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喜神榆(外一篇)
作者:陈宝林
在广袤无垠的通榆县什花道乡曙光村的德喜屯,有一处独特的风景,那便是一棵静静矗立的古榆树。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却依然矍铄的长者,以坚定的姿态守护着这片充满希望与故事的土地。这棵古榆树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们满怀敬意与亲切地称它为“德喜神榆”。它早已超越了普通树木的范畴,成为村民心中神圣的信仰象征,承载着无数古老的传说与深厚的情感。
当你怀着敬畏之心走近这棵德喜神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它那粗壮而苍劲的树干。岁月宛如一位技艺高超且富有耐心的雕刻家,在树干上精心雕琢出深深浅浅的纹理。每一道纹理都像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篇章,无声地记录着几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风雨变迁。树干的表皮粗糙而干裂,恰似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庞,沟壑纵横间却透着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它的根系如龙爪般紧紧抓地,深入地下,稳如磐石。这些根系向四面八方延伸开来,仿佛是在贪婪地汲取着大地的养分,同时也在向世人骄傲地展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哪怕历经狂风暴雨的肆虐、冰雪严寒的侵袭,它依然牢牢地扎根于此,不曾有分毫动摇。
抬头仰望,它的树冠则像一柄擎天巨伞,遮天蔽日。茂密的枝叶层层叠叠,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树叶闪烁着灵动的绿色光芒,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每当夏日来临,这树冠就成了人们避暑的绝佳去处。孩子们在树下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在空气中回荡;老人们则悠闲地坐在树下乘凉聊天,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平淡的话语里饱含着岁月的智慧与人生的感悟。它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一片清凉的世界,让人们在炎热的天气中感受到一丝惬意与宁静。
德喜神榆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村民们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节假日,许多村民都会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这棵古榆树下,他们身着朴素的衣裳,脸上带着敬畏和期待的神情,口中念念有词,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它见证了他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无论是丰收的喜悦,还是遇到的困难挫折,村民们都会来到树下,向它倾诉自己的心声,仿佛它能听懂他们的话语,给予他们力量和支持。在村民们心中,它就像一位守护神,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关于这棵德喜神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乾隆年间,乾隆帝微服私访来到此地。当时,他和随行人员长途跋涉,早已饥渴难耐。恰巧来到这棵古榆树下,遇到了热情好客的村民。其中一位名叫德喜的村民,见这些“客人”疲惫不堪,便赶忙回家,泡好“榆钱茶”,烙好榆钱饼,端给他们。乾隆帝平日里见惯了宫廷中的美味佳肴,此时看到这简单的民间素食,却觉得别有一番风味。他品尝后大喜,觉得这榆钱茶清香爽口,榆钱饼脆且甘美。欣然赋诗:“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幸不问肉糜,王食能无惭。”从此,“神榆”之名便声名鹊起,这棵古榆树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传奇。
这个传说在德喜屯代代相传,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增添了神榆的神秘色彩,也让村民们更加珍视这棵古树。每到农闲时节,老人们就会坐在树下,带着慈祥的笑容,给孩子们讲述这个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敬仰的光芒。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神榆变得更加神圣和伟大。他们从故事中感受到了祖先的善良与智慧,也懂得了要珍惜身边的一切。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努力下,通榆县蓬勃发展。乡村的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平坦,一栋栋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田野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忙碌地穿梭着,处处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德喜神榆依旧静静地守望在这里,它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巨大变化,庇佑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它就像一部活的历史书,记录着德喜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今,这棵德喜神榆依然屹立在德喜屯。它不仅是一棵古树,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通榆县的发展变迁,见证了村民们的生活变化。它承载着村民们的信仰与希望,也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德喜神榆,就像一位无声的讲述者,向后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激励着人们继续前行。
