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的背后
作者:郭松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人情网中的一个节点。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人情二字。
在日常生活中听到人情二字时,脑海里会浮现熟人之间的互动场景,会想到熟人之间好办事。生活原本似平静的水面,情感的微澜因一个电话而起。
寻常生活,人情无所不在,人间因人情而充满温暖,注重人情的风俗,多半是老祖宗遗传的。示人以“善举”,如果“人心本善”,那么“人心向善,择善而固,与人为善”就是行为准则,讲人情就是识人间烟火,做人都避免不了人情。
然而,人情也是人性的软肋,长久以来,重人情给自己套上了受束缚受压迫的枷锁,即便是心里有苦衷,也不能让人感觉自己有缺陷,人情的背后是人的一张脸,承受人情多半为了自己的脸面,与其受累于人情,不如受累于脸面。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在黑板上写过两句话:“树活一身皮,人活一张脸”,本意教导我们发奋图强,成为社会栋梁。回首向来萧瑟处,我等已是凡事爱争颜面。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脸,而人情就像一张脸,也像一面镜子,看见人情中的彼此。我们都是如此,活在别人的眼色中,从他人的眼中捕捉光鲜,内心有多少抱怨、憋屈、痛楚别人无法知晓。
多年前,听一位朋友说,他母亲得病,家里窘迫,亲友凑钱,手术前,给主刀的专家塞个红包,一亲友苦笑:“应该医生给病人送红包,没有病人,哪有医生?”另一亲友说:“你装什么佯?不送,你的面子往哪搁?所托之人有何颜面?”我默然。讲不讲人情,常人大都不会视作是非题,习惯把它做成选择题,是非关乎真假,选择关乎成败,后者优先前者是人情的病根,循规蹈矩不如打人情牌便捷、通融,如看病、上学、办证、升职,凡事种种,明摆着依规定可行,偏绕开大道走野径,笃信自己一张脸左右逢源。懂得规矩之人,遇上人情世故,大凡先做选择题。顾及人情事关人的尊严,似乎不讲人情便失了颜面,不知恩图报更是背了缺德的名声,囿于人情难却内心难得安宁,寻常人家大都如是。
有人说,为人面子最难放下,也是最没用的东西,我不以为然。面子是文明的写照,也是行为的导向,人的脸面还是要顾及的。但做人先要自尊,自尊固然要珍惜自己的名誉,但名誉要自己操守合乎社会规范,遵从内心恪守人格而来,“死要面子活受罪”是对内心的折磨,“打肿脸充胖子”更是一种自虐。对待人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叫人不加粉饰,这张脸,因纯粹而坦然、因真实而自在。保持尊严,要多听听内心的声音,即便帮忙也要力所能及。装出来的脸迟早会被戳穿,托人情者都有看别人脸色的隐忧,求人办事一旦被拒绝,被指责,就难堪了、麻烦了。
各行各业都有规则可循,何况互联网时代,办事通道顺畅,何必非得麻烦他人自讨没趣?病根还是个人习性与脸面作祟。保持一张体面的脸,尽量不麻烦别人,挺好的。我那位朋友后来告诉我,专家手术后查房,悄悄退回了红包,专家一番话,听得他好感动:“之前不收怕你们不信任我,现在退也好。钱我当然喜欢,可我不缺钱,留着给病人康复用吧。”仁医厚德之人,退还人情也不忘给人脸面。人情是张脸,人心诚实一点、善良一点,脸面才会踏实一点。现实却是,有头有脸受人敬仰,讲究颜面未必活得风光,丢弃脸面也未必活得窝囊,好在人心是杆秤,人生总在掂量中度过。
近些年,一些人行贿手段翻新,借人情往来之名行贿赂之实。人情往来掺杂了权钱利,就容易变得礼贿不分。有些公职人员在一声声亲戚、同学、朋友的问候中,丧失了对人情往来的警惕,看不清人情往来的目的,落入了人情往来的陷阱。
人与人之间,互送礼物保持往来,维持关系,再正常不过了。人情往来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人情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防备线的高低也不一样。但是一个基本的共识是,蛋糕就那么大,不能让人情开支过多影响正常生活。
人情不仅是金钱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人情不用攀比,人情也求不来。该谢绝时要学会谢绝。对于很多人情来说,其实并不是非去不可、非送不可、非请不可、非帮不可。在接到一份邀请时,要对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综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收支能力作出判断,不必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怕没面子”等理由徒受其累。要为人情交往减负,要为自己的心态减负。要知道,谢绝一场聚餐邀请,也不会让自己“不合群”。
一个成熟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应当懂得从实际出发,建立好自己的边界和原则,这样会获得别人更多的尊重。当然,拒绝是要讲方法的,要学会平和地表达,真诚地说明自己的难处和考虑。同时,要就事论事,让对方感到,自己只是在拒绝这件事,而不是在否定这个人。
人际交往中,人情很重要,但也一些陋习和不合理。不论如何,我们不应该成为人情的奴隶,自己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真正的自由,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只要我们基于自己的情况,勇敢地“做减法”,忠于内心,而不是被外在的评价左右,不去讨好,才是真正的减负,也是自由的开始。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在《诗词报》《诗词月刊》《中国诗》发诗100余首,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