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滇池史话

滇池史话

 

作者:郭松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此乃清代名士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名句,“五百里滇池”是夸张吗?不是。古滇池岂止五百里,曾有一千里呢。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称昆明湖。名称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第二种说法,认为“滇者,颠也。”是彝语的“甸”,大坝子之意。第三种说法,《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个地区最大的部落,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之名。

滇池在昆明坝子中央,东起呈贡县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内,注入滇池的大小河流有20余条,以盘龙江最大,还有柴河、金汁河、马料河、昆阳河、海源河、宝象河、东大河、梁王河、呈贡大河、西白沙河等。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因河道中有形若螳螂的沙滩得名螳螂川。

古滇池几乎淹没整个昆明坝子,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湖岸线约比现水面高出10米,今昆明市区在昔古滇池之底。后来昆明坝子构造上升,加剧海口河的侵蚀,海口河被切深,入湖河流携带泥沙在湖内沉积使湖底增高,导致古滇池流出量加大,水位开始下降,水面逐渐变小,形成今滇池。

《昆明水利志》中描绘的“滇池变迁图”,可看清滇池逐步缩小的过程。古滇池北起松花坝,南至晋宁宝峰,东至呈贡王家营,西至马街山脚。古滇国时期,滇池东北岸的水位约1915米,落索坡、龙头街和黄土坡附近的丘陵和平地露出水面。至唐宋时期,滇池水位降至1890米,滇池水面约510平方公里;元朝水面缩小至410平方公里,明朝为350平方公里,清朝为320平方公里。

“数千年往事”,在楚将庄蹻入滇前,滇池周边已有彝族和哈尼族先民“叟”部落,庄蹻攻占滇池地区后,看到这里有大片肥沃土地,生产有了一定发展;因秦朝夺取黔中,断了楚兵归路,庄蹻无奈之下“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便当了滇人之王,号称庄王。晋城一带是古滇国和汉益州郡的中心;庄蹻建立的古滇国,是滇池周边最早出现的政权,滇池也被较多地载入史册。

汉武帝欲征服滇国,在长安凿“昆明池”演习舟船。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汉习楼船”,指的就是这段历史。汉元封二年,王朝兵临滇池,滇王常羌举国投降,归顺汉朝,武帝赐“滇王之印”,令他继续统治滇国。设置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益州郡,以滇池命名的滇池县,地址在晋宁、呈贡一带。历史文献对滇池及周边有了更多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回二百余里所以深广。”

南诏建拓东城后,在高峣和官渡各建一水路码头,前者称西渡口,后者称东渡口,官绅、商贾、渔民、工匠在两渡口间往来频繁,官渡一带逐渐形成繁荣的集市,官渡之名,因过往官员常从此下船登舟而得。大理国时鄯阐演习高生世喜欢乘舟游“烟水杳霭”的滇池,游得高兴时停舟官渡,饮酒赋诗,被称为“停舟烟会”,文人雅士争相仿效,“朝泛昆池艇,夜归官渡村”。南诏时滇池北岸靠近东寺街北段,所建的东西寺塔在滇池之滨。书林街与东寺街北端鱼课司街靠近滇池,是一个熙熙攘攘的鱼市场,官府在此设征收鱼税银子的衙门“鱼课司”。拓东城原城址,在盘龙江东岸与金汁河之间,大理国沿袭拓东城旧址建鄯阐城;宣和元年因战乱,拓东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才把新城改建在西北边。因“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洪水一次次淹没城市和乡村,逼迫拓东城向五华山、圆通山一带靠拢。元初赛典赤来云南,滇池水泛滥成灾,流入滇池的河道及出水口——海口与流出河道淤塞。赛典赤对流入滇池的盘龙江等六条河作疏浚,对滇池的出水口——海口河道作疏通拓宽,以泄滇池之水。在昆明北部建松花坝水库拦洪蓄水,把盘龙江水分流入金汁河,既增强泄洪作用也扩大灌溉面积。

