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让“文化清音”赋能草原书屋

让“文化清音”赋能草原书屋

 

作者:常耀宗

 

近日,笔者随几位同仁赴外地参加读书分享活动。活动完我们参观了当地草原书屋,发现书屋内阅读者寥寥。归途,我们几人就此事不免议论起来,一致探究着“草原书屋”工程实施至今,为何在部分地区难以充分发挥效能、实现繁荣发展呢?正当大家若有所思之际,忽然有人提议,让乡村有文化的人先阅读书本,再以分享的形式将知识传递给村民,这反而从另一方面解决了书屋陷入阅读冷落的困境。此君一语点醒梦中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是啊,一直以来,我们大力倡导分享阅读,那么为何不把分享阅读的理念运用到草原书屋活动中呢?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把乡村中有知识、素养和文化传承能力的群体统称为“文化清音”。“文化清音”是个比较形象的说法,象征着纯净、优质、具有感染力和引导力的文化内容或文化力量。比如乡村退休教师、返乡文化青年、大学生村官等,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技术为乡村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如同清澈的声音,能够穿透喧嚣,滋养人心,让草原书屋更有活力和内涵。

说到乡村“文化清音”,他们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长期与村民们朝夕相处,对当地的生活习俗、语言特色和文化底蕴都了如指掌。讲解时,他们完全可以摒弃专家、学者惯用的专业术语,结合乡村生活实际,以“拉家常”的方式将书本中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让晦涩的内容如春雨般浸润村民心田,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普及。譬如,在分享农业技术类书籍时,他们能结合本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分享具体的种养殖经验;在讲述文学故事时,可以巧妙地将故事中的情节与村里的家长里短相联系,把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化作村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场景,让村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充实。

以分享形式传播知识,改变了以往单向阅读、被动阅读的模式,让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互动性。当“文化清音”在分享阅读体会时,村民们不再是沉默的倾听者,而是变成了随时提问、发表见解者,讲者与听者可以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互动不仅能加深大家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还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更多人参与阅读的热情。并且,这种分享活动还有可能发展成为乡村社交的新平台,增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质言之,“文化清音”分享阅读的方式对于草原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文化清音”分享活动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会被吸引到草原书屋,走进书屋挑选他们感兴趣的书籍。而书屋也将告别无人问津的过往,蜕变为乡村文化的新地标。由此不仅可提高书籍的借阅率和利用率,也促使书屋不断更新书籍种类,优化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文化清音”的示范作用,还能带动更多村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培养阅读习惯,让阅读在乡村生根发芽,成为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然,要让这种阅读分享模式持续发挥作用,还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清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分享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草原书屋的投入,改善书屋的硬件设施,丰富藏书资源。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阅读分享比赛、实施阅读分享积分制度、开展“文化清音”优秀人员评选,多维度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草原书屋工程蓬勃发展。

草原书屋是乡村文明的精神灯塔,乡村“文化清音”如星火,可以点燃村民求知热忱,照亮书屋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滋养乡土文化根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