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钟山风雨——中山陵

2


钟山风雨——中山陵

 

作者:王国成

 

南京,钟山南麓,苍松翠柏掩映间,中山陵,宛如一座静默的巨钟,悬垂于天地之间。我住东郊,时常想起,钟山与中山,是一种巧合吗?

春日,我又来攀爬中山陵。拾级而上,392级石阶如时光的刻度,每一步都叩响历史的回声。它,代表着当时3亿9千200万人口走在陡峭的进程中,艰难向前。这座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座大型陵墓,既非帝王之冢,亦非神祇之坛,而是一座民主革命的丰碑,一个民族精神的图腾。 

中山陵的修建,始于孙中山先生“向国人乞此一抔土”的遗愿,却最终演化为一场跨越时代的文化实践。设计师吕彦直以自由钟为形状,将陵墓平面布局化为警钟,寓意“木铎警世”,唤醒民众,继承先生遗志。建筑群沿中轴线层层递进,从博爱坊至祭堂,既有传统帝王陵寝的庄重序列,又摒弃了红墙黄瓦的封建符号,代之以蓝白灰的素雅色调。祭堂内,孙中山的汉白玉坐像目视远方,仿佛仍在凝视他毕生追求的天下为公之理想。这种中西合璧,不仅是建筑语言的融合,钢筋混凝土与飞檐斗拱共生;更是一场精神的重建,是对五千年礼制的传承,是对现代民主的宣誓。 

中山陵的一砖一瓦,皆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他是辛亥革命的旗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志,终结帝制;他是三民主义的倡行者,将民族、民权、民生熔铸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基石;他更是实业救国的践行者,在建国方略中,勾勒铁路纵横、港口林立的强国蓝图。临终前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既是遗言,亦是火炬,照亮后人前路。 

陵墓选址钟山,暗含深意。明孝陵近在咫尺,朱元璋驱除胡虏的功业与孙中山推翻帝制的壮举,在时空交错中形成对话。孙中山曾率众祭拜明孝陵,称其光复大义,牖启后人,却更以君主民权,公私各异自省。这种对传统的超越,恰如中山陵的建筑语言:既立于钟山之巅俯瞰历史,又以现代性重构了纪念的维度。 

如今,中山陵,早已超越一墓一冢的物理界限。它是海峡两岸共同的精神原乡。蓝瓦白墙间,“博爱”、“天下为公”的题刻,成为跨越政治鸿沟的文化密码。2010年陵寝免费开放后,每年逾800万访客中,不乏台胞身影。他们驻足于祭堂《建国大纲》浮雕前,或在民族、民权、民生门额下凝思,寻找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份遗训,如今化作中山陵前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两岸土地。陵园管理局局长汪东明曾言,中山陵正致力于增进东西方文明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台湾青年在音乐台聆听《黄河大合唱》,当大陆学者在藏经楼翻阅辛亥史料,中山陵早已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它提醒世人:无论历史如何跌宕,对民主的追寻、对统一的渴望,始终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脉动。 

孙中山先生曾想象: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我在中山陵的钟形轮廓前,仿佛听见,历史的钟声与未来的潮汐共鸣。这钟声,属于所有为自由与统一奋斗的中国人,它穿越海峡,回荡在民族的星空之下,无论钟山风雨多大,今胜昔的统一大业,势不可挡!

 1

作者简介:王国成,宁波人,现居南京。1974年至1991年服役在海军东海舰队。1977年在《前线报》发表散文处女作《橄榄岛上的金丝燕》。以后在《解放军报》, 《人民海军报》,《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福建日报》,《文学青年》,《青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数百篇。长篇报告文学《海上猛虎》,1988年由上海百家文艺社出版,20年后,中国文化出版社再版。作品先后获得过特等奖,一等奖 ,二三等奖多次。

 

文:原创。图:自拍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