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哈业胡同史话

哈业胡同史话

 

作者:牛银万

 

哈业胡同是包头市九原区最西部的一个镇,北倚乌拉山,南临黄河,西与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前旗接壤,具有悠久的历史。

哈业胡同是蒙语,汉语的意思为“两眼井。”元代以来,哈业胡同是蒙古人的游牧地。最初这片土地上只有哈尔诺氏和焦其特氏两户人家,这两户均为蒙古族,为姻亲,在今包头西一带游牧。当时,按照草原上的规范,通婚者不能共用一眼井。于是,哈尔诺氏在今乌兰布拉格沟河槽边打了一眼,焦其特氏在今镇卫生院旁打了一眼。这便是哈业胡同地名的来历。

历史上哈业胡同属西公旗管辖。1705年,在其西北建起梅力更召, 哈业胡同是梅力更召的善召地,又叫牌地,牌地以梅力更召为中心,东南西北各20华里。

那时的哈业胡同,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十七世纪末,三公旗朝圣寺院查尔浩特(在包钢境内)归梅力更管辖,寺院的喇嘛毕力贡来就出生在焦其特氏,在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其任京城嵩祝寺住持大喇嘛,乾隆时期任北京藏文学堂副总教官,精通蒙汉藏语,被学界称为翻译家、史学家、蒙藏语言学家。

在宗教活动中,哈业胡同籍的僧人很多,著名的有五当召五世活佛、漠南六世乃齐图音活佛,还有的被认定为科尔沁、呼伦贝尔等地活佛的转世灵童。

哈业胡同的住民绝大多数是晋陕走西口而来的先民后代。晚清和民国初年,晋陕地区灾害频发,大批灾民逃荒到今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一带,哈业胡同是落脚地之一。那时的哈业胡同,北部长满蒿草,南部苇草丛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其真实的写照。先民落脚后,搭起茅屋,租种蒙古人用来游牧的土地开荒种地。

哈业胡同因北部的土地易于开垦,落脚的人比较多,再加上日本人的驻守,来往的车辆多,慢慢就形成了车马道。于是,车马店、铁匠铺、烙干饼等店铺和行业应运而生,形成哈业胡同主街。

哈业胡同的43个自然村中,有以姓氏起名的,有以姓名起名的,有以职业起名的,有以商号起名的,有以地形地貌起名的,有以蒙语起名的。

以姓氏起名的自然村有十个,分别是乔家壕、卜家圪旦、吴家圪旦、李油坊、高家圪旦、袁家圪旦、贾家圪旦、赵柜、陈家圪旦、崔家圪旦。这些姓氏是最早落脚的住户。如崔家圪旦,1925年,有一个叫崔喜子的人先在此定居,就起名为崔家圪旦。如袁家圪旦,1917年,有一个叫袁红庆的人先在此定居,就起名为袁家圪旦。

以名字起名的自然村有二十个,分别是刘海生圪旦、三台机圪旦、善人圪旦、何满圪旦、高七圪旦、李广恒圪旦、杨眉毛圪旦、刘三仲圪旦、刘虎儿圪旦、闫徐留圪旦、李二偏圪旦、刘富裕圪旦、李松树圪旦、王长有圪旦、石拉圪旦、杨四圪旦、马耀圪旦、郭四绵圪旦、田银生圪旦、闫四虎圪旦。这些人是最早落脚的住户,也是本村的创业大户。

以职业起名的自然村有四个,分别是李油坊、银匠圪旦、鞋匠店、染房圪旦。这些村最早落脚的人从事这类职业。如银匠圪旦,有一个叫吉庆腮的人,落脚从事银制品加工,凡是想加工银手饰的都来这里,慢慢就叫成银匠圪旦。

