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应有气韵
作者:郭松
文章的气韵,也是作者的气韵;是看似虚无飘渺,又能切实感受到的;是文章展现出的气质和韵味,能够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是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灵魂语言。
言之有物,言简意赅,言必有中,言近旨远……这是一种文风。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离题万里……这是一种文风。这些总结,人人耳熟能详,褒贬评判了然分明。
什么叫好文章,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内容充实,文字流畅,逻辑贯通,一气呵成,读罢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舒畅感,让人豁然贯通,茅塞顿开,就是好文章。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也是世界的边界。”读文章,如果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读后还觉得有思想、有回味、有启发,就是好文章。写文章,思想激荡,酣畅淋漓,游刃有余,又何尝不是这般感觉。
天地有多宽,文字就有多远;思想有多深,文字就有多厚。只有深入洞察和深刻思考,才能化繁为简、驾轻就熟、自然言说。有气韵的文章,都有思想、有感情、有韵味。
一篇文章质量高不高、价值大不大,不在于罗列多少材料,关键要看有没有深刻、独到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仅五千多字,但其中蕴含的“道法自然”“以柔克刚”“祸福相倚”等思想,使其成为永恒的经典。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成为千古名篇;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至今。
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说过“零度写作”,在写作中应把个人情感降至最低,客观、冷静、从容地写作。文章写作千差万别,在写作中保持“零度情感”是不可能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带着感情写作”是必须的。没有感情的文字,无论怎样铺陈、雕琢,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之所以风行当世、感动后人,不仅在于他的思想深度,还在于他的“笔锋常带感情”。
美食有味道,不外乎酸甜苦辣咸,或多种味道叠加,这样的美食才使人大快朵颐。文章有味道,或浓烈、或淡雅,或庄重、或活泼,才使人印象深刻。古人写作讲究炼字,“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已成佳话。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买酒,写他“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及贫困状态,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杨绛先生的文字,最大特点是“干净”。她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就像跟读者聊天,语气平缓,无愠无悻。当你合上书,尝试再现画面时,很难找到如此简约的文字。若水之趋下,如云之翻转,清新真淳无雕琢。用文学家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话说,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汪曾祺先生的回忆文字,舒芜之论韩愈,罗宗强之说李、杜,之所以叫人爱不释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文气很盛,义显神畅。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带文气的文章,不仅是文章内容的一以贯之、逻辑的一脉相承,还有浓烈的情感投入,以及所写内容的亲近感。
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有四个好处,文质彬彬,轻松亲切,耐人寻味,文脉悠远。如此评说,有点隔靴搔痒;四句话可缩成三个字,即“有韵味”。平日读文章,读后拍案叫绝,叹一声:高山流水,空谷足音;再问问自己,好在哪里?可能还真不容易想通,“有韵味”这三个字就行了。
像汪曾祺,就不做作,一做作就“硬”了,让人看出卖弄的心机;不做作就出性情,性情如何,高低不论,只将自己的心事用自己的文字“流”出来,流成什么样子由它去,只要得其本真。人的境界是修养得来的,对世事有好奇和深思的习惯,构思时神游物外,下笔时魂归自我,年轻时磨炼积累,年老时顺其自然。
《现代汉语词典》主编、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写诗批评那些赶时髦、故弄玄虚的:“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文章写出来是让人读懂的,何必摆成迷糊人的八阵图呢?要让人爱看,让人看得懂。
学术文章“苦营八阵图”,出现程式化倾向,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引用或生造各种新名词,罗列各种文献,以为这样做才显得水平高、理论强。其实是故意用“貌似艰深”唬人,以材料堆砌代替论证,没有自己的东西,应了“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那句古话。
吕叔湘指出,不管做何学问,不外乎“摆事实、讲道理”六个字。他写的学术文章重视材料,开门见山,不绕圈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读者很容易了解到文章要说明的观点以及所用的分析方法。
吕叔湘提到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严,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一个字不能换;一是流畅,像吃鸭梨,又甜又爽口。”他写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著作,所用的语言却是平易浅显,即便是非专业的普通读者都能读懂。他和丁声树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用现代白话文释义。
古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将视线拉回到现实会发现,如今一些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形式一如八股,或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或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要弄明白为何而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是写不出上佳之作的。文章应为表达、传播思想而写,要对所写内容有深入了解和体悟。
要搞清楚为谁而写,文章是为读者写的,要让人看得懂,愿意读下去。要用质朴、实在的语言,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不能把文章变成空洞理论、华丽辞藻的秀场。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