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以书为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以书为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陈宝林


1

在科尔沁草原的腹地,那片被万亩杏林温柔环绕的包拉温都蒙古族乡,有一位银发老人,他用二十年的光阴,书写着新时代最动人的文化传奇。他,就是退休干部张树森,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农家书屋守灯人,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文化播种机。

2004 年,春风尚带着几分料峭寒意,但张树森的心中却早已燃起了熊熊烈火。他毅然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 3.7 万元积蓄,化作 5000 册图书、64 种报刊,将自家那间临街的旧屋,变成了知识的宝库。当那块写着“报吧”书屋的木牌在晨光中高高挂起,闪耀着希望的光芒时,仿佛为这片草原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2

这是一间没有门槛的精神驿站,它向所有人敞开了怀抱。放羊归来的牧民们,满身疲惫却满心期待地走进书屋,从一本本养殖技术书籍中寻找着致富的密码;农闲的妇女们,抱着孩子,捧起育儿宝典,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放学的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飞奔而来,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书屋成了他们心灵的港湾,知识的源泉。

五年坚守,岁月流转,书屋也在悄然蜕变。2009 年,“报吧”与迷子荒村农家书屋强强联合,资源汇聚,力量倍增。到了 2018 年那个金色的秋天,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铜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书屋已然成为了一个知识的蜂巢,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科技书摊藏着脱贫的金钥匙,红色基因室跳动着信仰的强脉搏,10 个功能区如同 10 个温暖的怀抱,让不同需求的村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3

4

当城市的霓虹闪烁,夜色如梦如幻时,张树森家的灯光却永远亮着,如同草原上最明亮的星。365 天不打烊,24 小时随到随读,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老两口用生活、用爱、用坚守书写出的最动人的答卷。他们把卧室搬到了书屋的角落,用那轻微的鼾声,为书页伴奏,奏响一曲曲温暖的乐章;把厨房改造成茶水间,用热乎的奶茶,温暖每一个求知者的心灵。那近万人次的脚印,在木质地板上磨出了深深的年轮,也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老两口的身影,成了书屋最美的风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他们已经在整理书架,擦拭桌椅;深夜,月色如水,他们还在为最后一位读者点亮灯光。他们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对文化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乡村振兴的执着追求。

5

6

在张树森的书库里,2 万册图书宛如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静静躺在那里,等待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蒙古族长调民歌比邻而居,科技致富手册与《江格尔》史诗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张树森带着蒙汉双语的宣讲稿,走村串户,他的脚步踏遍了包拉温都的每一个角落。他把党的声音翻译成草原牧歌,让“共同团结奋斗”的旋律回荡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编写《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志》时,他的笔尖沾满历史的露水,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讲述杏树林传说时,皱纹里绽放着文化的星辰,那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人们的心灵。那些散落在草原上的非遗记忆,在他的整理下重焕新生,成为蒙汉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章,在他胸前重若千钧,那是对他多年来坚守与付出的最高褒奖;“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的证书,记录着他推广阅读的足迹,见证了他的努力与执着;2024 年“中国好人榜”的荣誉,更是对他二十年坚守的最好肯定。然而,这些荣誉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前行的决心。

但最让他欣慰的,是看到当年的放羊娃如今成了养殖大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是听到蒙古族阿妈用蒙语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那声音里充满了对知识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他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文化的力量已经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已经点燃。

7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张树森把自己站成了一棵树。他的根系深扎在包拉温都的沃土之中,汲取着大地的养分;他的枝干托举着知识的星辰,为人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他的绿叶间闪烁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为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当万亩杏花再次漫山遍野,这位文化守望者依然在书屋门口,那质朴的笑容,温暖的目光,等待着下一位推门而入的求知者。因为他深知,每一扇推开的门,都是乡村振兴的一扇窗,都是希望与梦想的起点。

张树森,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用他的坚守与奉献,书写着新时代最动人的故事。他以书为灯,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也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光。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乡村振兴、为民族团结、为文化传承而努力奋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