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林中琐忆:看电影(六)

林中琐忆:看电影(六)

 

柳邦坤

 

林中的两年,看电影是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但当时能看到的电影有限,主要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还有几部抗美援朝的电影,如《奇袭》《打击侵略者》《铁道卫士》《英雄儿女》等,同样表现抗美援朝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坦克手》《冰雪金达莱》《烽火列车》等都被禁映了。这几部电影,每部至少看过5遍以上,有的大概看过十几遍。不知这几部影片为何能够得以放行,允许观看,成为那个时代文化饥渴严重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唯一精神食粮,伴随我们走过原本应该更丰富多彩的少年。这一时期样板戏电影看的次数较多,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还有后期拍出的京剧电影《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磐石湾》《节振国》《红云岗》《审椅子》,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舞台艺术片《杂技英豪》《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等。

国外的电影,苏联的允许放3部,都是关于列宁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难忘的1919》。当时引进最多域外电影的国家是朝鲜,其次是阿尔巴尼亚,前者主要有《看不见的战线》《南江村的妇女》《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原形毕露》《卖花姑娘》《战友》《轧钢工人》《矿山的主人》《空中舞台》《火车司机的儿子》《一个护士的故事》等;后者是《地下游击队》《海岸风雷》《宁死不屈》《广阔的地平线》《脚印》《第八个是铜像》等。越南电影都是抗美题材,《阿福》《琛姑娘的森林》等。罗马尼亚电影有《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橡树,十万火急》,听片名当时觉得很有诗意,这3部都无缘看到,是在收音机里听过录音剪辑。

继1974年1月新拍了《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上映后,复拍和新拍电影陆续上映,有故事片、戏曲片、动画片。如复拍了《南征北战》《年青的一代》《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原为黑白片改成彩色(《青松岭》也是重拍的)。新拍的有《难忘的战斗》《第二个春天》(于洋主演,还有杨雅琴、高博等演员,我当时特别喜欢于洋在片中大段大段的朗诵,多次观看和在收音机里收听电影录音剪辑,因而熟记了台词,并记在日记本上,不时也模仿朗诵)。

那两年新上映并看到的还有:《沸腾的群山》《车轮滚滚》《激战无名川》《闪闪的红星》《向阳院的故事》《红雨》《侦察兵》《决裂》《春苗》《蒙根花》《沙漠的春天》《祖国啊!母亲》《海霞》《创业》《金光大道》《阿夏河的秘密》《碧海红波》《战船台》《征途》(以在黑河地区逊克县上山下乡的上海知青金训华的事迹为原型)、《钢铁巨人》《烽火少年》《黄河少年》《三定桩》(戏曲片)等。放映的木偶片、动画片不多,记得看过的有《半夜鸡叫》《红军桥》《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小哨兵》《小号手》《小八路》等。其中《春苗》与我毕业后不久上映的《欢腾的小凉河》,以及拍摄制作完成还没来得及上映的《反击》,这几部电影,粉碎“四人帮”后获悉是阴谋电影。全国组织内部观看《反击》,然后进行批判,干部才有资格观看,我当时是刚刚高中毕业参加林区工作的小青年,自然不够资格,林区小镇的干部乘解放牌大卡车去100多公里外的黑河去观看,回来是否进行了批判不得而知。《决裂》里葛存壮饰演的老教授不厌其烦地讲“马尾巴的功能”, 如何区别“麦子和稗子”,对知识分子进行了嘲弄。

每年拍摄并上映的电影屈指可数,与亿万观影人的渴盼不相匹配。放电影前播放《新闻简报》,我们叫“加演”,内容很丰富,有时政、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有表现重要外事活动的,还有介绍沼气池、文冠果、五倍子、万吨水压机等内容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但数量还不是很多,因此许多纪录片都看过多次,比如《红旗渠》就观看过若干次。在电视还没有出现的时日,通过《新闻简报》这个百科之窗,也有颇多获益。

《侦察兵》看了有五六次,许多台词都耳熟能详,“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黄杰同学还得了绰号,影片里有个团长和她是本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演员可谓名家云集,明星荟萃,导演是李文化,主演王心刚,“文革”前,早已是当红大明星,我们都觉得他有派,常常模仿他的一举一动。扮演郭大娘的于蓝,扮演政委的于洋,虽是配角,却都是大腕儿,连演反派的刘季云、安镇江、于绍康、邵冲飞,都是演技特别高超的艺术家。扮演游击队长的杨雅琴,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此前在《地雷战》看到过她饰演的田嫂。虽说剧情有些虚假,但艺术家们的演技好,我们看的很过瘾。影片中的两首插曲,特别是《蒙山巍巍沂水长》,我们喜欢听并跟着学唱。

《南海长城》《南海风云》,推出了青年演员刘晓庆、唐国强。《南海长城》插曲《永远不能忘》,李谷一演唱;《南海风云》插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卞小贞和梁长喜演唱,两首歌曲传唱一时。几年后,曾在林中教体育的姜义男老师借用《南海风云》插曲的旋律,自己填词而成《黑河,我可爱的家乡》,他是男高音,听他多次倾情演唱过。

