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我们在路上寻找家族的根源

我们在路上寻找家族的根源

 

作者:罗祖文(贵州)

 

2025年4月5日上午7:30,天道酬勤,我们一行4人(罗祖洪、罗祖文、罗祖怀、罗祖良)驱车前往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镇街道(又称拔茅),参加黔南州都匀市绿茵湖街道邦水村栗木寨、团寨,绿茵湖村营上寨,黔东南州丹寨县老莺岩、麻江县龙山镇、宣威镇,丹寨县丹寨等彭氏家族老幼60余人分成3个小组进行的清明祭扫活动,特以《我们在路上寻找家族的根源》为题,用文学载体记录下来。

 

集取大家智慧,活动安排有序

 

清明节,作为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国家给大家放假三天。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做到既传承文化又兼顾安全与环保。

清明祭拜,询根问祖,追思先人,完成父辈遗愿,有利于家庭大团结,人丁兴望,事业辉煌,平安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此次清明祭扫行动,践行“三结合三选择”,即结合当地规定、天气,选择上午9点至下午3点前,阳气渐升,阴气衰退,适宜祭扫,也是现代人更习惯的时段,避免过早或过晚。结合文明礼仪,选择以穿素色或深色衣物为主,以素食、水果、糕点为主,以鲜花祭祀、网络祭扫或家庭追思会。结合部分家庭可能因“双春年”或“闰月”习俗,选择符合“清明当日祭祖”的传统习俗,且黄历显示天干地支与流年相合。

 

祭祀氛围凝重,充满追思之意

 

祭祀,是中国的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清明清明,又清又明”,清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光阴,平时天各一方,借清明节机会,团拢大家相聚。人们把饮酒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表达对先人敬意、缅怀过去、珍惜亲情。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当天上午,在龙山镇街道彭氏住宅,我们看到大家献计献策,及时安排线路,各小组采取驱车和步行,每到一处,按照修整、上香、供品、敬酒、祭拜等程序和要求,清除坟头的杂草,添土、挂钱纸及旗子,在坟前插香插烛或刹鸡,供品按照三或三的倍数摆放,酒按照“七分茶八分酒”摆好,告诉谁,你是谁,来了谁,供什么,随后进行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三拜三叩”。打道回家,有的就近折些杨柳条插于门户、房檐等处。有的现时编成柳圈形状,戴在头上或配在身上。“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等谚语蕴藏深意,戴柳可以避免蝎子一类毒虫的侵害,插柳枝干门是顺应节气避免疫病。在祭祀之后进行群体性聚会聚餐,谈天说地、吹拉弹唱、拍小视频发抖音、叙旧情话衷肠,实现信息互通,弘扬忠孝礼义之美德,营造“本是同根生,相聚情更浓”的温暖氛围。

 

团聚温馨时光,盼望明年相见

 

在彭氏家族认知里,祭祖的精髓在于一个“敬”字,心怀敬畏,虔诚追思,重点从来不是这“吃”。团聚的时刻并非在象征着阖家欢聚的中秋节,反而是在这有着别样意义的清明节。每年,不管家人们身处何地,工作有多么繁忙,彭氏家族在外人员都会像候鸟归巢一般,纷纷赶回老家。大家心怀敬畏与思念,来到祖先的墓前,献上精心准备的鲜花,虔诚地清理着墓前的杂草,再摆上丰富的供品,点燃香烛(森林防火区域禁止用火外),深深地鞠躬。那袅袅升起的香烟,仿佛是连接着生者与逝者的纽带,承载着我们对先辈们无尽的缅怀与感恩。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当下社会,生活节奏跟拧紧了的发条似的,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社交网络发达,大家通过参与祭祖,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更倾向于把这当作一场“家庭聚会”,他们在祭扫的时候,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在年轻人心里,那也是一套流程,这也是一种传承习俗的新花样,能让更多人看到自家的这份追思。

