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秦朝丞相李斯的宿命

秦朝丞相李斯的宿命

 

作者:郭松

 

李斯,秦始皇最中意的丞相,为秦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劳;在秦始皇驾崩之后,李斯也为秦朝竭尽心血。后来李斯却被宦臣赵高诬陷谋反,被秦二世胡亥腰斩,且诛灭三族,加速了秦朝灭亡。

李斯原是楚国人,他到秦国是为了实现抱负。他幼年时经常受富家子弟欺负,这让他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他年轻时是一个乡间小吏,后来师从荀子学帝王术,学成后赴秦国,先投奔丞相吕不韦,后由长史而廷尉,而丞相。

李斯作为秦朝丞相,主要功劳在于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改革,包括奠定统一的基础,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策划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加速秦国吞并进程;撰写《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人才,巩固秦国人才优势;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主导修订法律条文,构建秦朝官僚制度;统一文字,以秦篆为标准,废止六国异体字,促进政令和文化;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促进经济整合;实施“车同轨”政策,修筑驰道与直道,提升军事与行政。‌‌‌‌

李斯的一生,是追逐权势、机关算尽的一生。秦朝兴也勃、亡也忽,从一统环宇,到丧失天下,都与李斯有莫大的干系。

李斯这人,绝顶聪明。司马迁的《李斯列传》开头就讲述李斯与老鼠的故事:他看到,公厕里的老鼠食物肮脏,人畜一来便惊恐万状,而粮仓里的老鼠条件优渥,没有人畜之惊,他由此发现一个人生定律:“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这人,利欲熏心。他在辞师远行时便说:“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他要弃卑贱而就权势,避穷困而寻富贵,他之后的所作所为无不是遵循这一条。

李斯这人,妒贤忌能。李韩同为荀子门下,韩非出身贵族,学问高深,“斯自以为不如非”。赢政读韩非《孤愤》和《五蠹》后,感慨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唯恐韩非受到重用,便进谗言让赢政杀之:“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李斯身为客卿,竟说出这般不怕引火烧身的话,与他《谏逐客书》的立言,大相径庭。赢政以为有理,便令杀掉韩非,李斯立马给韩非送毒药,逼他自尽;韩非请求面见赢政,李斯不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李斯这人,贪生怕死。在胡亥下令将左右丞相李斯、冯去疾和将军冯劫逮捕下狱时,冯去疾和冯劫说:“将相不辱”,拔剑自刎,即使千百年后,平庸我辈读史至此也感受到一股浩然之气。而李斯则俯首就缚,还指望凭自己的雄辩之才,“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悟而赦之”。司马迁连用两个“幸”字,褒贬之意自明。李斯这次算是碰上了克星,赵高叫手下装扮成御史、谒者、侍中等,反复审讯,李斯每次为自己辩解,都遭到一顿毒打,到胡亥真地派人来时,皮开肉绽的李斯已吓破了胆,老老实实地画押承认赵高罗织的各种罪名。胡亥看过李斯的供辞后,感慨地说:“要不是有赵高,我差点被李斯出卖。”

李斯为秦始皇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还在吕不韦门下时,就找机会面见赢政,献了一条锦囊妙计。偷偷派遣谋士刺客,携带大量金玉之物,游说诸侯名士,能用财物贿赂者,不惜重金收买,忠心事主、拒不受贿者,叫刺客杀掉。此计为秦灭六国从内部扫清了障碍,李斯自己也官拜长史。虽说“兵以胜为功”,不必迂腐得像宋襄公那样“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充什麽“仁义之师”,但李斯此计确实下作,这人绝非善类。

第二件,上《谏逐客书》。逐客之时,李斯也被罢官,名在被逐之列,但他偏能翻云覆雨,化险为夷,一篇上书,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侃得赢政撤回逐客令,自己也官复原职,重被启用,甚至加官进爵,升为廷尉。《谏逐客书》义正辞严,确属雄文,但对比他杀韩非时的言行,不难窥见其下掩覆的小人之心。

第三件,焚书之议。赢政并天下、登皇位后,心情愉快,置酒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歌功颂德,大拍马屁,淳于越在一旁看不下去,发言说,应该分封子弟功臣,否则强干弱枝,万一有人造反,难以相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些人当面阿谀奉承,只能使陛下错上加错,这些人不是忠臣。“废封建,建郡县”是当时李斯力排众议所倡,现在见到有人反对当然怒不可遏,立即上书痛斥,他在今古关系上大作文章后,忽然笔锋一转,提出焚尽除“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天下之书,今后有人提到《诗》《书》,以古非今,处以族刑。李斯这一堵塞言路、破坏文化的建议,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所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李斯应该承担一部分秦始皇背负的骂名。

李斯为胡亥朝也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参与沙邱政变。赢政一死,作为丞相,李斯的作用举足轻重。当赵高代表胡亥来与李斯商议时,李斯根本没有把赵高放在眼里,斥责说:“安得亡国之言?”但赵高一连五问:“丞相您自己掂量一下,才能比得上蒙恬吗?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深谋远虑比得上蒙恬吗?不被天下人仇恨比得上蒙恬吗?和扶苏交情笃厚、深受信任比得上蒙恬吗?”吓得李斯一身冷汗,之后赵高一番威逼利诱,李斯乖乖入彀,积极策划和参与他早已明知将会导致“亡国”的政变行动。赵高正是抓住了李斯的致命弱点,成了李斯克星,在二人的争斗中,李斯屡战屡败,一败涂地,身首异处。

