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东江之上

东江之上

 

作者:岳晓伟

 

在东江之上放眼望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映入眼帘,惠州西湖的西山上,一座秀美的古塔被夕阳披上了霞光,这座古塔就是广东惠州西湖边上的泗洲塔。能把惠州西湖和杭州西湖贯穿起来的,那就是陕西凤翔东湖了。在凤翔我是绕东湖一周,和湖水亲近,寻找那水做的人儿,还有牡丹园,寻找花做的人儿。看着柔柔的水,看着惊艳的牡丹,好动情,好伤感呀!凤翔东湖,为苏轼在凤翔初次为官时所建,凤翔东湖和杭州西湖还有惠州西湖相比起来小多了,但很有名。

那时的苏轼年轻有为,有抱负,凤翔东湖作为那时的形象工程和政绩,修建陕西凤翔东湖是作为雨季防涝和旱时灌溉用的。再在湖上建几个亭子,增加几份情感,再把周围的杂草铲除,铺上方砖和条石,再在石头上篆刻几首诗,这是古代文人表现的方式。表现是给皇帝看的,皇帝欣赏了,就可以升官。

古代考取功名,就是为做官而考,首先要是秀才,然后去省城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考上举人,就可以进京赶考。秀才是没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就光要成为秀才也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其实考上了举人,再不进京赶考,也能谋得一份工作,在县衙可以找份跑腿的工作,但不是朝廷安排做官,是自己找工作。举人也可以教书,像秀才也可以教书。有钱的乡绅、土豪会资助举人赴京赶考的,考中的人肯定会感恩回报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关系网。

古代考试很复杂,就光考举人,考试要考三场,一场试要考三天,那就是要考九天了。在省城考,皇帝派官员监考,考上了举人就有资格考取功名了,而且有工资了。如果想做官还得参加进京赶考的会试和殿试,会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上了就证明考中了,之后就是殿试了,皇帝亲自考,这就分出名次了,最低是进士,最高是状元。还要分是考文官还是考武官,武官除了考文官的所有知识,还要考武艺,和兵法,皇帝亲自看你写的试卷,武官还要看武艺,不论考文官还是武官都是要考军事知识的,然后录取,录取了就可以做官,拿朝廷俸禄,衣食无忧了。

但做官还要有空位子,就是这个官员退休了,或者调走了,或者被拿下了,才能补缺上去,如果没有就等,有些一辈子也没有等到,没有真正去做过官,但已经有朝廷俸禄了。进京赶考三年考一回,最低等级的进士一百个人里面录取一个,等于两个班级里面考一个,而且是在考试的举人里面录取,难度相当大。考的科目繁多,要考法律,数学,政治,对治国理政知识的理解与建议,这是给皇帝提建议呀!要考礼仪,军事,诗赋,文学,还有四书五经等,能考取当然是相当有才能了。科举考试考上最低的就是进士了,像宋朝三年考一次,进士录取的比其它前几名还算多一些,全国就录取一百七十多名,全国参加考试的举人中平均一百个人录取一个,也就是说全国参加考试的举人有一万七千多名,可谓凤毛麟角。

在杭州西湖我也是踏湖岸边而走,绕湖一周,西湖的神秘是由白娘子而起。远眺断桥,有几分姿色,还有些许惆怅,雨中的西湖,有着淡淡的忧伤。些许雨伞飘落雨中,好抒情呀!断桥,雷峰塔,让人深深的感动,古人在这里留下多少感人至深的诗篇。我寻思,古代写诗做文章的,他们究竟靠什么生活呢,古代可没有稿费这么一说。其实古代做文章的,他们大都是为官者,可谓衣食无忧,闲暇之余喝喝酒,吃吃肉,游山玩水,写写诗抒发抒发感情,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普通人只能望而却步,要溶入那种圈子,只能考取功名。等功成名就,就可以发发感慨,写写诗歌,写写文章,表现表现自己,以求升官发财,因为古代皇帝也喜欢诗歌和文章的,在皇帝跟前表现,更有提拔的机会。在古代流传至今的诗歌,文章,大都是做官的人写的,普通的人写的东西很难流传下来,也没有人去看、去捧,所以很难流传。

但也有普通人的,像《诗经》就是平民的诗歌,里面的诗歌就是平民作的,那为什么平民百姓的诗歌能流传至今?那是因为皇帝喜欢诗歌,看来皇帝也是文化人。春秋时期,那时不叫皇帝,叫天子、大王或君王,天子让采诗官,去民间采集诗歌,然后编辑成书,你看看,还有采集诗歌的官员。可见对文学的重视。这些诗歌都是普通百姓,随口唱的,打柴时唱的,挑水时唱的,赶集时唱的,还有唱出对爱情执着的,还有唱出对剥削者愤慨的,还有把剥削者比做硕鼠的。还有描写在水中采摘野菜的,劳动光荣与快乐的,描写年轻女子,一会在船左采摘,一会又在船右采摘,采摘好的野菜,整整齐齐地放在船头。表现出劳动的乐趣与美好,和无上光荣感,像这些诗歌能流传至今,可见古代帝王是相当开明的,用这些勉励自己做得更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听听老百姓的声音,和诉求。诗经的语言是相当优美的,很押韵,很朴实,文学水平很高, 古代如果不是采诗官,去搜集整理,平民百姓的发自内心的声音谁会知道,那么优美的诗歌能流传到现在吗?在古代作诗写文的,大多是为官者,拿着朝廷的俸禄,衣食无忧,才有时间有精力去作诗写文。 但《诗经》就像花一样是别样红的。