这一工程解除了昆明的水患,还“得壤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滇池水位降低2米,湖面缩小为410平方公里,湖水退至得胜桥、巡津街一带。元代后期官渡已远离滇池,再也不是“停舟烟会”、渔灯点点的水陆码头,原来是湖湾此时新建佛寺。官渡码头虽然风光不再,云津码头却人气很旺;王升的《滇池赋》云:“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 大德年间来昆明做官的李京,在《初到滇池》中有“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诗句。

从元代的1278年起,疏挖海口河到明代初期的100多年,昆明因滇池排水不畅多次成灾;《明史》记载:明洪武十九年、弘治五年、弘治十四年多次“昆明滇池水溢,民为患。”官府无法与滇池敷衍,只得组织“军民卒数万人挖滇池,遇石则焚而凿之,于是水落数丈,得池畔腴田数千顷,夷汉利之。”这次疏浚河道,增加千顷田地,却付出滇池水域缩小的代价,面积缩小为350平方公里。

从1501年,到明末的百余年因“滇池水溢”,昆明遭十余次大洪灾,城中一片汪洋“撑船入市”,出现“斗米三钱(銀)”的米价暴涨。明代以后滇池面积继续缩小,徐霞客游滇池时,“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是为草海”,从西坝坐船,去晋宁由“南坝下船”。昆明城中有不少带“湾”字的地名,这些地名都是滇池在这里驻足留下的湖湾,除如安街转湾外,带“湾”的不是滇池水曾经“湾”过,就是滇池之源的江河水“湾”过,比如佴家湾、董家湾、韩家湾。潘家湾,是元末滇池湖岸线西移出现的,因该地居民多姓潘,故称“潘家湾”。

后把流入滇池的鱼翅河覆盖为暗河,这里可能还有潘姓人家,却再也没有水的痕迹,再也沒有“湾”了。如今的螺蛳湾,《妙湛寺碑记》曾说此地因地下有螺蛳堆积,故名“螺蛳湾”。盘龙江是注入滇池的主要河流,原来从松华坝至滇池入湖口,河的流程并不长,随着滇池的缩小,湖岸线日渐移向西南,盘龙江河道也随之向西南延伸。先从得胜桥一带延伸至双龙桥附近入湖,之后又延伸至南坝一带,一直到海埂村才进入滇池。

盘龙江的得名,一因流程长,蜿蜒曲折似长龙,二因雨季水势汹涌,壮若游龙。明代前滇南来的马帮,从不直达昆明,到滇池边就转头,货物搬上昆阳船,横穿滇池直驶云津码头。到明代,滇池水域缩小后,昆阳货船沿盘龙江到德胜桥,入夜还有船只进入,码头灯火不灭,是“云津夜市”的前身。这些昆阳船不仅带来滇池周围的粮食、木石建材、水果蔬菜,还带来远自开远、蒙自、文山的特产。

清朝初年,吴三桂无视水灾隐患,仅康熙年间昆明就遭水灾10多次。为了治涝,先后疏挖海口河、盘龙江等河道10多次,以雍正九年工程最大,除加高盘龙江等部分河堤外,还把梗塞在海口河的牛舌滩、牛舌洲和老埂挖掉,使湖水得以直泄,滇池水位下降后造田1万3千多公顷。 乾隆年间昆明遭水灾20多次,《续修昆明县志》载:“清·乾隆四十二年六月中,昆明大水,毁民居无算,庐舍荡无遗。”黄士杰写了《昆明海口图说》、《云南省城六河图说》,徐蹈写了《晋宁水利论》等,提出治理滇池的方案。钱南园写了《六河说》和《六河歌》,并捐资治水。孙髯翁写了《盘龙江水利图说》,在附文中记录洪水为患的惨状:“民间房屋片瓦无存。东西南三城竟成汪洋,二十四铺皆为大海,三市街撑船往来。”

