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迟误的圆满

迟误的圆满

 

作者:王德兴

 

持续几天的阴冷,终于在乙巳年正月初六(2025年2月3日)那天宣告结束,天气放晴。

 

上午十时许,来自青岛、东营、北京和故乡夏津宋里长屯的40多口至亲,齐聚在新盛店南街王德奎大哥家中,共同开展一个酝酿良久的活动——祭奠婶母张秀玲仙逝五周年。

 

本来,婶母是在2020年1月30日在东营仙逝的,首次全员性祭奠当在本年二月初进行,但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的高发期,故而在东营工作的德华哥和淑芸嫂子经与家人商议,决定祭奠活动从简,待时机成熟再行补念。

 

后来,考虑到民间传统与祭奠方便,又于癸卯年十月一(公历2023年11月13日)把叔父和婶母的骨灰从东营迁回夏津新盛店村北的祖茔地。当时针指向2025年2月3日,婶母的忌日已有五个春秋。

 

——祭奠时机业已成熟!

 

上午11:20左右,在静立于新盛店村北祖茔、雕有“慈父王世涵慈母张秀玲之墓”字样的石碑前,伴随鞭炮与冲天雷的鸣响,亲人们摆上精心准备的供品,燃起成堆的纸钱和各式各样的扎彩,然后叩拜、默念,祈愿婶母和所有在另一个世界的先人,在天永安,在地荣光,护佑所有后人繁荣昌盛,人丁兴旺,富贵绵长。

婶母张秀玲生前照婶母张秀玲生前照

 

婶母生于1931年9月,是山东夏津王氏家族三支廿一世中,一位较为年长、颇得晚辈敬重的贤淑女性。

 

婶母的一生虽然平凡,但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年,19岁的婶母与13岁的叔父结为伉俪,这是一桩弥漫着浓郁旧时代家庭组合理念的婚姻,但颇具喜剧色彩的是,28年后1978年秋天,因在济南任教的叔父,审时度势,主动申请到新开发的胜利油田去工作,婶母因此而获得举家农转非、由鲁西北农村迁至新兴城市的命运转机,藉此,婶母的身份也由农村妇女转变为油田职工家属。

 

这在当时来说,可谓万众羡慕,但在此之前,婶母却在古鄃城所辖的乡下,走过一段近三十年的艰辛历程。在那段日子里,叔父只有在寒暑假才从济南回来住上一段时间,但更多的时候,婶母是一边参加生产队的劳作,一边独自照料几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可想而知,在当时那种按工分取酬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何等艰难!我清楚地记得,街上有位惯盗,有一年的某天他把贪婪的目光投向势单力薄的婶母一家身上,于是,趁夜黑风高就对婶母所养的几只鸡下手了,谁知婶母毫无畏惧,在大喊捉贼的同时,还推醒大女儿王桂芹起来持木棍追赶,窃贼仓惶而逃。

 

婶母虽然人住进了城市,但对故乡的眷恋和亲人的思念却愈加挚热。凡事关老家亲戚的大事小情,她都格外关心。除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外,只要条件允许,还事必躬亲,专程到场,以示关怀。当兵的堂孙结婚时,婶母不顾年迈体弱,抱病赶回老家参加婚礼。2014年叔父的哥哥、我的父亲去世,堂兄和堂嫂怕婶母经受不了这个打击,起初决定让她留守东营,谁知一向很少对儿女发脾气的婶母,却大发雷霆,最后儿女们万般无奈,只得让她一同前往。时至今日,这张承载厚重血缘亲情的合影照,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从那时到现在,照片中已经有7位亲人相继辞世。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便会深切体会到当时婶母为什么要执意回老家参加父亲葬礼的初衷与用意。

 

就这样,婶母在顺应时代之变、在翘望与牵念里走过了坚韧、勤勉、俭朴的一生。

 

如今,当立春首日的阳光普照大地,当家乡成片的麦田绿意升腾,当四面八方的亲情流水般汇集到一起的难忘时刻,这个被迟误五年的夙愿,终于圆成、画上完美的句号。

婶母张秀玲(二排左八着红衣者)2014年与宗亲们一道,参加家父王世沛的百日祭辰婶母张秀玲(二排左八着红衣者)2014年与宗亲们一道,参加家父王世沛的百日祭辰

 

最后,我用五年前送婶母远行之际所写的《出门》这首诗作,作为本文的结语:

 

病毒,以罕有的蛮横/摁住街巷的祥和/摁住城际列车的流动/也摁住许多人出行的念想/但唯独没有摁住您步出家门的坚毅//出门西进,可至那个名作宋里长屯的所在/那里有您的青春和思念的兄弟/苦涩的岁月被您的勤善/莳弄成辣椒般的红、棉花般的暖//终可憩息一会了,锦川镇的那扇柴门始终向外敞开着/手推车和平板车可以进/鸡狗蜂蝶也可以进//熟悉的乡亲打扫庭院/生产队的磨坊张望不语/惟有族谱的沧桑葱翠依旧//许多往事风化成岁月的荣枯/也有先人相继钙化成村头的土丘/惟有身边数株庄稼的茁壮/令您欣喜并始终引以为豪//是该出去走走了,吉鼠为您鸣锣开道/白鹤为您保驾护航//不错,脚下就是黄河入海口/无数细流就是由此归汇到广阔/时下已是春天,万千旖旎/正为王氏家族的最后一位长者/铺开万里锦绣与无限光明。

 

婶母,我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静观照

作者:王德兴,诗人,作家,著有《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等文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