在惠州西湖,为了描摹那淡淡的情思,我漫步湖堤。远眺,山上有塔,和杭州西湖上的雷锋塔,有几分相似。雷峰塔是镇压白蛇的,惠州西湖的泗洲塔有人说是宝塔镇河妖,泗洲塔是镇压东江上的冤魂的,就是哪些落水淹死的,本命不该绝,魂魄不散,寻找替死鬼,好使自己投胎转世,所以就要用塔来镇压,不然冤魂会在东江上游荡,会搅动东江水,使东江泛滥发大水的,还会无缘无故地把行人拖下水,颇具神秘感。这些说法不可信,其实泗洲塔是建于唐代,是为纪念唐代一位高僧而建。惠州西湖在东江边上,当然东江更壮观了,第一次听说东江,是抗战时期的东江纵队。就是活跃在东江上的抗日武装。

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人体是由百分之七十八的水构成的,这些数据来自日本,抗战时期,日本军医在中国土地上,把中国人活体烘干得出的数据,可见日军是惨无人道的。有水就有生命,有湖有江就有故事,我经常会在晚上漫步东江,有种恐怖感,那边晚上能看到有人钓鱼,不然谁敢去。惠州西湖岸边有一座道观,还有一座寺庙,就更神秘了,还有惠州西湖边上苏轼侍妾的墓,侍妾就是小老婆,就跟现在的小三一样,苏轼的侍妾是得瘟疫死的,瘟疫就像新冠一样可怕,那时无药可治,人成片成片死亡,有时一个村子人会全部死亡。

苏轼当时和王安石,司马光关系很好,由于政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宋神宗时期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被贬到地方上,即广东惠州,住在惠州西湖边上,给了个闲职,远离了高层和权力机构。后来王安石改革失败,被罢免。苏轼后来被守旧派司马光召回,由于苏轼反对司马光全面否定王安石改革,苏轼认为有些对老百姓有益的改革应该保留,不应全部否定,又被宋哲宗贬到地方上。王安石是激进派,司马光是守旧派,苏轼属于追求完美,缓慢节奏型的,所以和王安石,司马光都不和。

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任宰相,司马光在宋哲宗时任宰相。苏轼当年考中进士,是欧阳修当时主持考试和选拔的,欧阳修又向宋仁宗推荐了王安石和司马光,欧阳修又为范仲淹所举荐。范仲淹是宋仁宗时期人,文武兼备,被委以重任,为宋仁宗进行过改革,由于阻力大,推行了一年,而失败。欧阳修没有进入高层与权力层,他协助范仲淹进行改革,改革失败,同时被罢免。这五个人都非等闲之辈,都能辅佐宋朝皇帝治国理政。

古代皇帝都想有所作为,把国家治理好,无奈,权贵权力过大,已经动不了,王安石在宋仁宗之后,在宋神宗时期被重用开始改革,由于反对声音大,被罢免,后又招回,又改革,最终失败,被二次罢免。

王安石的改革过于激进,触碰了权贵的利益,在权贵打压下最终失败。司马光和苏轼是反对王安石过于激进改革的,因为改革触碰了权贵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老百姓的生活,后来王安石被罢免。司马光当宰相全面废除王安石的改革,提拔苏轼到高层任职,苏轼认为王安石有些符合老百姓利益的改革应该保留,不应废除,由于政见不合,司马光要的是支持他的人而不是反对他的人,因此苏轼再次被贬到地方上去任职,远离政治中心。

苏轼当的最大的官,当到相当于教育部部长,再到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职务。王安石改革的失败,是由于急于求成,触碰了权贵利益,得罪了权贵。改革要削弱权贵的特权,应该慢慢来,分几步走,先去除权贵的爪牙,等权贵孤立无援的时候,时机成熟了,然后慢慢拿下。王安石当时贬苏轼到惠州,人家随便找个借口,比方说,懒政,不作为,消极,不思进取呀,这些理由不疼不痒,恰到好处。如果其它理由,查无实据,那自己不麻烦啦,不成诬告陷害吗,所以给个可有可无的理由,苏轼被恰到好处的被贬到惠州,住在了西湖边上,给了一个闲职。

为什么不住别的地方,非得住在惠州西湖边上?那时的惠州到处是大山,原始森林密布,草深,蛇蝎,野兽出没,不适合人居住。湖边地势平坦,有村庄,官员办事的地方都设在这里。其实治理荒草就跟治理荒漠一样难,在南方,杂草是一种害,草在和庄稼抢夺生存空间,就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荒漠一样,无法治理。那年在青海茫崖,我看到清亮的世界,和各种各样的沙造型,太壮观了,棱角分明,就像是雕刻出来的一样,沙子干净,粒粒有声,像米粒一样干净。这是风的杰作,每一场沙尘暴过后,都会有这种奇观,这种杰作在这里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里这种造型太多了。如果放在南方,那就成为旅游景点了,但南方的荒草如果放在荒漠,那就是亮点了,因此荒草也需要像治理荒漠一样去治理,不是一切绿色都是有益的,也要分清地域。

在宋代那时还有多少女词人,生活在世俗的困惑中,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尤其好多有才华的女性作家,被世俗深深伤害。女作家有着苦难的一生,感情受挫,生活困顿,匆匆结束自己才华横溢的一生。如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在世俗和封建势力下,只能是偷着去约会,她在词中写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婚姻的不幸,忧忧寡欢,朱淑真在四十五岁就惨然离世,一代才女落下帷幕。这首词本来就是朱淑真所作,一看就有女性气质,有些人非得把作者说成是欧阳修,到底是巴结欧阳修呢还是把才女不当一回事。还有堪比“梁祝”的宋代才女张玉娘的殉情故事,在悲伤中匆匆结束一生,芳华停留在了27岁。她的词真情,真切,感伤,如“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在东江之上,我接受云,接受雨,接受最后的月光与沉默。在春光中我逆江而上,心花绽放,看着那一抹夕阳打满我身。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