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题
罗里宁
读书与文化
读书与文化,是个什么关系,读过书的人,是不是就是有文化的人,是很令人头痛的一个问题,我们看有些博士什么士的,以文化人自居,你若是不服气,还有可能会闹不愉快,甚至还有可能会遭遇到尴尬。我读书不多,更不敢自诩是有文化的人,但是对文化,也有自己的理解:从概念上讲,文化既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不在这里讨论。从生活细节上讲,它无非是人对日常生活常识的认知与态度。比如忠孝廉耻,许多人都会讲,有人还能讲出许多大道理来,可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根本就不懂忠孝,不知廉耻,他们阳奉阴为,溜须拍马,不善待老人,不与邻为善,不与同事和谐相处,像这样的人,读书再多,学历再高,他们能算是有文化的吗?再比如随地吐痰、闯红灯、爆粗口、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风景区景点胡涂乱抹等等这样一些为一些人所习以为常的、却是违背日常生活常识的行为,也会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文化的养成,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多方面的——在大自然里,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学习。但是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基础,在所有的学习中,读书是最最基础的学习,识字与不识字,能阅读与不能阅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常读书的人,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语言能力和为人处事,也会变得不一样。人不读书不行,黄庭坚就说过:“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们只要不想面目可憎,只要不想语言无味,就不能不读书。尽管这样,读书与文化,仍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我们就不时地看到,有人拥有很高的学历,也还读了一点书,他们的行为举止,不仅不能让人信服,还能让斯文扫地。
读书与文化,自然也有很大的关系,你读过的书,有些会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你,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思想和书中人物的影响,因这些影响而产生的对世事的认知和导致的日常生活的行为,就有可能会成为评判你有没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依据。由此来看,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测,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称自己是有文化的人。要想真正成为有文化的人,除了读书学习,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思想品行,并且文化还不只是体现在琐琐碎碎的事务上。所谓专家学者、作家教授,应该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那样一些人,读的书也比一般人要多得多,他们也多是一些以教化人为己任的人。像那样一些人,他们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人高高在上,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还会不失时机的说同行前辈的坏话;有人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关心和爱护同行及晚辈后学者。以此判断,即便是高层次的“有文化”的人,要检验他们的文化水平,就又要回归到琐琐碎碎的事务上,在人与人之间,在人与物之间,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抱什么样的态度和持什么样的观点,就有可能会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读书思想,读有所思,读有所想,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细节中,读书才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基础,也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有现实的、实际的意义。
读书不为做样子
曾经,在经济建设最热、下海经商最疯的年代,社会上流行过中国人因为受物质因素的影响,不怎么爱读书了,不能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人那样,走到那儿都带着书本,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那样一种言论。不知道那样一种言论的起因是什么,它的准确性又是多少,我对于此,却是不以为然的。
中国人读书,就是从读《诗经》算起,也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一个有着这么悠久的读书历史的国家,竟然还出现那样一种言论,不能不令人深思。中国人还爱不爱读书,之所以还能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可能是因为我们搞经济建设,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引起的——人们为了过上好日子,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诸于行动,各个方面的节奏,要比过去快许多。工作紧张起来,社会上不免会发出一点喧嚣,人群中不免会生出一点浮躁,使很多人看上去好像已无心读书。但是以此作为观察点,去考察人们读书的状况,所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种表象。读书在中国,从来都不是公开场合里做的事,如果你为此而跑到公开的地方去考察人们是否在那儿读书,然后还要拿去跟外国人作比较,是不切实际的。
虽说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曲曲折折,中国的读书人遭过灾,受过难,“焚书坑儒”“文字狱”“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等等等,对书和读书的人造成过严重的伤害,也并不影响更不曾切断过中国人热爱读书的这个传统,不仅如此,历代先贤,还为我们留下数不尽的书籍史册,经典者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小品文,一值传承不衰。
中国人向来把读书看得很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试问在国外,有谁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因为性格使然,做事比较含蓄,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不会在公开的场合很轻易就表露出来,你要求许多热爱读书的人,手里拿着书本,到公共场所去摆出一个读书的架式,他们恐怕一时半会儿,还接受不了。自古中国人读书,都爱找个清静之地以避免喧嚣而专心致志,那里会专门跑到热闹的地方去,摇头晃脑,子曰诗云的在那儿摆姿势,譬如咱们的女孩子,她们都很爱美,也喜欢照镜子,可你出去看看,有几个女孩子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地在那儿照镜子,你能因此而说她们不爱美吗?
倡导全民阅读,很有必要。我们当然希望,整个社会都是读书人,就如体育运动那样,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然而读书和体育,毕竟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儿,要求人人都热爱读书,个个都是读书人,也还不是很现实,老出版人钟叔河先生就说过:“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读书,不是所有能读书的人都好读书,但不必为此悲观。一十四亿人,有可能读书的,少说总有一亿四;能读书又好读书的,再打个一折,也有一千四百万,这就很不少了。”每个人都有些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要这些兴趣和爱好是积极的、正面的、健康向上的和有益于社会的,也能起到和读书一样的作用,许多为社会作出过积极贡献的能工巧匠们,他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很多书。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鼓励更多的人去读书,读书的人越多,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就越浓厚,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名著,是最优秀的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读书就是为了能和这些杰出的思想家进行交流,使我们变得更有教养和更加优秀。
不要老是拿人们在公共场所是不是在读书,作为评判一国一地读书人多少的标准,在公共场所手里不拿书本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读书——读书不是为了给谁做样子,更不是为了跟谁去作比较。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