德喜神榆不仅是德喜屯的象征,更是通榆县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激励着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相信在德喜神榆的守护下,通榆县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德喜屯的村民们也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让我们一起珍惜这棵古老而又神奇的德喜神榆,传承它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让它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家乡的蒙古黄榆林
在我的家乡通榆,有一颗璀璨的自然明珠——一座至今保护完好、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它宛如一片绿色的梦幻之境,是具有原始风韵的天然森林浴场。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霍林河千回百转、徜徉蜿蜒的身姿便映入眼帘,河水波光粼粼,似一条灵动的丝带在大地上舞动。而蒙古黄榆就在这里落地生根,叶茂枝繁,与霍林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同时,这里林林总总的历史遗迹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蒙古黄榆林神在原始,奇在天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蒙古黄榆树是亚洲稀有树种,属于榆科、榆属,是天然次生林,也是干旱地区沙丘岗地上特有的树种。大自然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鬼斧神工般雕就了蒙古黄榆树的千姿百态。漫步在黄榆林中,你会看到有的黄榆树像古藤盘柱,那粗壮的枝干相互缠绕,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有的如游龙过江,枝干伸展,充满了灵动与力量;有的若霸王挥鞭,展现出一种雄浑霸气的气势;有的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态各异,使人一步三叹,不禁击掌叫绝。
来到黄榆景区,站在赏榆亭上极目远眺,一株株一簇簇挺拔坚韧、亭亭玉立的蒙古黄榆树尽收眼底。它们就像守卫这片土地的绿色卫士,守护着家乡的宁静与美好。不同的季节,蒙古黄榆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致。
隆冬时节,呼啸的北风和漫卷的黄沙一见到它,便驯服地放慢脚步。蒙古黄榆树以其坚韧不拔的姿态,抵御着严寒与风沙的侵袭。它的枝干在寒风中依然挺立,那饱经沧桑的树皮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勋章。此时的黄榆林,虽然没有了绿叶的点缀,但却有一种别样的冷峻之美。枝干交错,在洁白的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阳春三月,别的树种刚从睡梦中醒来,蒙古黄榆就已经吐出葱郁的叶子。那嫩绿的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莽莽苍苍的黄榆林,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波。各种禽鸟被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所吸引,纷纷在枝头栖息。它们欢快地歌唱,为这片森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榆树上,鸟儿的歌声便成了最美的乐章,唤醒了整个森林。
酷暑盛夏,蒙古黄榆总是长舒猿臂,浓荫密布。它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八方游客纳凉提供方便。人们在树下乘凉、休息,感受着那份清凉与惬意。特别是雨天,晶莹的雨滴凝结在树叶上,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一阵清风徐来,雨滴沿着叶片似珍珠般纷纷滚落下来,真可谓“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此时的黄榆林,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干旱、燥热,只要置身其中,无风自凉,无雨自润,清爽至极。
关于蒙古黄榆树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看过《封神榜》的朋友都知道,有个老寿星叫南极仙翁。有一天,他辞别南海观音菩萨,去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岛去拜访道友,切磋世纪轮回大法。他左手持翡翠如意,右手握着龙头拐杖,驾一朵莲花云,优哉游哉地前行,不时就来到了兴隆山的上空。他鸟瞰兴隆山全貌,但见风积沙丘起伏延伸,犹如条条黄龙驰骋大地;辽阔的草原绿水茫茫,湖泡河汊星罗棋布;泽边水畔,禽鸟嬉戏,浩瀚苇荡翻腾,鹤啾晨霞,渔歌唱晚。好一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桃源世界!
当他正看得兴致勃发之时,忽然间,平原上翻滚起迷蒙的沙浪,仿佛风暴中汹涌的大海一样,将兴隆山这幅天然的美好画卷撕成碎片。仙翁心想,如此狂暴的风沙,长年累月,桀骜不驯,岂不是要把兴隆山变成茫茫沙海吗?仙翁沉思良久,恋恋不舍地把手中的龙头拐杖扔下云头,拐杖旋转着落到黄沙岗上,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响声过后,兴隆山的沙丘上便生出了一片片繁茂的蒙古黄榆树,风沙随之烟消云散了。
这个传说为蒙古黄榆林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也让家乡的人们对这片树林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之情。它不仅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家乡的象征。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家乡的蒙古黄榆林,欣赏它的美丽与神奇。它就像一扇窗口,向外界展示着家乡的魅力。而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片珍贵的树林,共同保护它,让它永远保持着那份原始与天然的美丽。
家乡的蒙古黄榆林,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眷恋,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深深牵挂着你。愿你在岁月的长河中,依旧枝繁叶茂,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家乡的繁荣与发展。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想起家乡的蒙古黄榆林,心中就会充满力量。它教会了我坚韧不拔,教会了我在困境中也要顽强生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