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烟花

烟花

 

作者:于立群

 

正月十五那天,吃过晚饭,女儿也不知从哪儿听说广场上有烟花秀,央求着我带她去看烟花。

 

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初一十五,就在家门口放鞭炮,放烟花。那时候的烟花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依稀记得在手里拿着的长长杆子的“夜明珠”,眼前花莹莹的,那头燃着小小焰火,就在手里轻轻摇晃,看着父亲和哥哥将一个箱型烟花点燃,我们躲到远处捂住耳朵听一通 “高升” 的“噼啪”几声,煞是好看。母亲说,放烟花是为了驱鬼辟邪,祈求平安,也是过年的仪式。母亲的话想来也过去了二十多年,如今我的女儿也已三岁了,那些关于儿时的记忆从不曾忘。

 

后来结婚生子就住在城里,孩子小的时候不敢领她去,加之我生来不爱凑热闹,也就没特意去广场上看过烟花。

 

而今年春节期间,妻子正有一幅画在紧要关头,没办法,只得我带着女儿去。

 

街上的车子与人群川流不息。大约八点钟左右,我们停了车,走到广场上。此时,人群已渐渐聚集起来,要放烟花了。我抱起女儿,被人群拥挤着向前走。来观看烟花的人们寻找着合适的位置,却并不着急,那些孩子们,不在顾忌家长的存在,尽情释然着自由与纯真,大步地穿行于人潮中,肆无忌惮的玩耍,远处汽车鸣笛声阵阵,怕是有人挡了路,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是啊!在我的记忆里节日氛围历来如此。

 

我一边往前走,一边想着,为什么中国人对烟花爆竹情有独钟呢?

 

传说在唐朝时,烟花便被制作出来,用来驱鬼辟邪,供人观赏。大唐国力强盛,人们率性洒脱,每逢节日,家家扶老携幼,游于坊市之间,风流才子坐于酒肆之中,听曲作诗。那杜牧喝了一口酒,见酒伎眉目如画,好生漂亮,只是一双手笼在袖子里,总是不得见,便随口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张祜在侧,得知他意思,便道“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如今也能想见,俩人喝得醉醺醺,勾肩搭背,桌上温着酒,外头放着烟花,游人经过窗前,交谈之声透窗而来,一派繁华景象。只可惜唐诗之中少有关于烟花的千古绝句流传下来,想来是大唐之时烟花制作工艺并不成熟,不然以李杜这等天纵之才,不知要写出多少关于烟花的名句。

 

直到宋代辛弃疾写出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才将烟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人们喜爱烟花,我想大约不是因为烟花绽放的美丽,而是转瞬即逝的惊艳,才更具吸引力。人们对短暂的东西自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怀恋,对物如此,对人亦是。当你爱上一个女子,与她相伴终生,柴米油盐,平平淡淡生活到老固是极好,但带着相思永远天各一方定会留给你更强烈的感觉。大概你若与她朝夕相处,所记得的不过是长久的温存,但若相见时难,那一颦一笑,短暂的相聚才能刻骨铭心。

 

所以才子大多风流,就像最优美的诗词往往少不了歌伎的影子,那些萍水相逢最终都化作了浪漫的诗句。那脂粉烟花杨柳巷总少不了鲜衣怒马少年时,当他们“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便会写出一些传世的佳作。而若朝夕相处,杜牧就写不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姜夔就写不出“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晏几道就写不出“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除了歌伎,也有许多著名的诗篇是写给短暂相逢,或爱而不得之人的,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如曹植的《洛神赋》。

 

佛家讲人生八苦,我想大概最苦莫过于“求不得”。而正是这个“求不得”带给人最原始的动力,在追求中偶尔获得短暂的满足,余下的时间里都在痛并快乐着。就像歌词里说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如同烟花,它只供你一瞬间的惊喜,但它永远不属于你。

 

而此时人群沸腾起来,一声声欢呼伴随烟花一起腾空,随着声声炸响,绽开美丽的花束,映着满天星斗,又徐徐落下。女儿兴奋地指着天空说:“爸爸,看,烟花!”

 

看吧!广场上的人群都为烟花的腾空而迷醉,那沉浸在缤纷烟花中喜悦中的人们,都在期待新的一年到来!

 

作者简介:于立群,白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