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的古井,像幽梦般的乡愁
作者:郭松
建水,滇南的一个小城,一个古风犹存、文蕴十足的小城,一个有灵性、有气质、有魅力的小城,一个萦绕于心又不轻易落笔的小城。诚然,以它儒家文化的底蕴,值得拥有更高的知名度,然而,一旦拥有更高的知名度,恐怕会陷入过度开发的境地。
建水,唐朝时称“步头”,宋朝时称“巴甸”,元朝时称“临安”,清朝时称“建水”。在它所有过的名称里,我格外留意“临安”,因与南宋都城名称一样。南宋的临安,无论如何繁华富丽,骨子里都隐匿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家国之殇。仿佛那半壁苟安来日不多,而云南的临安虽繁华不及,却有安定边陲的底气。
那雄浑的朝阳楼,是西南军事重镇的象征,像一卷厚重的史书,“雄震东南”是封面的题记,而“飞霞流云”四个字,雄浑中透着风雅的韵致。那儒学的孔宙,是建水人才辈出的象征,古代建水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临安府占半数,故而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誉。
建水100多口古井,散落在大街小巷,有单眼的,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的,甚至有十二眼的。多眼井的井口是相连的,也有独立的。抚摸井栏上绳子磨出的深深印痕,感叹那井的年岁好长好长,探头往井里看看,井水里映着一晃一晃的头影。用水桶从井里打水要一定技巧,长长的绳子左一晃、右一荡,桶便翻倒灌满水了。
多数人家用水都到井台边,洗衣服、洗菜、淘米,井台边成了聚会的地方,也成了信息集散的地方。女人边洗边淘边聊天,男人边吸烟筒边冲磕子,小孩跟着大人在井台边打闹玩耍。一口古井,看看井栏上绳子磨出的印痕,就知道什么叫“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了。有的井水苦涩,只能用来洗涤;有的井水甘甜,可作为居家饮用。
建水的古井,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建水的古井之“古”,有自元初开凿至今还在使用的东井,有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称“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的大板井……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
东正路太史巷的东井,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据《礼记·礼运》载:“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在建成之初,东井是当地人的重要水源,从井旁分别立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四块重修碑记看:“旧有醴泉,素称东井,考究其来,自元迄今,载在志书。”东井重修于嘉靖十四年,复修于康熙年间。
东井井栏高53厘米,圆形口径82厘米,由两块巨石凿合为圆形,接口处凿出槽,熔生铁灌入锁定,石榫卯结构实属罕见。井口距水面约两米,汲取方便。东井泉水冬温夏凉,清冽甜润,正所谓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天地对应,堪与甘露媲美,是古城最古老的甜水井,用此井水在紫陶壶里泡茶,可谓茶色清醇,香味极佳。
西正街旁的溥博泉,即大板井,是建水乃至云南最有名的古井。据建水县志记载,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相传为浙江移民所建。大板井之“大”,口径2.7米,高50厘米,厚12厘米,由六块石板中间用6根石柱相扣而成。据“重修大板井碑序”记载,筑城之初,精通风水的薛伯阳将军率筑城兵士,在城西凿了一口井,有“水味之美,冠甲全滇”的说法。
大板井,有“滇南第一井”之称。用大板井开水泡茶,茶水清亮不发黄,闻起来清香四溢,喝起来唇齿馨香;大板井水挑回家放在水缸中长期备用,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味,用大板井水做建水人爱吃的豆腐,质鲜嫩口感香酥;用来做米线,精细滑软。建水的烤豆腐、凉米线能成为风味小吃,是因有了这甘美的西门大板井的水。
若说公井,有“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东井)渊泉(小节井)溥博泉(大板井)”一联,此联涵盖了建水六大公井。若说私井,有“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的古井,一口单眼井当地人说怪,怪就怪在井壁上凿有两个小孔。据说,当时朱家的井水,每日从两个小孔汩汩流出,寓意着“财源滚滚”。朱家产业除日常百货、洋纱布匹外,还开办铜矿、采冶锡矿等,确实财源滚滚。
古代城镇的形成,大都跟水井有关。所谓“市井”生活,当然就跟水井有关。因为有众多的水井相伴,建水人保存了传统的“市井”生活。建水人喝茶,大都用西门井水。泡茶和酿酒,都离不开好水。在各种水中,井水以甘美清洌,成为泡茶、酿酒的佳水。每日清晨和傍晚,人们都到井边取水,有牛车马车,有三轮车人力车,有汽车自行车,更多的是肩挑手提。如记载的“其泉清冽,较各处之水为美,城中人汲取甚众。”建水人喜欢用西门井水泡茶喝,否则就不认为是好茶。
建水的豆腐很出名,就是这里做豆腐的井水好。在西门街边古旧的屋檐下,敞开着一扇扇木板门,飘散出烤豆腐的味道。建水的小吃店以豆腐为主,在云南其他地方作为日常小吃的米线、饵丝在这里只是豆腐的陪衬,是小餐馆的兼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回去前吃一顿豆腐,是一种享受。
建水的古井,像幽梦般的乡愁,让人心心念念。耐磨的青石井栏上,开出一朵朵灿烂的太阳花。那一条条深深的索印,勒入青石的骨肉,是生活的记忆。建水的古井,隐藏在居民巷中、私家宅院里。行走在古城,与古井一次次邂逅,如同阅读一段段历史。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