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巧摄白城景 勤抒鹤乡情

 1


巧摄白城景 勤抒鹤乡情

 

李秀军

 

在吉林省新闻界,一提到鹤乡通榆的陈宝林,都肃然起敬。他非常勤奋,无论是图片新闻还是文字报道,都屈指可数,个人上稿量居全省之首。在文学创作上,他笔耕不辍,用一支铁笔犁开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陈宝林个子不高,但非常墩实;他眼睛不大,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缘于出生于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被大家尊称“小蒙古”。一直以来,他有着蒙古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豪情。他从学生时代就非常勤奋,高中毕业后回乡工作在文化站任文化站长,从此,他与新闻宣传与文学创作有了不解之缘。后来,先后任县计生局宣传科长、向海乡党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宣传科长;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一纸调令,他被调到白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5年后他又到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依然从事宣传工作,2023年光荣退休。但他退休不褪色,仍然醉心于鹤乡。他40多年如一日,用镜头定格生活的美好与感动,用妙笔记录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他是时代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2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担重任


说起对新闻写作、摄影和文学创作的热爱,陈宝林始于年轻时。他深知,新闻是时代的脉搏,文学是生活的灵魂。从踏入新闻行业的那一刻起,他就将自己的一生与这份事业紧密相连。40年来,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相机。他的足迹遍布通榆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延伸到更广阔的白城大地。无论是偏远的乡村,还是繁华的都市;无论是重大事件的现场,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他都用心去观察、去搜集、去记录、去思考。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他有5000余篇 (幅)各类稿件和新闻图片在国家和省、市、县的报刊、网站、融媒体、电台、电视台上发表,这些作品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他的镜头和笔触始终聚焦于基层,关注着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和事件,他用文字和画面讲述着普通百姓的故事,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他的文字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感受着时代脉搏的律动。

他的新闻作品不仅数量可观,质量更是上乘。曾连续三年在“中华大地之光”全国征文比赛中荣获二、三等奖,连续几十年被《吉林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被《吉林日报》评为“终身荣誉奖”,这是对他新闻工作的高度认可。

 3


光环之下,不负众望再接再厉


有付出终有回报。陈宝林的付出与努力,也让他收获了诸多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来坚守新闻与文学事业的充分肯定。

在通榆工作期间,他先后被吉林省计生委和省人事厅记三等功,被通榆县委、县政府记大功两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多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写照。他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当地的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发展鼓与呼,让更多的人了解政策、支持政策,为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工作的十多年间,他的新闻宣传工作也得到了全国高校后勤系统和全省教育系统的高度评价。曾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全省教育系统上报信息先进个人。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他在高校新闻宣传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他深知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也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4

在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评选中,曾被评为校报资深编辑和吉林省高校优秀新闻工作者。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业务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多年来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的肯定。他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办好校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高校新闻宣传事业树立了榜样。

他的新闻作品也得到了《吉林日报》的高度评价,被授予通联工作突出贡献人物。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他在地方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他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吉林日报》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为地方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被白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宣传先进个人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多年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缩影。

作为一位蒙古族同胞,陈宝林始终心怀民族团结的情怀。他深知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因此他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鼓与呼。

在他的新闻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民族团结的报道。他通过讲述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故事,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他的笔触细腻而真挚,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他的作品不仅在民族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族团结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他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他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他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并参加了国庆六十八周年观礼,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对他多年来在新闻与文学事业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最高赞誉,也是对他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肯定。

5


老骥伏枥,不用扬鞭自奋蹄


如今,人们退休后,都过着安逸的生活。可陈宝林从白城医 学高等专科学校退休后,他并没有停下新闻与文学事业的脚步,仍然乐此不疲。自己投资了4万多元钱,购买新的摄影设备及无人机,每天都活跃在捕捉新闻与文学创作的舞台上,不足两年时间,他采访、撰写白城医高专校园和通榆县街道、乡村、社区的大事小情,宣传报道小城著名美术家、摄影家,“通榆年画八大金刚”之一的谷学忠;吉林省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人李锐士;新人农民画家郭丽华等10多位鹤乡名人,还有在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作品达700多篇(幅)。

陈宝林的足迹遍布鹤乡大地,不管哪里搞活动,只要得知消息,就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就连今年春节去深圳和湛江儿女家过年,他还是身不离相机,手不离笔,短短的二十几天就在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发表两地新闻稿件10多篇(幅),他是走到那儿写到那里;走到那儿拍到那里。用思想驱动“快门”,用心用情讲好身边的故事,用自己的笔和镜头传播正能量,继续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培养了20多名新闻和文学爱好者,鼓励他们坚守初心,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仅仅一周时间,中国作家网就发表他的散文10余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休不褪色”的老黄牛精神,让自己的余热在新闻与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

6

陈宝林,这个蒙古族的汉子,用他40年的新闻与文学创作生涯,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他笔耕不辍,他定格的镜头,他收获的荣誉,他的民族情怀,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的坚守与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闻与文学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发展的脉络与轨迹。

他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新闻与文学事业,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用文字和画面传递真情。向宝林老师致敬,祝愿他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为新闻与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更多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精彩篇章!

7.png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