当天上午,大家统一时间出发,进行分散祭祀,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又回到出发地彭万杨住宅“聚拢”,参加祭扫的彭氏,热热闹闹地围坐,有说有笑。聚餐伙食采取轮回运转,由某片区(地)彭氏当好东道主,根据人们吃食需要,先垫付经费进行必要祭扫和聚餐食材采购。这次,都匀邦水营上彭江文(又叫彭小军)参考往年人数进行聚餐准备,有牛肉、凉拌猪头肉以及其它配菜,大家整整齐齐,热热闹闹,显得有人情味。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3

图片14

当天下午,为了解彭氏家训宝藏,我们随同宣威彭氏老少前往麻江县宣威,参加彭氏上坟活动之后,又深入彭万龙先生特留下纪念的木瓦房家中,实地察看存放家训牌匾以及其它珍贵文物,晚餐在宣威镇街道彭万江住宅。在那里,我们结识彭氏老小,吃上有特色的晚餐。

 

探索家风家训,塑造美好未来

 

家风家训的核心在于重文崇智、尚俭倡廉,不仅体现在言行中,更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清明节祭扫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缅怀祖先,更要继承家训家风,追寻先辈们的道德操守和家风传承。

麻江县宣威小学七级高级教师、麻江县宣威镇片区督学彭万龙先生给我们作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修身立德等方面彭氏典型人物的介绍。

图片15

图片16

图片17

图片18

图片19

他说,麻江县龙山镇街道有一位学子彭朝珍,男,汉族,少年时期,在黔东南州旧时一所镂山县中学(解放后的麻江中学)念书,好学不厌,学有所长,得到赏识。毕业回家,重文兴教,挥毫泼墨,豪情壮志。1916年,彭朝珍与都匀人以及同乡赴湖南等多地参加护国运动活动,声讨袁世凯偷走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和复辟帝制野心。晚年流传下来一块239个字的《小心谨慎》行为准则家训,足见这些老话,涵盖治家、处世、道德等多个层面,语言精炼且富含哲理,实际上都是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珍惜与亲人的时光,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有深远影响。

2021年龙山镇街道彭氏家族德高望重彭德鑫老人亲自移交给彭万龙先生收藏保护,意思让年轻人管护,弘扬家风家训,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其内容:

 

此先君子临终遗嘱也。先君子生遭乱世。王父母早见背赖。先曾祖疏瑄公抚育成立遂廢学然性忠厚寡言笑亂平歸梓年甫弱冠。曾祖年八十有二矣家又寒素躬砺勤儉清田産建房时耕作谨貿易宗族来歸者優待之鄉里貪之暴戻者周之让讓之雖受屈辱豁如也由貧困起家潮臻小康凡遇公益事無不捐措辦人咸稱为馬年六十三卒子孫環立請所命曰小心谨慎而已小心則私欲去是非自明謹慎則權衡審禍患可免果能守此自能大我家聲遂暝朝不肖不克顕楊。先君子之德業敬逑之懸之中堂俾朝兄弟朝夕面覿以當謦歆或可收厥放心即諸子孫庶有所儆惕云。男朝珍恭述。

 

感受风水宝地,见证发展变迁

 

祭扫之后,最为期待的便是家人聚餐的时刻,一起热热闹闹聚餐的习惯。在彭氏家里,聚餐不是去外面的饭店,而是大家一起动手,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让家的温暖愈发浓郁,家的人们品尝着美味,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为家庭增添一份温馨与欢乐。

图片20

图片21

图片22

图片24

家住麻江县龙山镇街道83岁老人彭德鑫(又名彭德修),家住麻江宣威镇街道65岁农业机械修总经理彭德洪介绍说:

其一,早期龙山一带及周边,讲究道德规范、有能力、有财富的彭氏众多。咸同年间,苗反18年(1855一1873)苗民反抗清廷统治的大规模起义,盘踞在当地黑社会无恶不作,出现“关羊”、抢劫等现象,专门把有钱、有势的彭氏,统统抓起来送到海拔2178.8米,主峰距雷山县城28公里的雷公山上进行严密管制,要求其家属按照“人体重1斤需银子1斤”索取钱财,给彭氏家族经济带来影响。