元、明、清三代为根治昆明水患以增大滇池潮水的排泄,达到排涝造田目的,从1276年至1731年间,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干预的作用下,滇池水位下降6.8米左右,面积缩小190平方公里。至光绪十四年,昆明成了云南最大的坝子,良田沃土,一马平川。 民国政府虽然只存在几十年,昆明的水灾却发生20多次,几乎平均每隔一年就有一次。为缓解水患,民国二十七年组织修挖昆明河道27处,1940年挖掘盘龙江淤泥,培土护岸。民国三十五年在松花闸上游约7千米处建混凝土重力坝,名谷昌坝,对昆明地区防洪抗旱起较大作用,“免除干旱涝者二万二、三千亩”。

新中国成立后,昆明水患仍未消除。1950年至1953年,先后动员市民义务劳动,疏浚盘龙江,筑成部分石堤。1957年两次暴雨,盘龙江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淹田地万余亩。经组织军民堵塞决口,加固河堤,奋战3天,才排除险情。1958年至1959年改建盘龙江上桥梁桥孔,疏浚盘龙江河道。在松花闸原址加高拦河坝,增大水库面积,谷昌坝被淹没在松花坝水库。1966年至1967年将盘龙江部分河道改直,加砌河堤和石护坡。在江上建机械闸门、排涝泵站。在玉带河头设启闭闸,分流盘龙江洪水。上世纪七十年代,昆明也发起“以粮为纲”,向滇池要粮的“围海造田”运动,填去约20平方公里水域。滇池调节昆明气候功能打了折扣,后来发现这些新造田并不适宜栽种,在这里办的农场连年亏损,1980年后这片区域部分退田还湖。

在滇池东岸石寨山发掘出的铜鼓上可看到滇池荡舟的游乐图:有人立于船头吹芦笙,有人翩翩起舞,有人且饮且歌,是两千年前滇王时代的情景。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环游滇池,既可追寻古滇王墓的踪迹,探索古滇文化的源头,也可游览有渔村风帆点缀的观音山。登上巍峨的西山之巅,眺望滇池,更让人心旷神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滇池,在不同的时辰、气候、角度给人不相同的风姿与感受。在风和日丽的朝阳下步入大观楼,呈现在眼前的是少女般温柔的、湖泊般秀丽的滇池;当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时置身白鱼口翠谷或海口花猫嘴,映入眼帘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有大海气魄的滇池。

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宋时期,看到的只有一个大滇池,没有什么翠湖,当时滇池是个美丽的湖湾,它的东北面有圆通山和五华山等环抱。翠湖当时还是滇池的一部分:“昆明滇池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翠湖旧名“菜海子”;是元代疏浚海口后,滇池水位降低,才逐渐与滇池分离,但还“藕断丝连”,仍有河道经洪化桥一线与滇池草海相通,明初向西拓城翠湖才被围入城中。镇守云南的沐英曾在这里屯军,上千匹军马常在湖旁的河中洗浴,得名“洗马河”。因湖中有地下水不断涌出,又称“九龙池”。明代中叶有人在湖中种荷,成了游览地。康熙年间,总督范承勋与巡抚王继文在翠湖建来爽亭,在岛上建“碧漪亭”,翠湖成为昆明一景。道光年间和民国初年,分别在湖中筑了两条贯穿东西南北,成“十”字交叉的堤。民国初期翠湖辟为公园,后一度被占为军营、机关。20世纪50年代后,经多次整修,成为城中公园之一。

