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喜娟与金属箔艺的璀璨华章
作者:陈宝林
在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哈拉毛都村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熠熠生辉的匠人——谭喜娟。她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执着与热爱点亮了金属箔艺这门古老技艺的光芒,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谭喜娟与金属箔艺的缘分,始于二十年前。那时候,她便被这门技艺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钻研之路。二十载的光阴,如潺潺流水,悄然逝去,但她对金属箔艺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她用一双巧手,如同魔法一般,将铜箔、易拉罐的铝箔等箔质金属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汗水,每一道工艺都蕴含着她的智慧与创意。
金属箔艺浮雕作品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经过绘制底图、描拓、刻画浮雕感、镂空雕刻、剪画片、拼贴、装裱等十几道工艺,而且全部都是纯手工制作。这不仅考验着匠人的耐心和细心,更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谭喜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将每一道工艺都打磨得炉火纯青。她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动物风景、书法临刻以及记录生活等各个方面。无论是雄伟壮丽的山水画卷,还是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她都能通过金属箔艺完美地呈现出来。
谭喜娟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她的作品在众多重要的比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无数奖项。在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农业丰收节上,她的作品荣获了优秀奖,这是对她技艺的高度肯定。《鹤乡情组画》更是获得了吉林省巧姐创意手作银奖、吉林省第4届艺术创意设计大赛铜奖等多项荣誉。这些奖项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更是金属箔艺这门技艺的光彩。
谭喜娟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更是金属箔艺的传承者和发扬者。“谭氏金属箔艺”是白城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她作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她深知,金属箔艺这门古老的技艺曾经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困境,如果不加以保护和传承,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黯淡。因此,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让这门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金属箔艺,谭喜娟积极参加各种展览和活动,向公众展示这门技艺的独特魅力。她还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她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让金属箔艺这门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金属箔艺,这门古老的技艺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谭喜娟在金属箔艺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她拥有众多的身份和荣誉。她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研究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等。这些身份不仅代表着她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是对她多年来辛勤付出的肯定。2017年,她被白城市妇女联合会授予“白城巧姐”荣誉称号;2021年,被评为“2021年度吉林省最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2023年,被评为白城市“百姓学习之星”……这一系列的荣誉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进步。
在2024年,谭喜娟更是迎来了丰收的一年。她的作品《鶴乡情》获得吉林巧姐大赛银奖,同时被聘为吉林巧姐高级讲师。这不仅是对她技艺的再次认可,更是赋予了她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她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为金属箔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她还获得了快手官方颁发的“星河创作者”荣誉称号,这表明她在网络平台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她通过网络平台,将金属箔艺传播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技艺。
如今,谭喜娟已经成为了金属箔艺技艺的标志性人物。她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这门技艺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从濒临失传到焕发新生。她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匠心独运,传承光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是对技艺的执着和追求,是对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相信谭喜娟会继续在金属箔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她将不断探索和创新,让金属箔艺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她也将继续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这门技艺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谭喜娟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金属箔艺的传承之路,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她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的精彩,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