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岁月弦歌

岁月弦歌

——铭记与厅长的不解之缘

 

陈宝林

 

在时光的长河中悠悠回溯,往昔岁月如一部饱含深情的老电影,一帧帧在眼前放映。青春不再,退休后的我,时常沉浸在那些拼搏于文化事业的旧时光里。而与吉林省文化厅长吴景春先生的那段缘分,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人生的文化旅程,也为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文化发展,奏响了激昂的奋进序曲。

1

1981 年,高中毕业的我,像一只即将启航的小船,怀揣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回到了故乡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命运的齿轮在此刻悄然转动,乡领导将我安排至新成立的文化站。然而,这个文化站,恰似襁褓中嗷嗷待哺却又一无所有的婴儿,经费、办公场所、活动阵地,一切皆无,名副其实的“背包文化站”。但我深知,在这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文化生活是凝聚人心的磁石,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血脉。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人民,能歌善舞,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让这些瑰宝如蒙尘明珠,亟待绽放光芒。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为文化站找到破茧成蝶的道路。

 

在那个春风轻拂、万物萌动的季节,我带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省城长春的征程。由于当时交通闭寒,几百里的车程,一路辗转,从内蒙古宝龙山到长岭太平川,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闪过,可我的心早已飞到了省文化厅。终于,抵达县城后,我又马不停蹄地换乘公交车,向着目的地奔去。站在省文化厅的大门前,我深吸一口气,紧张与期待交织,缓缓迈进那扇充满希望的大门。

2

时任厅长吴景春先生,如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亲切地接见了我这个来自偏远蒙古族乡的蒙古族小小文化站长。他那温和的笑容,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忐忑。面对厅长,我像竹筒倒豆子般,将包拉温都的自然风貌、民族风情一一道来。尤其提到,我们计划凭借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性,组建一支歌舞队,可服装与乐器的缺失,成了横亘在面前的巨大阻碍。我眼中满是渴望,真诚地希望厅长能伸出援手。厅长专注地倾听着,那认真的神情,仿佛在告诉我,他与我一样,珍视这份民族文化的传承。

 

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厅长当场就拍板,答应给乡文化站省厅 3000 元经费,用于购置服装和乐器。那一刻,我仿佛被幸福击中,激动得语无伦次。这么大的领导,不仅愿意倾听我这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诉求,还如此干脆地满足了我的请求,这不仅是一笔经费,更是对我莫大  的信任与鼓舞。我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仿佛已经看到了文化站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

8.png

从长春归来不久,通榆县文化局的喜讯便如春风般传来——省文化厅的 3000 元拨款已到。这个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县乡领导中激起层层波澜,大家看向我的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许与钦佩。紧接着,我和县文化馆的老师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采购之旅。在北京民族用品商店,我们精心挑选着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那五彩斑斓的色彩,仿佛是民族文化的绚丽拼图;我们选购传统的蒙古族四胡、二胡等乐器,每一件乐器,都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记忆。

 

带着这些满载希望的物资归来,包拉温都蒙古族民族歌舞队正式宣告成立。这支队伍,如同草原上的骏马,充满活力地驰骋在偏远乡村以及内蒙毗邻乡镇的土地上。每一次演出,都像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吸引着无数目光。队员们身着绚丽的服装,手中的乐器奏响欢快的旋律,歌声与舞姿交织,传递着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豪迈。

4

很快,我们的歌舞队声名远扬。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以及内蒙的哲里木报,纷纷聚焦报道,我们的“乌兰牧骑”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红遍了科尔沁草原。省市县各级领导对我们赞誉有加,广大农牧民更是热情追捧。其中一名歌舞队员还幸运地入选省国庆观礼团,这份殊荣,不仅是对歌舞队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们文化站工作的充分肯定。而这一切荣耀的背后,都离不开厅长当初的慷慨支持与鼓励,他的帮助,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每一步。

5

如今,40年过去了,我早已退休,但那段在乡文化站工作的青春岁月,以及见到厅长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深深感悟到领导给予的支持和鼓励是多么的重要。正是因为有了厅长的帮助,我们才能组建起歌舞队,让民族文化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得以传承与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厅长的鼓励,我才能在文化事业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偏远少数民族乡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厅长当时的谆谆教导一直在耳边回响,温馨的话语一直在心中荡漾。一个小小文化站长与厅长的不解之缘,随着岁月的流淌,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这段缘分不仅让我成长,更让我明白了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家乡的文化事业,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这份与厅长的不解之缘,在文化事业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11.png

作者简介:陈宝林,蒙古族,1962年生人,吉林省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喜欢新闻摄影和文学创作,40多年如一日,勤奋笔耕,在国家、省、市、县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各类稿件5000余篇。先后被吉林省计生委和省人事厅记三等功,被通榆县委、县政府记大功两次。连续三年在“中华大地之光”全国征文比赛中荣获第二、三等奖。被中国农民报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全国高校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先进个人、全省教育系统上报信息先进个人。被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校报资深编辑,吉林省高校优秀新闻工作者。被吉林日报授予通联工作突出贡献人物、优秀通讯员,荣获《吉林日报》终身荣誉奖。被白城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被省评为全省劳务经济宣传先进个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8年被评为“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参加国庆观礼,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国家领导人接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