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有多远
作者:柳邦坤
在中央电视台汶川抗震救灾的直播节目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我的心被深深打动了。
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在陡峭的山路上,偶遇几位老乡,这几位老乡或挑着担子,或背着简易的行囊,有两三位老乡结伴去一个方向,有一位老乡则孤身一人奔赴另一个方向。我们在画面中看到其中一位老乡背着的筐里,装着从震后倒塌的房屋中找到的几瓶酒,还有几块腊肉,单独行走的老乡挑着的担子是两只乳胶漆桶,因为我刚刚装修过房子,认得那是盛涂料的器具。
李小萌与老乡聊天得知,结伴而行的老乡去山下或城里的集中安置点,而独自上路的老乡则是从城里的安置点赶回到震区的家里。李小萌极力劝阻老乡不要回去,因为还有余震,随时可能有山体滑坡,再加上他没有同伴……
老乡信念非常坚定,他没有回头,挑起担子,独自一人踏上了陡峭的山路,不!是踏上了回家的路。
走了几步,他又停了下来,转过身,对李小萌说:“谢谢,让你操心了。”然后就义无反顾地上路了。语言和情感是那样诚恳,那样朴实,那样真挚。没有一丝矫情,没有半点虚伪,也没有任何犹豫。那是怎样的一种心胸,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度,那是怎样的一种胆识啊!
这一刻,李小萌泪如泉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也禁不住泪流满面。就是这位憨厚的老乡,一位刚刚经历了大地震生死考验的灾民,由于对家的眷恋,而表现出的言行,让我们感动。
虽然家已不称其为家,也许家已成为一片废墟,但还是要回去,那是他的根,那是他的希望。那里是给他生命并养育他的故园,那里有他为之流血流汗、为之投入付出的热土。救灾的帐篷他住不习惯,也住不下去,他抱定一个信念,就是回家。不管回家的路有多么遥远漫长,不管回家的路有多少艰难险阻,就是要回家看看。两只乳胶漆桶,就是全部家当。只要是回家,即便一个人上路,也不寂寞。
有人在异乡工作,听说家乡地震了,通讯、交通中断,他们就长途跋涉,日夜兼程,走上几天几夜,就是为了回家看看。
当然,这一刻,也有人离开家乡,那就是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救人、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白衣天使、志愿者、建设者们,他们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为了让更多的人脱离生命危险,让灾民早日住上新家。有的战士,家就在震区,尚不知亲人生死,但使命让他们选择抢救他人。
家是什么,有人说,家是一座房子,院子里养着猪;有人说,家是上有老,下有小;有人说,家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家是亲情,家是团圆,家是希望,家是过日子,家是和和美美的相处,家是红红火火的生活,家是甜甜蜜蜜的爱恋。
由此,我们理解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及“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诗句中,家书和口信的重要;我们理解了“江南虽好是他乡”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归心似箭。我们理解了每年春节前的返乡潮;我们理解了有些漂泊海外的华人最终选择了叶落归根。
是的,有人选择了四海为家,“埋骨岂须桑梓地”,是大男人的气吞山河;也有人选择了回归故土,“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伟丈夫的儿女情长。周恩来总理少年离开故乡淮安,一生再也没有回去过。钱学森流离他乡,最终回归故国。
有家不能回,是多么痛苦和无奈!只要人在,就可以有家,有了家,就有美好的未来!
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一句发自肺腑的的话,何以让李小萌也让我泣不成声,泪如雨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受大灾难的中国农民博大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对这位老乡充满敬仰,他不是狭隘,也不是固执。回家的想法是单纯的,回家的信念是坚定的,他没有被大地震吓到,他要回家看看,他要回家看看能干点什么。
他不想等,也不愿等。他还有两只手,更有不曾泯灭的希望之火。
他,这位可亲可敬的四川老乡,一往直前的上路了,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也不管征程还有多少艰险,一直朝前走,那是一条回家的路。
恋家的老乡,挑起的是担子,挺起的是中国的脊梁!
地震毁灭了我们的家园,我们不怕!有你,回家的四川老乡,还有我们——地震吓不倒、天塌砸不折腰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家园就一定会重新建立起来!
2008年5月22日
(选自作者的散文集《分界》,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