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感人肺腑的故事 催人泪下的佳作

感人肺腑的故事  催人泪下的佳作

——读马光增老师的散文《苦尽缘何甘不来》

 

作者:孙玉洪(山东)

 

这几天,我反复赏读了我的好友、老弟光增老师最近写的散文《苦尽缘何甘不来一回忆我的堂姐》。在赏读该文的过程中,我多次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散文中的故事情节虽并不曲折新奇,语言辞藻也说不上多么精深华丽,却能打动人心,让我数度老泪纵横。说实在的,我还是第一次因读一篇文章而流这么多泪水。这篇文章也让经历起伏波折的我们这代人,再度领悟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光增老师的堂姐——焕姐是个苦命的女人。焕姐是养父养母从外村抱养来的,本来就不健全、特困顿的家庭,又赶上了“大饥荒”年代。在焕姐八岁时其养父因饥饿撒手人寰,从此焕姐与养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后来因生活无着,为了活下去,其养母只好带着九岁的焕姐改嫁他人。看到这里,我首次落下了眼泪。

焕姐与母亲在改嫁后的养父家中生活依然难熬,吃了上顿没下顿。更为凄惨的是,四年后,焕姐的第二任继父贫病交加、无钱医治而离世,又剩下焕姐母女无依无靠,举步维艰。在走投无路之下,焕姐的母亲只好再生改嫁之念。而这次改嫁男方却提出了不能带女儿的条件。还是为了活命,其母无可奈何,只好妥协,违心地答应了男方的条件,忍疼割爱,恳求丈夫的堂叔伯兄弟收留了当时十三岁的焕姐。读到这里,我又一次落泪了。

时年八岁的光增老师跟随二姐,从阳信县的家中步行二十多里去惠民县的农村看望焕姐。他(她)们在焕姐家吃完饭要回家时,焕姐恋恋不舍,送出很远不肯回头离去,并与二姐抱头痛哭,刚懂事的光增老师看到两位姐姐哭得那样伤心,自己也跟着哭了起来。读到此处,我也泪流满面了。

一九七O年冬天,十八岁的焕姐嫁给了二十三岁的上门女婿,后来跟随丈夫回到他的老家沾化县农村生活。夫妻俩农忙挣工分,农闲靠做豆腐卖豆腐为生,勉强维持着生活。焕姐先后生下一男五女六个孩子,这沉重的担子使他(她)们的生活异常艰难,一贫如洗。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的一个周日,当时在沾化师范读书的光增老师去焕姐家看望焕姐和孩子。一进门看见焕姐后身上背着两三岁的孩子,正弓着腰用力地推磨磨豆浆,累得汗流满面。看到许久末见的弟弟到来,焕姐激动得眼含泪花,紧握着弟弟的手半晌说不出话。光增老师临离别时,焕姐并拿出半袋玉米让弟弟带回学校交到伙房换点饭票用,并硬将五元钱塞进弟弟的口袋。弟弟见姐姐家生活如此困难,实在不忍心收这钱和玉米,可见姐姐急得快要哭了,只好含泪收下了焕姐的一片心意。看到这一段,我被感动得双眼泪水模糊,有点看不清文字了……

从那以后,光增老师几乎每年春节都要专程去沾化县农村看望这位焕姐。光增老师写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孩子们长大,焕姐家的生活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惜好日子不长,焕姐不幸患了脑溢血,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光增老师难过地写道:“这对一生慈善、谦和、勤劳的焕姐来说是极大的不公。正应了冯梦龙先生《醒世恒言》中所言“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是啊,苍天总是不公,人生就是如此,有人一生坎坷没有顺路。

看完光增老师的散文,我浮想联翩,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了我舅家二表姐安炳琴的境况:她生长在胶东农村,姊妹六个,家境贫困。因生活所迫,炳琴姐被送给了没有孩子的二姨当养女。表姐从小就很聪明,在校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但因家中困难供养不起,念完初中便回家务农,后来嫁给了一位没有文化的上门女婿。生了两个儿子后,丈夫不久因病去世,从此表姐一人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又把姨母和姨父养老送终。这期间炳琴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可以想象,但无法形容。好在她的两个儿子很有出息,都考上了名牌大学,老大是研究生,老二是博士生,毕业后均有了理想工作。表姐一直跟随两个孩子,生活得幸福美满。这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在这里,也盼望光增老师的堂姐——焕姐早日康复,尽快”苦尽甘来”!

 

作者简介:孙玉洪,1949年出生,1968年初中毕业后入伍,1970年入党并提干,1976年转业到山东莱钢团委工作,1981年调到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工作,1986年调入阳信广播电台,先后任记者、编辑、副主任。2010年2月退休。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