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散记之七
我“发明”了一个汉字
作者:陈长青
题引
在鞍山西道路北街边的天大北五村一号楼前楼,因为要修建地铁七号线需要对此楼进行拆除。在施工中看到楼的钢筋铁骨基础被强力机械拆凿破碎,心生感慨。它也曾或有生命,它也曾坚强挺立,它也有高耸风采,然而现在却被破碎成粉化灰……
看到施工工地上它那支离破碎仍然坚强挺立却毫无惧色的样子,连想到此时它也是一道风景,一副风骨,一种精神。它暂留的身影,将会化作一座雕像,一首诗歌,被人传唱……
下图为天大北五村一号楼前楼进行拆除施工。
于是我作一小诗记之。
铿锵悦耳声远扬,
锤击雕凿出坚强,
有骨有肉不显瘦,
铁身石体雄风狂。
当我看到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总院大楼下面的房间外有一处挂着“砼文书院”的办公部门。门口摆放着一座雕像很有特点;它是用一块较大尺寸的从被拆除建筑物的废弃钢筋混凝土精雕细刻而成。
形象为一个口含手持共五种古兵器的熊。一幅怒目圆睁,张牙呲嘴既凶狠又可爱的样子。
这可说是一座用钢筋混凝土而创作的一个艺术作品呀,我称它为“砼雕”。我知道这个字念“砼”,是表示“混凝土”的意思。是被人用“会意法”创造出来的一个字。
我知道,中国的汉字非常了不起,是世界上最美最优秀的文字。
我异想天开:要是自己也能够“创造”出一个汉字来多好呀?
于是我开始了胡思乱想。
一、关于汉字传说
我国汉字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初诞生发展的历史已不可考。相传应该是从刻画符号、陶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再到现在通用的真、草、隶、篆等字体书写笔画及字体结构的。
古来就有“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翻译过来就是:仓颉创造了文字,使得老天降下谷雨,鬼被惊得神夜夜啼哭。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本经训》。但此说只是说明了造字时发生的现象,而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天雨粟,鬼夜哭”这样。我想这是因为发生了“造字”这样的令人非常感动的大事件,是会“惊天地,泣鬼神”的。所以才会有此说的。可见造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但我国的汉字早就有甲骨文的发现。其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后来的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才有的仓颉造字之说。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不足实信。充其量仓颉只是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仍然不愧为传训中的旷世奇人。据说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虽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但由此看来,仓颉造字,其实只是汉字的整理者,而非平空新造。
二、关于汉字创造
后来有据可考的造字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发明造了一个只属于她自己的字:“曌”。其字义为日月当空为曌。寓意自己如为天空中的日月。在这个字也只有当提高武则天的时候用一下。其寓意决定了别无它用。由此可见这个女皇帝有着怎样的勃勃雄心及丰富的想象力。
再后来在1917年的时候,刘半农发明了“她”字。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了一篇《我之文学改良观》的文章,其中包含了他对文学革命深刻的见解。同年,蔡元培便破格聘用仅初中学历的刘半农做预科国文教授!
