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的小年
作者:王军
每过小年,我总是稀里糊涂地听着母亲念叨一句,让父亲去街上买块豆腐,晚上在锅里煎好与白菜一起炖着,说是过小年了。
那时,我根本没搞明白家里为什么要过小年,也不清楚每过小年母亲总是让父亲上街买块豆腐回来给我们吃。
站在灶台,我们望着母亲在锅里煎得黄嘣嘣的水豆腐,那滋啦啦的灶火声,偏着脑袋想问母亲,却被那严厉的目光挡了回来,吓得我不敢哼声。
过了好久,母亲才冒出一句:“那是给灶王爷吃的,小孩子不要问。”
随后,父亲过来,把母亲放在碗里的三块豆腐端到供桌上去了。而母亲自己用筷子夹了两块放在灶台的烟囱边,说是敬火神,希望它保佑我们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不过,在我们那里湾里人对小年不怎么重视。家家户户有过的,也有的只是嘴上念叨两句而已,那天的饭菜跟平时没什么两样。记性好的、家中宽裕点儿的人家,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让家人吃上一顿好吃的,但比起年饭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儿。也有忘记日子的,腊月二十四日才过。因我们那里地处我国北方与南方地理位置的分界线,哪天过小年,湾里人没什么忌讳。
也正是受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小时生活习惯的影响,我在心中常把过小年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随身边的人说是哪天就哪天。
其实,过小年是我们的先哲们对火的崇拜和敬忌。那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远古有了火,华夏大地才有了人间烟火的气息,才生生不息地繁衍生活的希冀与未来。
民间说法,是夏商时祭灶的一种仪式,奉灶神为神主,常用丰盛的酒、食物作为祭品,包括糖果类的甜食,意思是让灶神爷吃东西堵住嘴,以免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背后捣鼓人间的坏话。也有民间流传凡人张生娶妻后无所事事,成天花天酒地,败光了家业,沦为乞丐。有一天,他讨饭到了原配家门口,无地自容,便一头撞进灶膛里烧死了。玉皇大帝闻知后,认为张生是个悔改之人,便封他为灶王,但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前必须上天一见,大年三十再回灶底守护灶台。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四小年之说。但北方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是从清代皇帝雍正朝政时开始的。这之前,清代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在坤宁宫祀神,二十四日祀灶。当时,雍正皇帝因简单省事,祀神和祀灶一并为腊月二十三日同一天祀出。王族、贝勒爷们看后纷纷效仿,皇亲、显贵们在这一天祀灶,过自己的小年。于是,朝庭内外逐渐有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清史稿·礼三》也有记载。但南方地区仍保持着唐、宋以来二十四日为小年的传统。这也是当今我国南北小年不是同一天的缘故。
其实,先秦时期,人们把祭灶就位列为“五祀”之一,慢慢演变成了过小年的习俗,与其他四位神祇共守家庭平安,祈求来年财运。《礼记·月令》记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至于祀灶其它说法,《论语》中写道:“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南北朝楚汉之争时期已有迹可查,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唐代罗隐《送灶》一诗对祀灶一事更为直接明了:“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到了宋代,民间一些人认为这天灶王爷上天领诣,新旧一年开始交替,故称腊月二十四为“交年节”。家家户户扫尘士、更新衣、磨豆腐、备年货、迎新春,并在这一天清除家中各个角落的灰尘,准备些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钖豆祀灶。”也就是说小年普天同乐。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小年又称交年节、灶神节,送灶、辞灶、醉司命。读懂它,人间自有的温情,希望年年降落在各自的门庭中……
2025.1.22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