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杏坛追梦人
——说说汉寿周文庙学校潘德凤同志的那些感人事儿
作者:周运曙
他叫潘德凤,道德的“德”,凤凰的“凤”,人如其名,德行正,口碑好,能力强,人称潘校长、潘总书记、潘老师,英俊模样,笑口常开,典型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受人尊重和敬佩的好校长、好书记,是洞庭杏坛管理工作的领头雁,他还是学校老科协、关工委工作的热心支持者。
一
他于1989年7月,从桃源师范学校毕业,带着朝气与梦想,走上了杏坛,走向了教育工作,走向了为人师表,授业解惑的神圣岗位。一晃眼,春去秋来,日升月落,就已36个年头。他一路摸爬滚打,栉风沐雨,任教育的潮流洗礼,挥洒聪明才智,他任过山区学校的骨干,也担纲过湖区学校的校长;任职过民办学校的副校长,也挑起过城区大校管理工作的重担,工作样样出色、处处尽责。从副职“二传手”到正职“一当家”,从课堂站讲台上主课到搞讲座上辅导课担纲课题研究,事事在行,简直成了一把无锁不开的“万能钥匙”,成了一颗从业务到行政的耀眼星星,说他是教学和管理都“呱呱叫”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此话一点儿都不假。
二
他是于2019年1月25日到周文庙学校担任校长的,来之前是县城南岳路小学的党总支副书记兼副校长,到周文庙迎接他的有鲜花和掌声,也有困难与期待。他发现,学校发展有不少“瓶颈”亟待化解与突破,如学校的办学条件滞后,学校的诗教工作和均衡教育有待于突破与推进。他没有忘记初心,没有被困难所阻拦,而是带领大家挽起袖子加油干,带来了南岳路学校管理的好经验,好校风、好传统,一步一个脚印,扬长避短,一心扑在管理上,将周文庙学校的长处发扬光大,拓展了发展空间,迈上了新台阶。
2019年1月25日,在学校班子成员的见面会上,他激动而真诚地说:“周文庙学校的美好发展是我的梦想,周文庙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我的梦想,周文庙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成长是我的梦想。”这如同他的就职演说与誓言。他还说,“我到周文庙来是学习的、是服务的、是追梦的,我将在这里找准坐标,实现人生的价值。”听其言,观其行,大家默默地守望着,跟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探索着、收获着、分享着。
三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他到周文庙任职,一眨眼已历六个春秋。回望征程,对他来说是不平凡的六年,难以忘怀的六年,奋斗的六年,也是历尽艰辛,学校稳步发展的六年。这六年,是他以身作则,甘当表率,冲锋在前的六年。这六年,是他践行诺言,让周文庙的教育不断发展,不断追梦的六年。这六年,是他体现人生价值,闪耀着党性和人性光辉的六年。
回首征程,成就感无不令他和同仁们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豪。是他,带领班子成员提升内涵抓管理,带领全体师生挽起袖子加油干,让学校在2022、2024年度,荣获县教育局学校目标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先进)单位,这可是衡量学校全面工作的最高奖项,全县仅十所学校获此荣誉。也是他带领班子成员和学校团队在诗教工作上不断创新,高效率地利用课后整理时间,让学生读、赏、创、书、用诗词渐入佳境。2023年3月17日,湖南省《科教新报》以《诗品立根,诗格入魂—汉寿县周文庙学校诗教实践纪实》为题,深度报道了该校诗教的感人事迹,“一石激起千重浪”。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5月,该校的国学课题研究《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知行合一策略研究》,已经顺利通过常德市国学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这真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四
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他不遗余力,千方百计。2023年,他争取资金近10万元,改善教学大楼前的两个花坛,绿化、花化,令人赏心悦目。2021年3月,一栋投入230万元的四层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竣工投入使用,为创办优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期,投入200多万元的400米环形塑胶跑道及操场也一并竣工。他还积极争取电话教学资金,实现“班班通”,解决了教学技术现代化设备的“瓶颈”。这是他在硬件建设上的大手笔,在提升内涵的软件建设上,他努力了也得到了回报。2022年,他带领教师创新课后服务,做到便捷高效,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实惠,也让教师们创新工作获效益,家长们无不点赞。《湖南教育》杂志和湖南卫视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获得积极反响。
五
在他的引领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跨越和提升。2020年上学期,全县乡镇学校毕业调考,学校取得了全县第三,仅次于城区南岳路和东正街小学的好成绩,受到县教育局的嘉奖。教育质量多年来都是位居全县前10名以内,实属不易。令人可喜的是2024年全县小学五年级质量监测,他所管理的周文庙学校获得全县第一名的成绩,业内人士无不交口称赞。
