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岁月间的馥郁与眷恋

岁月间的馥郁与眷恋

 

作者:陈宝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记忆深处的那个春天,美得摄人心魄。漫山遍野的杏花,宛如大自然不慎打翻了颜料盘,肆意舒展花枝,将整个天地晕染成一片旖旎的粉色。馥郁甜香仿若灵动的仙子,在空气中轻盈蹁跹,丝丝缕缕,直沁心脾,每一次呼吸都裹挟着春的馥郁。

1.png

彼时,我刚告别高中校园,青春韶华,未来之路似有无尽可能。大城市的繁华如磁石般,引得无数同龄人蜂拥奔赴。然而,家乡的那片土地,却像一根无形却坚韧的丝线,牢牢缠绕在我的心尖。对故园的眷恋,犹如春日破土的新芽,疯长不停;想要改变家乡的壮志豪情,在心底熊熊燃烧。于是,我决然转身,回到那片承载着我童年欢笑与泪水的土地——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那个被誉为世外桃源的“杏花村” 。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我的成长印记。小时候,我在田埂间肆意奔跑嬉戏,在杏花林里追逐蝴蝶,花瓣簌簌飘落,洒下一路欢声笑语。这片土地是我灵魂的栖息之所,那些杏花树,是我最忠实的伙伴,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蜕变。每至杏花盛放,整个村庄就像被粉色的云朵温柔簇拥,如梦似幻,任谁见了,心都会被这纯粹的美所柔化,变得无比柔软。

2

我自幼便对文字怀有无以言表的热爱,文字于我,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神秘大门,是倾诉内心、连接灵魂的温暖桥梁。回到家乡后,一个大胆又满含诗意的想法在我心底悄然萌生——将对文学的热爱与家乡的绝美风光交融。于是,在众人或质疑或期待的目光中,散发着浓郁山野气息的“杏花”民族文学社艰难诞生。

3

文学社的起步,恰似一颗种子在贫瘠土地上奋力挣扎、顽强求生。资金匮乏、人员稀少、经验欠缺……重重困难犹如一座又一座巍峨高山横亘眼前。但我未曾有丝毫退缩,像呵护新生的婴儿一般,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终于换来了一张带着油墨香气的铅印小报——《杏花》。当它初次落入我手中,那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气味,都似带着生命的温热,我的眼眶瞬间湿润,这张小报,承载的不只是我对文学的满腔热忱,更是对家乡未来的无限期许。

4

起初,我的内心满是不安与忐忑,生怕这凝聚无数心血的作品无人问津,如同石子投入浩瀚大海,掀不起一丝波澜。可命运往往眷顾努力之人,《杏花》一经问世,便如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整个乡村。村民们眼中闪烁着新奇与欣喜,争相传阅,赞美的话语恰似春日暖阳,暖彻我的心房。更令人惊喜的是,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乡村范围,吸引了众多关心民族事业发展人士的目光。调离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原党委书记盖云亭、副主任邹仕民,当时的通榆县政府副县长孙志国,白城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孙耀琴,白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秉道,行署副专员高玉玺等领导纷纷欣然题词并撰写稿件。他们的支持,就像一场及时春雨,润泽着《杏花》茁壮成长。

5

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金容俊那力透纸背的亲笔题名,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对《杏花》的深切期许;省文化厅厅长吴景春的贺信,字里行间全是鼓励与支持,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韶华的题词,更是仿若一束强光,为《杏花》的前行之路照亮了方向。这些来自外界的认可,让我深切体会到,《杏花》不再只是我个人的梦想,它已然成为连接各方力量、传递民族文化的关键纽带。

在《杏花》相伴的日子里,时光变得充实而美好。我沉浸在拆阅和编辑稿件的世界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灵魂的倾诉,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读者的深情厚谊。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字,像一个个欢快跃动的音符,在我的心间奏响一曲曲美妙的乐章。两年多的时间,《杏花》如潺潺小溪,轻柔淌过每一位读者的心田;又似悠扬的琴音,袅袅回荡在每一处角落,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村,都有它的踪迹与回响。

6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那位延边朝鲜族少女的来信,她写道:“朋友为我送来《杏花》小报,就像送来了喷香的手把肉,芬芳的奶茶……”读到这句话时,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原来,《杏花》早已超脱一张小报的范畴,它是传递温暖与美好的使者,连接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的心。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无常与遗憾。在那个杏花纷扬飘落的季节,工作变动和经费困境如两座大山,无情地压向《杏花》。最终,这朵刚刚绽放的文学之花,无奈凋零。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撕裂,痛得难以自抑。我借酒消愁,喝下两大碗老白干,借着酒劲,疯狂地跑向那片空旷的杏树林。泪水夺眶而出,滴落在发黄的杏叶上,也浸湿了手中的《杏花》。那一刻,风声、树叶沙沙声,都似在为《杏花》的消逝而哀鸣。

7

尽管《杏花》已成为过往,但它在我心中留下的痕迹,却如岁月的烙印,永远无法磨灭。此后,每年杏花飘香之际,通榆县人民政府都会举办杏花节。每到这时,我都会放下一切事务,回到家乡。站在熟悉的杏花树下,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共和国70年的风雨兼程,改革开放40年的波澜壮阔,让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曾经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破旧的房屋被高楼大厦取代,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8

但在我心中,那朵绽放过的《杏花》,永远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它是我青春的鲜活记忆,是梦想启航的港湾,更是我对家乡深深眷恋的寄托。每当春风轻拂,杏花再次盛放,那段与《杏花》相伴的难忘时光,就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虽然它已停刊,但那份热爱、那份执着、那份情怀,将永远在我心中散发芬芳,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追逐梦想,守护家乡的美好 。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