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读书时,我们在品读什么
作者:倩雯
走在街上看路人行色匆匆,车水马龙伴着阵阵尾气,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以快节奏为主流的时代。生活中充斥着各式各样意想不到的繁杂琐事,当人们在雾霾中疲于奔命焦头烂额不知今夕何夕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很忙,我真的很忙。这是我们共同的声音。
当生活的播放速度调成快进模式,当生活的准则沦为方便快捷,网络时代的数据洪流注定将文化快餐化、信息碎片化。我们难免被利欲熏心的媒体劫持、被凌乱廉价的信息袭击,你说你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众里寻他千百度,可谁又能保证一次都不被那些肤浅而浮躁的电子信号砸中?零散的信息碎片根本谈不上体系,我们不禁要问——没有体系的信息,何以称之为思想,我们又何以衍生出思考?
速食可以偶有为之,但那不能取代生活的本质。如果纠结与冷漠霸占了我们的情绪却还会被索然无味的“老母鸡汤”引起共鸣,如果东拼西凑的零散知识拥堵了我们的大脑却还洋洋自得地美称“博学”,我们是否还会沉静下心来思考生活的价值?毕淑敏说“人生本无意义”,于是一些人将这半句信条奉为自甘堕落的挡箭牌,我想断章取义的碎片信息并没有告诉那些人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我们在这里并不想谈论人生意义这样庄重的话题,当一个人将网络数字“信息爆炸”作为信息获取的唯一途径,这种惰性将扼杀他理性思考的能力,理想无力、信仰已死,失去思想自由而不会思考的人与行尸走肉无异。思想的自由若已灭亡,我们还用什么来捍卫思考的价值。
被快餐文化绑架了思想自由,我们要靠自己挣脱桎梏。读书,是最佳途径。
读书的人多了,就不会有声音质疑“这个社会怎么了”。抛开狭隘的一己之见,每读一本书都是与伟人进行一场心灵上的对谈。一字一句,一嗔一笑,一俯仰一叹息,一付膺一长啸,胸襟、气魄、风骨、情怀,阅千帆过尽,不过指尖一页墨迹。读书人,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望尽天涯路,可春风得意马蹄急。我们从书中汲取能量。世间兴衰轮转不过天地一瞬,人生百态无常又何必叹惋唏嘘,摆正心态,不论是病树沉舸或是柳暗花明亦能泰然处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些年少的张扬锐气多了些内敛的练达,不被得失悲喜所累,不失本心通透旷达。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宏观而小天下,读书以贯古今。古今中外的名家巨著无一不以高山景行沁润着我们的日渐干涸的心田。是什么启蒙了我们的独立意识,又是什么让我们在压迫之下奋起反抗。是智慧,更是思想。能被困于囹圄的只有身体,纵然宇宙浩淼也无法成为思想的疆界。
读书,究竟能读出什么?张横渠的四句话足以概括解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是三观的塑造,是永无止境的自我修炼,是文化的传承,是文明的起航点。这些都是书籍之于碎片信息难以企及无可比拟之处。当你游离在“信息轰炸”中不知所措时,请你静下浮躁的心,细致地品读一本书,在这里你将收获智慧与思想,从此无所畏惧。
作者简介:倩雯,法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侦查与反恐怖学院侦查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和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为辽宁省抚顺市公安局政治部干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缓拾清幽小径而上,能见天地广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