1920年,他写了一篇名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文章,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然了,倒不是说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完美,而是他在这篇文章中首创了一个新的汉字——“她”。因为刘半农当年在担任编译员的时候,每当翻译到“she”这个单词时,总会觉得非常麻烦。因为在中国古代时期,“他”指的是一切事物,没有所谓的“它”和“她”。所以碰到“she”这个单词的时候,他就只能将其翻译为“那女的”或者是“他女”,读起来十分别扭,非常影响表达和阅读体验。所以鉴于此,刘半农就索性发明一个形象的“她”字,用来专指代女性的第三人称并一直延用至今。看来,现实中的实际需要,是创造汉字最主要的动力源之一。
而“您”字的发明人,现已不可考。在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第二人称词“你”,而没有“您”字,但是唐朝已经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你们”二字连续,读快了就成了“您”的声音了,到了宋元时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将“你们”简称为您。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度,用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由于“您”源于“你们”,故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
李四光也曾发明过一个汉字:䗴。
䗴(拼音:tíng,注音:ㄊㄧㄥˊ,音同“廷”)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动物有孔虫的一种。它们壳体微小一般壳长5-10 毫米,但是小的不到1 毫米,大的可达到30-60 毫米。壳体形态多种多样,有凸镜形,盘形,球形,纺锤形及圆柱形等。一般多为纺锤形。䗴类生活在距今3.2亿年到2.5亿年前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在二叠纪末期全部灭绝。是划分石炭纪和二迭纪这两个地层的标准化石之一。
早期的䗴外壳是简单的平面螺旋结构,晚期的䗴外形则多种多样,大多数呈光滑的纺锤形,中部粗大,两头尖锐,“䗴”这个中文译名也是由此而来:1829年,Fischer de Waldheim命名了䗴属Fusulina,其词根fusu就是希腊语中纺锤的意思;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四光老先生,给指代“古代纺丝时卷丝用的竹制工具”的“筳”字加了个虫字旁,创造了“䗴”这个汉字,在1934年发表的论文《中国北部之䗴科》里首次使用。之后在中国持续使用到现在。
大部分专业文献中都用的“竹字头+蜓”(上下结构),这个字在字库中是不存在的,而且当年李四光创建“䗴”字时就是这个左右结构的字,“虫”字旁强调其为单细胞动物,“竹字头+蜓”(上下结构)是“䗴”的晚出异体字,只是由于后来使用习惯这个上下结构的字占了上风。
最近有学者(顾松竹,2010)通过对“䗴”和“竹字头+蜓”字的来源历史考察及对其字形字义的辨析发现,“䗴”字发表在先,具备优先权且符合创字者李四光的原意。同时考虑到“䗴”字已经可以进行计算机处理的现状,从科学名词优先权和现实角度出发,建议地质、古生物学界和相关的专业媒体应当立刻开始使用“䗴”字而放弃 “竹字头+蜓”字。看来汉字最先的创造与使用,是有科学名词优先权,并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时间来到了1953年。中国著名土木建筑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了一个关于建筑结构方面的专用汉字——“砼”。
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
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一个“砼”字。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
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但“砼”字现仍只是一个建筑工程专用字。
三、关于汉字新添
于是我想到了要不要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来呀?
果真的构思出来了:要创造一个新的汉字。用来表示和说明“钢筋混凝土”,这样省去了更多繁琐的笔画,可节省了书写时间的。
要发明一个汉字,看来并不难的。用不着“天雨粟,鬼夜哭”地那么既费事又碜人。
据此,我想到要创造的一个新汉字是:“钅砼”。(电脑字库中尚没有此字)左边是金字偏旁,右边是“砼”。读音为“够”。“骨”字与“肉”字连起来快读,形成反切的“够”字的读音。意为:钢筋混凝土。钢筋为“骨”,混凝土为“肉”。“砼”字其字义可理解为“人工造的石头”,为“混凝土”;而我发明的这个合体字,字义为“钢筋混凝土”。当“混凝土”里面有了“钢筋”,其“砼”字中加入金字旁的“钢铁”成分,其强度才“足够”了。这个字还可以有另外不同的写法:如“石钅仝”。金字边在字中间,可能更接近这个新发明出来的字的本义。混凝土中间加入钢筋,更形象更好地表达出“钢筋混凝土”这个新字“质”的含义。这个字还可以区分石子、砂砾、水泥混合的“混凝土”及带有钢筋铁骨作为骨架的混凝土,是一种“有骨有肉”的混凝土。这样一来,对于混凝土的具体情况有了结构上的细分。(原先够字也是有不同字异体写法的:如“够”为左“多”右“句”、“略”为上“田”下“各”的不同写法。)
从笔画上,“钅砼”,只有十五画,而“钢筋混凝土”,笔画多至五十一画,读起来十分罗里罗嗦,写起来也十分费时。如果允许这样一个字出现和使用,不仅读起来简单,只发一个读音,而且书写时将大大地减少书写笔画,省事。
有了字型,有了读音,就可以构成一个新汉字了。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建筑工程专用字。同样的是,为了减少“麻烦”,创造一个这样的新字,也算作是在文字改革上删繁就简的尝试吧。
我认为,实际需要是创造发明的最强动力。但愿被大家能够在实际中使用,并在约定俗成后得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认可。
附“‘钅砼’雕”作品:《五兵熊符》、《唐代佛像》
“砼文书院”门前(作者/摄)
“钅砼”雕作品《唐代佛像》(作者/摄)
“钅砼”雕作品《五兵熊符》(作者/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