滇池边的西山,由太平山、罗汉山等组成,早在唐代的《蛮书》中就出现了,书中说“在昆池西岸,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山势特秀,池水清澹”。西山的部分山峰唐代叫碧鸡山,元明以来称太华山,这些山在城西,昆明人习惯统称为西山。西山与滇池是地质运动产生的一对“双胞胎”,地壳变化出现断层,断层线以西抬升,以东下沉形成东边是湖,西边是山的美景,西山龙门建在断层崖上。 最早在碧鸡山上建盖别墅的是大理国鄯阐侯高智升,他别墅建成后,常“驾舫涉海……登高望远,携朋载酒,陟华亭峰顶,玩赏龙泉,临波放歌”。高氏子孙高贤、高政来别墅,将此山命名为“华亭山”。元至治三年玄峰禅师得高氏之助,在华亭山建成圆觉寺。明朝初年,朝廷派人整修扩建殿堂,明天顺六年,英宗御赐该寺新名为“华亭寺”。明末至清代华亭寺两毁两建,清代改名为“大圆觉寺”。民国初年虚云法师得云南督军唐继尧之助扩建,改寺名为“靖国栖云寺禅”,民间始终称之为华亭寺。明代谪滇状元杨升庵曾久居太华山麓之碧峣精舍,并为寺中写下“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的楹联。

西山还有始建于元代的太华寺和雕凿于清乾隆年间的龙门。明清后畅游滇池登临西山,不仅是官员和墨客的风雅,逐渐成了寻常百姓的时尚。今观山望海有了更佳选择,从龙门上小石林乘缆车直下海埂,从缆车上俯视滇池,千重波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海埂是海中升起的一道长堤,东起盘龙江入湖口,西与西山相对,长约3.5公里,横亘于滇池,由盘龙江、东白沙河等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与西南风形成的湖流作用堆积形成,河流与湖流仿佛作对抗游戏,一个带着泥沙往西南跑,一个由风推着往东北行,堆成这道堤。至清朝中叶,因水位继续降低,海埂逐渐露出水面。

海埂成了划分深海区与浅海区的界线,埂以北称为“草海”,以南称为“外海”。民国时期,公生大药房曾泽生在海埂建中西合璧海滨别墅。1970年“围海造田”后,海埂东北面成大片田地,不再是海中之“埂”。大观楼的出现也是滇池缩小,宋元时大观楼周边还是波涛滚滚的滇池,至明代陆地渐自露出水面。康熙年间巡抚王继文,在小岛上建起一座三层楼,须摆渡方能登楼,周边配以亭子水榭。登临四顾,碧波万顷,可谓洋洋大观,乃取名“大观楼”。楼成后远近高人韵士选胜登临,饮酒赋诗,十分热闹。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到此,触景生情,写下誉为“海内第一联”的《大观楼长联》。咸丰皇帝赐“拔浪千层”扁额,大观楼锦上添花,成为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四大名楼之一。

在滇池西岸中部,有一座孤峰伸入湖中,形似巨龟,龟口大张,似欲尽吞滇池之水,此乃观音山,明成化十年黔国公命建观音殿以镇海,故得名。滇池是造福于云南人,特别是昆明人的湖泊,可是在这里有些人撒野,只得借助神灵的力量镇摄。白鱼口在观音山东南4公里滇池边一山谷,因每逢汛期小白鱼群集,到此产卵而得名。滇池沿岸还有昆阳郑和故里、晋宁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宝塔等古迹,郑和之所以能成为航海家,与滇池的哺育密不可分。

现在的滇池日渐缩小,面积大约只有3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从1938至1978年,湖水面积减少38.8平方公里。滇池有“高原明珠”之誉,它是昆明人的母亲湖。从某种意义上说,滇池的存在是昆明存在的前提,可以说没有滇池就没有昆明。滇池是昆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核心,昆明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滇池对灌溉农田、吞洪吐涝、方便航运、调节气候等起着很大作用。

为了净化滇池的浑浊,昆明相继成立滇池综合治理办公室、滇池管理局、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等机构,出台《滇池保护条例》、《滇池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滇池综合整治大纲》等文件,近年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措施,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滇池水质持续向好,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连续6年保持水质Ⅳ类,35条入滇河道实现全面脱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滇池会重现“高原明珠”的风彩。


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