以商号起名的自然村有两个,分别是恒元成和如意兴。这些商号由祖宗创立,慢慢发展到多地,所在的村就以商号起名。

以地形地貌起名的自然村有两个,分别是骆驼脖子和西河沿。骆驼脖子因流经本村的三湖河曲曲弯弯,像骆驼的脖子一样而得名。西河沿则因分布在三湖河西边的沿河地带而得名。

以蒙语起名的自然村有五个,分别是哈业胡同、银赤老梁、打不素太、柴脑包、打拉包。这些村在汉人居住之前就有名称,汉人居住之后没再起新的村名,一直沿用。哈业胡同汉译为两眼井,银赤老梁汉译为有碾石的地方,打不素汉译为有盐碱的地方,柴脑包汉译为放置东西的地方,打拉包汉译为火镰。

哈业胡同的老村名,蕴含着一个个故事。

如柴脑包,汉意为放置东西的地方。很早之前,在这个村原小学东约50米的地方曾经有一座敖包,每年梅力更的法事结束后,有大量的面食供品,为避免浪费,僧人们就把这些供品放置在敖包上,让游牧的人食用。这便是柴脑包村的来历。

如鞋匠店。解放前,这个村曾经有一个叫王鞋匠的人,从河曲来到这里落脚后,从骆驼商道上看到了商机,便在此开起了旅店。他的旅店,一度是骆驼商道上的重要驿舍。

如打不素太,汉意为有盐碱的地方。这个村紧靠黄河,地势低洼,沉积着大量盐土,沿山的蒙古游牧王公,为了给牲畜补盐,经常差人到此扫盐土,牲口舔食了这里的盐土,个个膘肥体壮。

如何满圪旦。这个村是哈业胡同最西部的一个村,位于梅力更召旁的南侧。1930年,一个叫何满的人流落到此,帮助蒙古人打场和照看草料,他慢慢拉引过来十几户灾民,牧民很同情,就另找了一块地方作了场面,让这些灾民留了下来。这个地方,在蒙古族人的帮助下,渐渐形成村落,并取名为何满圪旦。

在漫长的岁月中,哈业胡同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哈业胡同的方言,以陕北口音和词汇为核心,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融汇了山西西北部的许多词汇和少数发音,进入黄河与乌拉山之间的平原草地垦荒定居后,吸收了部分蒙古族的语音和语调。哈业胡同的方言与鄂尔多斯的话类似,但语调不同,最接近后套话。哈业胡同的方言通用于三湖河两岸。哈业胡同的方言卷舌较重、卷舌音较多, 如“什”、“甚”等。“圪”、“忽”、“日”打头的词语较多,如“圪佬”、 “圪抽”、 “忽拉盖”、 “忽团”、 “日粗”、 “日怪”。四个字的成语、俗语较多,如“灰塌二虎”、“黄风雾气”、“做个甚呀”、“有一圪旦技术”等。

哈业胡同的美食很多,有炖羊肉、炖鱼、豆腐等。这些美食,具有独特的风味,特别是柴脑包老豆腐,名扬包头乃至内蒙的西部地区。柴脑包老豆腐,陕西先民走西口来到这里就开始做。起初原料用自种的黄豆,后来从陕西的大山里购买黑豆,水用的是黄河岸边地下四十多米的深水,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石磨加工,自制的浆水凝固,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具有味道香甜、紧实筋道、久煮不烂、营养丰富等特点,远销呼市、巴彦淖尔等地区。

哈业胡同人才辈出。在历史上,先后走出七位厅官,三十多位县官,教授、工程师、厂长、经理、作家等六十多位。

哈业胡同人谱写了蒙汉民族团结发展的和谐篇章。从1895年到建国前,蒙古民族先后发放土地100多平方公里,接纳灾民600多户3000多人。在这片土地上,蒙汉民族相互融合,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哈业胡同人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心怀感恩的人生态度和境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培养磨炼形成了不甘平庸、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不断前进。


图片1 

作者简介:牛银万,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九原区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报刊和网络发表诗、散文、小说三百多件,诗作获《草原》·北中国之星诗歌大奖赛优秀作品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