他还为六年级学生小升初就读争取利益,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县教育局原来对于六年级就读招生有个方案,即周文庙学校的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进县城就读初中、一部分到岩汪湖就读初中,家长和学生很不情愿,都盼着能够进入县城,享受优质初中教育。潘校长了解到这一社情民意后,主动地向县教育局汇报,反映情况、争取指标,想方设法打通“最后一公里”,县教育局经过调研后顺应民意终于改变了小升初招生方案,批准周文庙籍的六年级毕业后全部进入县城就读初中。消息传来,家长和学生莫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都感谢潘校长一班人为他们仗义执言,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潘校长莞尔一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现在,周文庙学校校园内,是一片书声琅琅,笑声伴着歌声飞扬,充满着希望与生机,这里成了孩子们的摇篮与乐土。刻在校门门檐上的办学理念是那么的醒目、温馨和动人心弦:“一切为了孩子们好”!
六
学校的付出和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支持与回报。学校所在地的陈军堤村得知学校急需征地扩建教学大楼和操场主席台这一情况时,村党总支书记周兵和村支两委给予积极支持,划出土地解决难题。船要水,水要船,学校尝到了理顺关系的甜头,在教育管理上越发作为了,心与老百姓贴的更近了。
说到潘总书记办事合人心,贴地气的事儿,不得不扯到他改换校名的故事。那是2020年的事情,元月1日上午9时28分,他将“陈军堤小学”的招牌取了下来,换成了“汉寿县岩汪湖镇周文庙学校”的新招牌。他这一举措,恢复了周文庙学校原有的校名,尊重了历史沿革,富有战略眼光,深得人心,赢得了党政和社会的好评与支持,也保留了社会资源,因为“周文庙”在清朝时就有了这个地名,曾在周文庙学校就读过的学子们是有感情的,“陈军堤”仅仅是一个村名而已。恢复校名,若没有眼光和感情是难以做到的。就凭这点,业内人士和父老乡亲们都为他翘上大拇指,“啧啧”地称赞。
七
他在周文庙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用心投入且成绩显著的除了义务教育工作外,还有幼教工作。周文庙辖区内原有6所幼儿园(其中5所是民办园),办园条件差、质量没有保障,为了优化和整合幼教资源,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顺应社情民意,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于2024年元月将辖区内的5所民办幼儿园整合到了公办园,彻底改变了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达标的历史。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努力改善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做到了让辖区内100%的适龄幼儿能够在设备设施完善、办园条件优越、师资力量较强的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了全县幼教事业的一个亮点。
他还倾心于县教育老科协和学校关工委工作,拨经费、腾场地、搞活动、办讲座,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县教育老科协和关工委工作先进单位。
八
他甘当伯乐,不惜资金,舍得培养人才,这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他支持和选派杨如意、袁玲、彭献量、周晶、刘婷、王亚兰等一批年轻有为的骨干和教师外去听课、培训,他还派遣马婷、周玲、马丽英、刘婷、王金娟等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市、县教学比武,捧奖而归,他这个伯乐可是名副其实。这就是咱们的潘德凤同志,一位极富创造力,极富进取心,极富办学品位的好校长、好书记,好领头雁,好学科带头人。他是一位洞庭杏坛的追梦人,他的追梦造福了师生,造福了教育,造福了社会与时代,他的追梦,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是一首饱含深情,积极向上,永远向着明天的教育中人之歌,教育发展之歌、奉献之歌、希望之歌。
2025年5月15日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周运曙,男,汉族,大专,中共党员,汉寿县周文庙人,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喝洞庭湖水长大。三尺讲台度春秋。现为省、市、县诗词学会会员,常德市散文协会会员。受父兄影响,酷爱唐诗宋词,还喜欢爬格子,偶尔也有习作变成铅字,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今日女报》《常德日报》和《辽宁文学》《桃花源》《散文时代》《常德诗词》等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信守格言:看不见山顶也要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