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铁骨柔情,叔父的精神之光

铁骨柔情,叔父的精神之光

 

作者:罗银湖

 

在家族的闲谈中,只要一提到叔父,二哥总会忍不住半开玩笑地开涮:“咱们家这位亲叔子哟,简直就是包黑子转世,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呐,白当了那么大的官。”这话里带着点调侃,更藏着曾经二哥对叔父的些许埋怨。

 

二哥对叔父的成见,源于他十八岁那年的一段求职经历。那时,二哥在生产队里每日辛勤劳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食不果腹的乡村生活更是让他看不到未来的曙光。于是,他怀揣着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寻找时任黑龙江省军区边防处处长的叔父,期望能在叔父的帮助下到部队当兵。

 

经过漫长的几天几夜,车厢里的拥挤、路途的颠簸以及对未知结果的忐忑,都没能消磨掉二哥心中那一丝希望。当他终于见到离别多年的叔父时,仿佛看到了命运的转机,他满怀热忱地向叔父倾诉着自己的来意。然而,叔父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眼神里满是严肃与期望,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呀,你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只有时刻牢记党的教导,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新农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才是唯一的出路啊!”说完,叔父还从书柜里取出一套珍藏得完好无损的伟人选集,郑重地交到二哥手中,叮嘱他带回家后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那一刻,二哥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他失望至极,只能背着那套选集,悻悻然地回到了老家。从那以后,二哥的心里便像结了一个疙瘩,对叔父的不满也渐渐滋生。

 

无独有偶,有一年夏天,叔父从军区回到家乡沔阳探亲。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一位官员,带着一些乡下的土特产来到家中看望叔父。席间,那位副书记诚恳地对叔父提出,只要能把他的长子安排到部队当兵,二哥的工作问题便能轻松解决。叔父一听,眉头立刻紧锁起来,目光变得犀利而坚定,严肃地说道:“你我都是党的干部,我们入党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利用手中这点权力来进行利益交换吗?我们能问心无愧吗?”叔父的这番肺腑之言,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那位副书记,让他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不已。叔父当即从口袋里掏出钱来,递给那位副书记,说道:“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这些土特产我买下了。”随后,叔父还端起酒杯,敬了他一杯酒以示谢意。此后,叔父和那位副书记成了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经常书信往来,互相勉励、互相鞭策,始终坚守着党性原则,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友谋取过丝毫私利。

 

叔父的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堂姐,十五岁就参军了,被分配到离家几百公里、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黑河军分区西岗子卫生队。每到冬天,那里零下几十度的极寒天气,仿佛要把一切都冻僵。堂姐的手脚被冻得开裂,脸庞红肿不堪,那种疼痛和难受,让她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痛哭流涕。她忍不住打电话给父亲,声音里满是委屈和无助,希望能被调到条件好一些的地方,甚至产生了离开部队、退伍回家的念头。

 

叔父虽然深爱着女儿,但他更明白军人的责任和使命。他耐心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好好想一想,我们都是军人,如果人人都怕苦怕累,都想往安逸的地方跑,那谁来戍边守疆?谁来保家卫国?别的战士能坚守岗位,你为什么就不能呢?”在父亲的鼓励下,堂姐咬着牙,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边防部队一干就是十四年。她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献给了那片她深爱的军营,她的内心毫无怨言,因为她知道自己在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宁而坚守。

 

叔父离休后,住进了湖北省干休所。只要有空,我们这些晚辈们就会结伴去看望他。2013年8月,小儿子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当时在东莞虎门打工的我,急忙请假回家帮儿子办理助学贷款。叔父得知消息后,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我到他那里去一趟。

 

见到我时,叔父高兴得像个孩子,他一边吩咐婶婶给我做饭,一边兴致勃勃地和我聊起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那些往事,有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有工作中的艰难困苦,也有对家人的深深牵挂。说到动情处,叔父的眼眶里闪烁着泪花。末了,他满是愧疚地对我说:“孩子,叔这一生没能帮到你们啥,心里一直觉得很内疚、很惭愧。但看到你们一个个都能自强自立,堂堂正正做人,叔这心里就踏实了、放心了。叔虽然对不起你们,可叔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哪!”

 

临别时,叔父硬塞给我1500元钱。我坚决不肯收,我说您二老年纪大了,生活也不容易,我不能要。婶婶在一旁劝我:“收下吧,就算给孩子的一点生活费,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叔父又一次落泪了,他哽咽着说:“过去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苦。在哈尔滨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你婶婶经常到菜市场去捡别人卖剩的菜叶……”那一刻,我一下子明白了叔父的心思,那是一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是他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一种补偿。我眼含热泪对叔父说:“您没有愧对我们,要说愧对,只有我们对不起您。”

 

启程回家时,叔父坚持把我送到长途汽车站。尽管他已82岁高龄,还身患癌症,但他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一路上把我甩在后面。看着他那坚定的背影,我的心中充满了敬意。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叔父。

 

2021年清明节,叔父在干休所与世长辞,他走完了坎坷而传奇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深深的怀念。叔父这一生,戎马倥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生死的考验,立下了赫赫功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宗旨。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清正廉洁,什么是坚守原则,什么是无私奉献。

 

叔父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我们家族的精神世界里;他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道德底线,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1

作者简介:罗银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荆楚网版主,湖北仙桃市作协会员。代表作散文《山乡之夜》、小说《山妹的心思》入选作家出版社《大地上的灯盏·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选2018》一书;报告文学《熊坤和他的枣红马》荣获《今古传奇人物年鉴2022卷》全囯有奖征文二等奖。散文《圆匠外传》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