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晓月:穿越时空的回响
作者/池征遥
古往今来,“卢沟晓月”充满了深意。有学者认为:这四个字至少有三重内涵。
其一,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自然美学意象。从月光地理奇观来讲,它因河道走向特殊,每月农历月末至次月初可观测到弯月倒映河面的奇景,形成“三天一月”(天上月、水中月、桥栏反射月)的视觉奇观。从时空美学来讲,“晓月”意象融合拂晓时分的晨光熹微与残月余辉,构成昼夜交替时的诗意空间,乾隆御题碑刻强化了这一文化符号的传播。
其二,古代交通要道上凝聚的离别情思与岁月沧桑。作为古代进出京城的咽喉要道,衍生出特定情感符号。南来北往的旅人多在拂晓过桥,形成“临风话别,晓星已没”的特定场景,月光成为离愁别绪的情感投射物。
其三,政治命运隐喻。谪宦贬官离京时回望“卢沟晓月”,常借月色抒发“回首京师如在天上”的仕途浮沉之感,形成独特的政治文化意象。抗日烽火承载的民族抗争历史记忆:1937年“7.7”事变在此爆发,桥身弹痕与石狮损毁痕迹成为侵华战争的实物证据,“晓月”意象由此衍生出民族觉醒、抗争到底的精神象征。文人创作中常以“血染石狮”“白骨化轮迹”等意象,将自然月色与战争创伤进行对比隐喻,形成历史反思的特殊表达方式。
石鳞卧水枕霜天,
八百狮眸阅岁迁。
晓月曾悬烽火夜,
残阳犹照故墟烟。
弹痕蚀柱铭长痛,
碧血浇花绽新妍。
永定波摇今古月,
虹梁飞架向云巅。
当年马可·波罗惊叹于“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时,他看到的是元代匠人的智慧结晶。这座联拱石桥用11个半圆形桥洞分割洪流,桥墩分水尖的斩龙剑刺破冰凌,八百年风雨未能动摇其根基。桥栏上形态各异的501个石狮,既是工匠们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达,也暗合《易经》“狮为百兽之王,可镇八方”的文化隐喻。这种将实用功能与文化意象完美融合的造物哲学,至今仍在港珠澳大桥等现代工程中延续。
“7.7”枪声,让卢沟晓月染上血色。宛平城头的硝烟里,29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佟麟阁将军“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的誓言,赵登禹师长“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的遗言,在晨雾中与晓月交相辉映。这场战争彻底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让四万万同胞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完成了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正如学者费孝通所言:“灾难从来不是文明的终点,而是新文明形态的催化剂。”
远处眺望卢沟桥,一侧是波光粼粼的永定河,一侧是灯火辉煌的北京城。桥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泛黄的家书、锈迹斑斑的钢盔与全息投影的战争场景交相辉映。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恰如诗人艾青笔下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这里传向世界,卢沟晓月的柔光正化作文明对话的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今天,卢沟桥的石狮子仍在守望。八百年来,它们见证过“卢沟晓月”的静谧,也目睹过烽火硝烟的惨烈。这座横跨永定河的古桥,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精神图腾。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卢沟晓月”四个字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涅槃重生中淬炼出的精神密码。
霜刃削云古渡横,
石狮不语阅枯荣。
一弯残月凝兵燹,
半阙硝烟刻史程。
永定波翻悲与愤,
宛平墙立骨同旌。
而今朗照山河处,
长记当年鼙鼓声。
从建筑奇迹到精神丰碑,从战争记忆到和平象征,卢沟晓月始终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镜子。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韧性,不在于回避苦难,而在于将创伤转化为前行的力量;不在于重复历史,而在于从历史中提炼出照亮未来的智慧。这座历经八百年风雨的古桥,正在新时代的晨曦中,续写着属于中华文明的新传奇。不忘国耻,吾当自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