那段时间上映的电影注重电影音乐创作,许多电影主题歌、电影插曲风靡,有的甚至传唱至今,如《映山红》《红星歌》《赤脚医生向阳花》《春苗出土迎朝阳》《迎着风雨去战斗》《草原颂》《金色的沙漠上》《春风万里红旗扬》等。香港拍摄的纪录片《万紫千红》里的插曲《银球飞舞花盛开》《友谊花开万里香》都非常好听,前者为邓玉华演唱,后者是少儿合唱,还成为迎接外宾的礼仪歌曲。听到最多给电影演唱插曲的有李秀文、陆青霜、边桂荣等,还有郭兰英、朱逢博、张振富、耿莲凤、胡松华、邓玉华、吴雁泽、钱曼华、李双江、娜仁花、高娃、郭芙美等演唱插曲。

粉碎“四人帮”之后,方知晓围绕《海霞》《创业》两部电影的发行和放映,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四人帮”要将其封杀,是《创业》的编剧张天民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毛主席在信上亲笔批示,才得以发行。这期间,虽少有精品,但《难忘的战斗》《闪闪的红星》《海霞》《年青的一代》《蒙根花》等几部堪称佳作。

那时还有所谓的内部电影,不过在大森林里我们无缘观看到,听人说起过《日本海大海战》《啊!海军》《山本五十六》等影片的片名。

我们学校和所在的林场以及公社,当时都没有能容纳几百人的大礼堂。去公社或林场看室内电影,都是在会议室,会议室都不宽敞,就是一个挤,后来的人要站板凳上,还是看不见,就看一看后脑勺,就听一听声音。在我们教室里放过一两次,也是挤不上去。夏天还好,可以看露天电影。林业放映队巡回放映,最快也要将近一个月才轮过来一次。二站公社的电影队,也会来林场放映。一次在林场办公室门前放电影,林场的黑河青年和二站公社的上海青年差一点要打群架,公社放映员是上海知青,瘦瘦的,戴着眼镜,拿着麦克维持秩序,但明显偏袒上海青年,这也合乎常理,从大上海来到边地,老乡相互关照理所应当。仗没打起来,好像上海青年人多势众,还抱团儿,不战而胜。最近在微信公众号见到这位放映员,一看就知道他是二站公社放电影的,问同学都不记得,吴守垣老师和他有交往,关系也很好,他告知放映员名字叫陈光德。

一天晚上,在林场办公室门前看露天电影,经历了一场匪夷所思的师生博弈,一位师者趁人去屋空,借机行事,而且搭梯子欲去宿舍的黑天棚上,被几名机警的同学发现而实施干扰,使其未能得逞,也保护了同学。

林业放映队是16mm放映机,公社放映队用的则是8.75mm的,银幕小,两种规格都只有一部放映机,大约半个小时放完一卷胶片,要停下换另外一卷,我们称之换片子。偶尔去三站林场看电影,那里有大礼堂,是部队放映电影,35mm的,银幕大,看着过瘾,而且是两部放映机同时,一卷放过,另一架机器马上衔接上,不用停顿,与城里电影院一样。

去部队看电影要走30里山路,一次杨老师带全班同学步行去三站林场,看部队放映的一部新电影,电影的名字忘记了,一同学令尊自觉维持公共场所秩序的言行让我记忆犹新。开演前,礼堂有点乱,有人高声喧哗,同学之父是林场子弟学校教师,他站起来大声说:公民们,请不要大声喧哗,要做文明的公民……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国人间这样的称谓,那时听惯了同志们,因此颇觉新奇,当时好像在苏联电影里,才会听到公民如何如何。

又一次去三站看电影,我因故没去,宿舍的好几个同学不顾来回60里路的疲劳,兴致勃勃地走去,赶回来已近午夜了,但刚刚看过的电影激起的兴奋劲儿仍在,利胜同学回来就兴高采烈地讲电影的情节。那次他们看的是朝鲜电影《原形毕露》,讲到里边的潜伏特务“老毒蛇”时,绘声绘色。

班里同学从四中农场那边听到一段关于电影的对话,农场的宿舍不隔音,男生女生说话彼此听得到。男生:我演《铁道卫士》。女生:我演长岭隧道。男生:睡觉?跟谁?女生:跟你!男生女生隔墙对话,还敢开大胆的玩笑,听后不觉瞠目,还是城里的学生大方,让我们自叹弗如。

同学丽颖从外地转来,她带来用当时有限的电影名字连起的一篇文章,记得我还把它抄在本子上:我是《卖花姑娘》,住在《鲜花盛开的村庄。为了理想《宁死不屈》,迎着《海岸风雷》,踏着《广阔的地平线》,进入《琛姑娘的森林》。我们到了《地下游击队》,经过几次《伏击战》,和《阿福》结成《战友》。正在《摘苹果的时候》,看见了《南江村的妇女》,听见前进的号角,进入《看不见的战线》,对敌人进行猛烈的《奇袭》,取得《九号公路大捷》。在这次战斗中,锻炼了《勇敢的人们》,点燃了《森林之火》,在《南征北战》的路上,看见了革命先烈的《脚印》,使我想起《战斗的早晨》,在《回故乡之路》上,进行了激烈的》《地雷战》,使敌人遭受严重的《创伤》……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