其二,原有彭氏坟墓最多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地处黔中腹地麻江县龙山乡龙山村,背靠文笔蜂,前面是隆宣公路和流入清水江的龙山河,1998年8月麻江县龙山中学(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占地33406.2平方米)建设学校选址于此,共迁出彭氏坟墓上百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龙山中学的发展,也标志着龙山彭氏一代又一代的发展。

其三:彭氏最原始字辈顺序源远流长。黔东南州龙山、宣威、丹寨版:

 

尧岗毓其林,珍世德万明,国定永安邦,祖尚常流芳。

 

还说明,都匀绿茵湖街道邦水版“走徳应江远,新家力业多,源渊今古寿,威武盛山河”字辈,是因交通不便、避免田土被占等各方原因,分支邦水彭氏长期没有与前辈彭氏联系,开始走向独立,为邦水本世祖第一位老人创新。这次集体上坟,传递正能量,统一思想,今后新出生成员统一按“宣威龙山丹寨版”字辈取名字。

总之,在去过的地方,我们结识了麻江县龙山彭世华、彭德鑫(又名彭德修)等,宣威彭德元、彭德华、彭德清、彭德洪、彭德慕、彭德胜,彭万平、彭万富、彭万龙、彭万春、彭万江、彭万虎、彭万亮、彭万兴等;丹寨县丹寨彭世海、彭德荣、彭德松等;都匀邦水营上彭应富、彭应贵、彭应平、彭江文(又叫彭小军)等,相聚一堂,互相交流各自的生活近况。席间,我们举杯共饮,庆祝彭氏家族的团聚,也为家族的未来祈福,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共度这个特别的节日,共同感受团结和友谊的力量,共同享用丰盛的“清明宴”。

作为都匀邦水栗木寨彭氏的我们来说,此次参加龙山镇街道彭氏集体祭扫,在路上寻找家族的根源,是一次“寻根之旅”,有点儿意犹未尽。通过在大家配合和相互交流中,我们收获不仅是了解彭氏发展情况,更多了解彭氏优良道德风尚。通过向祖先表达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今天,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家族背景的认知,也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家族认同感。我们不禁陷入沉思,祖先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精神,如明灯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要更加了解历史和传统习俗,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摄影:彭万亮  罗祖文)

 

2025年4月5日晚上,贵州都匀

 图片25

作者2025年4月5日下午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宣威镇街道彭万江先生家门口拍照留影。

 

作者简介: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贵州省都匀市绿茵湖街道邦水村第十三组栗木寨人,1982年7月毕业于都匀民族师范学校,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7月贵州广播电视大学(黔南分校)中文(师范)专业业余学习毕业。1999年1月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工作者,2004年7月1日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2007年2月被中共黔南州委宣传部评为2006年度黔南州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曾供职于都匀市墨冲镇墨阳完小、墨冲镇中学、墨冲镇教育辅导站、都匀市第三小学、都匀市创建办(“整脏治乱”办)。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被抽调到墨冲镇人民政府“学教”办、中共都匀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创建科)、都匀市教育局(机关办公室)、中共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编发简报、动态报道,信息采用通报)。曾是政协都匀市第七届会员会委员、墨冲镇教育辅导站语文教研员、墨冲镇教育工会主席、都匀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都匀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都匀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贵州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预备役中尉军衔)、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在中国民族教育、国家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贵州日报、贵州工人报、贵州教工、贵州省散文微刊、多彩贵州网、贵州文化网、作家网、书香神州、广州文艺、诗艺国际、今日头条、搜狐网以及黔南日报、都匀晚报、今日都匀等国内公开纸媒和网络平台发表文章达两千余篇。先后编辑《都匀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手册》《都匀市创建文明城市纪实》《精彩都匀》《匀城烛光》《教育撷翠》《都匀教育报》《都匀教育通讯》以及《黔南州委活动办信息简报》《黔南州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通报》。于2021年2月贵州省都匀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退休。现为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2024年1月28日被贵州省都匀市作家协会授予“2020—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称号(唯一获奖者)。现居贵州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