的见证。
还有兰州的水车,历史悠久,外形奇特,起源于明朝,是兰州市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至1952年,兰州有水车达252轮,黄河两岸更是水车林立,总滴灌面积达10万亩。当时兰州市的水车之多是号称“水车之城”的叙利亚哈马市水车最多时候的8倍,成为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今天,兰州的水车制造工艺进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这让古老的水车焕发了生机,成为又一大特色和亮点。
这里有黄河第一楼“黄河楼”。你站在黄河楼顶端,可以从近百米高空俯瞰母亲河,黄河美景尽收眼底,感受到现代的繁盛,找回古老的记忆。
这里地灵人杰,胜迹煌煌。古霍将军西征之武库,刘翰林挥毫之文房。当代屡出栋梁,胡主席在此磨砺,温总理在此起航。科研基地,高教称强。
这里还有兰州的一碗面和一本书,即“牛肉面”和“读者”,它们分别以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早已深入国人心中,走向了世界。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国宝《四库全书》也在这里珍藏,闪烁着光芒。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自首演以来已经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演,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友好使者,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精品。
还里是瓜果之城,中外弛名。地方特产和风味美食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周边景点星罗棋布,独秀俊美,惊艳无比。
兰州天生就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有人说,兰州人总是以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生活在这狭长的“两山加一河”的地域。不羡慕北上广的繁华,也不担心恶劣的地理环境。毕竟,这里比西藏低些,比新疆更离祖国近些。
有人说,兰州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放弃对绿树,对鲜花,对水流的追求和向往。虽然这里黄河穿城而过但却严重缺水。一年四季,有可能仅仅下几场不多的雨和不多的雪。对雨雪的渴望,渗透到了兰州人的沉沉睡梦中。
有人说,兰州有着太多的大西北的影子。过去一年会发生几起不大不小的沙尘暴,不是如台风般飞沙走石,也不是如龙卷风气势磅礴,而是那么不急不躁,漫无边际的笼罩过来,将天上、地下,将奔腾的黄河、巍巍的山峦环环包裹,几乎禁锢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不过现在随着治理手段的不断加强,这种沙尘暴的天气越来越少,影响也越来越微弱。
平常的兰州惠风和畅,经常会看到绽开清亮的天空,温柔的欢迎四方来客。冬天不是太冷,夏天如“清凉避暑夏宫”。没有北京宫阙与楼宇的厚重;没有上海高楼林立的繁华;没有昆明春城般花团锦簇的艳丽;也没有近邻的西安那份高贵和雍容。本真的兰州就像邻家姐妹一样,平凡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养育了兰州人的不同性格。
兰州人,做起事情从不拖泥带水。兰州人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从来都是直接表现出来,从不藏着掖着。
兰州人,总是对朋友,对远道来的人很热情,不论是身居高堂,还是一介平民,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招待,朋友就是朋友,没有高低贵贱,没有你尊我卑的概念。
兰州人,不论年轻时多么想离开,无论某个时候多么嫌弃,多么不屑一顾,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积累都会慢慢喜欢上这座城市,并且不愿再离开,回归自然本质。
这些都是外地人游历兰州后对她的评价。
在盛夏的时候你来兰州,就会看到最美的时日是雨滴过后的焕然一新,是树木葱茏时的欣欣向荣,是最热天阴凉地的清爽,是假日与知心朋友豪饮到深夜的执着。
兰州别具魅力。有那么多的赞誉,有很多让人咂舌之处,除了以上还有更多。
每当夜幕降临,你会看到兰州城里华灯齐放,高楼被霓虹灯装点的璀璨夺目;街道被路灯照耀的如同白昼;那一座座桥梁,灯影闪闪,流光溢彩。夜色阑珊,静坐古城一隅,慢煮光阴,惬意安然。
来到兰州,在夜色中你一定要去滨河路浏览。沿着河边行走,不仅能看到如梦幻般美丽的中山桥,横跨黄河宛如一道彩虹;还能看到山顶的林木与河边的建筑倒影在河面随波荡漾,那点点灯光如天上的星星闪闪,跳进了你的心田。黄河里行驶的轮渡,也带着五光十色的帽子,穿梭在黄河水道上,更添了西北韵味,显得美轮美奂。
你若在兰州的夜色中徜徉,还能听到街边酒肆的猜拳行令声,还能看到沿街的烧烤店与火锅店热火朝天的景象。KTV里扬起的歌声,与滨河路边静谧的小道,成双成对的情侣影子形成反差,但又遥相呼应,并行不悖。此时宛如情侣又如姐妹的皋兰山和兰山隔河相望,也含情脉脉,秋波几许。就连她们头顶上的明月也在诉说着衷肠,显得无比的清透而又有着几分神秘和静雅。情与景相互交融,让你乐不思归,流连忘返。
兰州人无比热爱这座城市,但更喜闻乐见八方友朋齐集兰州。
一位诗人如是说:“兰州之美是美中之美,但最终是因为你的到来她才有了灵魂!因为你的到来她才有了美不胜收的价值。”
大美兰州敞开胸怀欢迎您!
【作者简介】池征遥,笔名水也,男,汉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肃及非洲工作经历。退休前为《甘肃建设报》社长,现定居西安。拥有专业高级职称。长期以来与文字为伍,尤其酷爱文学艺术,且多有文章发表在国家、地方刊物,获得过众多奖誉。被多个国家级媒体评聘为评论员、研究员、文化学者、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入选中国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发行过专著专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