第二件,建议胡亥“独断督责”。胡亥即位后,为巩固地位,采纳赵高的计谋,残杀二十几个兄弟姐妹和大批赢政朝的功臣勋将。“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李斯身受胡亥的屠戮之害,但“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他再次剑走偏锋,不是规劝胡亥,而是助纣为孽。胡亥大悦,照章办理,“刑者相伴与道,而死人日成积於市,杀人众者为忠臣”,胡亥喜滋滋地说:“若此则可谓能督责矣”。平心而论,当皇帝之前,胡亥只是一个贪享富贵并无大恶的纨绔子弟,当上皇帝后,由于赵高、李斯的怂恿放纵、推波助澜,才使胡亥肆无忌惮,暴虐天下。

第三件,负隅一抗的两次上书。当赵高决定除掉李斯,诬陷李由(李斯长子)勾结叛军时,李斯预感到大难临头,已经躲无可躲,只好上书胡亥,指斥赵高阴谋弑君篡权,见到胡亥根本不予理睬,又联合冯去疾、冯劫再次上书,招致杀身之祸。司马迁评论说:“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李斯死时已经七十三岁,他对同赴死难的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意思是,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还哪能办得到啊!”此时悔恨,岂非太晚!

李斯作为秦朝的丞相,他的思想行动与秦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帝王术让他获得了政治上的拥趸,不过他的功利观也预示了秦朝辉而短暂的历史。李斯为了眼前利益不顾反对,一意孤行扶持胡亥继位,这一决定不但葬送了秦王朝,也让自己成了历史的殉葬人。

李斯出生于乱世,面对诸侯并起,烽火硝烟的时期,在经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立了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伟大抱负。一没钱财二没势力的李斯,凭借自己的努力,当上一个郡署的小吏。在当时各诸侯管辖的国家中,关系户比比皆是,整天整理书籍让李斯觉得才华不该浪费,他渴望像很多文官武将那样被重用,不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征战沙场,功成名就建功立业。

他毅然辞去小吏,师从荀子学习辅佐君主的帝王术。荀子的悉心教导加上李斯的天赋异禀,让李斯很快对帝王术领悟透彻,书上的东西终究只是理论知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算数。选一个强国自己位卑言轻,根本轮不到自己发言,选一个小国又害怕自己还没施展抱负就被吞并。思来想去,李斯看重了秦国的潜力,秦国势力日益强劲,大有横扫六合之势,这也是他施展帝王术的平台。

李斯来到秦国时,恰逢13岁的嬴政继位,宫中大权由吕不韦把持,审时度势的李斯决心抱住吕不韦这根大树,要攀附他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进身之阶。李斯依靠自己的聪明机警,很快得到吕不韦的赏识任用,之后更是听从秦王命令带着珠宝钱财游说六国,暗地里又遣人挑拨离间,造成六国间的猜忌怀疑,秦王见李斯的行动让秦国收获颇丰,深感欣慰便让李斯做了客卿。

才刚刚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李斯就遭到了当头一棒。修建水渠事件后,秦国下了逐客令,要将各国的客卿和游说之士驱逐出秦国,李斯当然也在内。走到这一步的李斯怎肯束手就擒,他冒着杀头的风险上书劝谏嬴政,祈求收回成命。也许是李斯的言辞恳切,或是秦王害怕逐客导致人才被他国利用,阻碍大业。思忖几日后收回成命,并追回李斯,封为廷尉。李斯在秦国的几年间,确实给秦朝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他的谋略也加速了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的目标,上任之后,李斯的过人谋略与政治逐渐显现。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消除战乱祸患;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在帮助秦国一统天下后,李斯也得到了想要的权力,他为之奋斗了半生的权力——丞相。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形容当上丞相的李斯再合适不过。儿子女儿与秦王室的后代联姻不说,长子年纪轻轻更是当上了郡守。然而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与其说李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命运没有清醒的认识,倒不如说秦始皇的驾崩打乱了他满盘布局,他也面临着命运的转折点。

公园前210年,秦始皇临终前,本想自己的长子扶苏继位,但皇帝驾崩一事太过重大,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对始皇帝驾崩一事秘而不宣,将尸体隐藏在车中,每日依旧差人向皇宫定时送膳,每日早朝依旧,掩人耳目。李斯在为秦王朝费心费力、呕心沥血之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别人算计的棋子。秦始皇驾崩一事早已被胡亥和赵高知晓,为篡夺皇位二人私下一直密谋商定,不过赵高很清楚,想要立胡亥为帝,最重要的一关就是得到李斯的首肯。

当赵高与李斯谈论新立太子之事全在你我二人时,李斯直斥为“亡国之言,休要再提”。可赵高早已抓住李斯的七寸,他知道李斯最在意最怕失去的就是权力。当赵高说到如果你立扶苏为太子,那么无论从信任程度、关系亲疏、谋略成事都比不上他看中的蒙恬,到时候你觉得你还能在丞相一位上呆得安稳吗?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李斯虽然先前尚且仗义执言、痛斥小人,但当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屈从退让,也正是他的这一决定,胡亥继位扶苏被杀,彻底断绝了秦王朝的气数。

不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也相继爆发义事,此时的李斯早已不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李丞相,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被奸诈狡猾的赵高耍得团团转。赵高更是在秦二世面前参他一本,诬陷李斯要造反,这也是赵高和李斯最后的对决,李斯被多疑的秦二世打入死牢,最终以谋反罪被判腰斩,夷灭三族。李斯的野心让他辅佐秦王嬴政一统六国,自己也成为一国丞相,但对权力的流连忘返和拿不起放不下,让他从云端跌落谷底,最终成为秦王朝覆灭的陪葬者,哀哉叹哉!

 IMG_20250608_173549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